□ 羅永軍
用圖來表征數(shù)學對象是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常用方法。在一次“分數(shù)再認識”的研討活動中,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shù)概念,教師請學生分別把1個圓、2個圓、4個圓看成單位“1”,畫圖分別表示它們的。教學很順利,學生很快畫出了示意圖。其中,把2個圓看成單位“1”,學生畫的是,得到了上課教師的肯定。在課后的研討中,這幅圖示引起了大家的爭議,有人認為正確,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畫表示的是或,還有的提出在這節(jié)課中這幅圖可以用來表示,到學習假分數(shù)時則應該表示為。是這樣嗎?同一幅圖在不同時段居然可以用來表示兩個不同的分數(shù),這的確會讓人產(chǎn)生困惑。數(shù)學不是追求精確嗎?這到底該如何表示呢?
分數(shù)作為一個復雜的概念,其意義非常豐富,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都對分數(shù)的意義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比如(張奠宙,2010):
定義1(部分與整體):分數(shù)是一個單位平均分之后的一份或幾份。
定義2(商):分數(shù)是兩個整數(shù)相除的商。
定義3(比):分數(shù)是q與p之比。
定義4(公理化):有序的整數(shù)對(p,q),其中p≠0。
也有學者提出了更多的定義,不過在小學數(shù)學中,學習的內(nèi)容涉及上述的定義1、定義2和定義3,這一次教研中的爭議問題,即是與定義1有關的內(nèi)容。
既然分數(shù)的定義是清晰的,那為什么會有爭議呢?事實上當把1張圓片看成單位“1”,在圓片上可以表示為,這沒有爭議,那么在兩張圓片中如何表示呢?按照定義1,我們把兩張圓片看成一個單位,先把它平均分成4份:,再表示這樣的3份:,涂色即表示,看來上述的圖示似乎沒有問題。那么,為什么大家會有爭議,認為是或呢?僅從圖示看,由于沒有表明誰是單位“1”,還可以認為是一個圓即是單位“1”,涂色部分確實會看成3個。原來,問題出在單位“1”上,同一圖示,因單位“1”不同,所表征的分數(shù)就不同。那么如何表征“單位‘1’”呢?有沒有通行的方法?教材中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像上面這樣有爭議的分數(shù)表征問題,教材中也有(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分數(shù)的意義”第3課時“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如圖1)。
圖1
圖2
圖3
圖4
如何讓學生明確單位“1”所指呢?雖然教材中沒有這方面的說明,但許多一線教師已經(jīng)主動做了多種實踐,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集合圈”圍住多個物體,以表明圍住的物體是一個整體。那么,這樣圖示的效果是否顯著呢?
我們把教材中的例題作為調(diào)查問題分別對四年級105位學生和五年級99位學生做了問卷調(diào)查,共2份,先做A問卷,再做B問卷,問卷中的圖示與教材中的圖示相同。其中,四年級學生未學過假分數(shù),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過假分數(shù)。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年級是為了便于對比,觀察“集合圈”圖示法對這兩類學生是否都有影響。調(diào)查時,學生均獨立作答,教師不作任何解釋。
A問卷 請你寫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數(shù)。
結果(%)四年級(未學)五年級(已學)項目images/BZ_58_1504_1819_1625_1877.png①3 4 97.1 61.6 3 2/11 2 0 34.3其他2.9 4.0images/BZ_58_1701_1826_1896_1871.png②3 4 97.1 97.0 3 0 0其他2.9 3.0images/BZ_58_1934_1823_2160_1874.png③15 4/20 82.3 75.1 5 4/11 4 0 15.6其他17.7 9.3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要求學生寫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數(shù)”,但是學生受分數(shù)圖式的影響,不約而同地都寫成了“分數(shù)”。特別是圖②,學生沒有把3個涂色三角形看成3個1,而是同形繼承到分數(shù)的“部分—整體”圖式,全都看成了。
從調(diào)查問卷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四年級學生在未學假分數(shù)前,都默認把整體當成單位“1”,寫的都是真分數(shù),而五年級同學則按自己的理解來判斷誰是單位“1”,從圖①和圖③的作答中可以看出寫成真分數(shù)和寫成假分數(shù)/帶分數(shù)的學生分別接近2∶1和5∶1。這難道真是學得多,混淆也多嗎?不過,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教材需要改進。那么,如果用上“集合圈”呢?學生會寫成什么呢?
B問卷(增加“集合圈”):請你寫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數(shù)。
結果(%)四年級(未學)五年級(已學)項目images/BZ_59_495_554_614_630.png①3 4 98.1 76.8 3 2/11 2 0 21.2其他1.9 1.0images/BZ_59_696_557_911_627.png②3 4 98.1 98.0 3 0 0其他1.9 2.0images/BZ_59_948_554_1166_630.png③15 4/20 88.6 81.7 5 4/11 4 0 9.1其他11.4 9.1
相比較A問卷的調(diào)查結果,加上“集合圈”后,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沒有影響,但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正確率確實有所提升。其中,圖①的正確率上升了15.2%,圖③的正確率上升了6.6%,看來,“集合圈”的使用對于學生把整體看成單位“1”的理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不過,數(shù)據(jù)也顯示對于圖①還有21.2%的學生認為是,看來用“集合圈”來表示單位“1”還不夠直觀,學生還是比較容易混淆,這確實是個有點“頑固”的學困點。
那么,教材該如何改進呢?我們查閱了國外的一些教材,發(fā)現(xiàn)主要用文字說明的方法,如圖5。
圖5
我們認為用文字說明的方法對于學生解題作答來說會比較清晰,但還是沒有解決分數(shù)的圖式表征問題,或者說沒有解決單位“1”的表征問題。怎么辦?當我們再次審視上述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使用集合圈的方法其實已經(jīng)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們設想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改進?于是我們在原有的集合圈上增加單位“1”的標注,以進一步明確單位“1”的指向。
隔了一周,我們對原來的五年級學生再次進行問卷調(diào)查:“請你寫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數(shù)?!睘樘岣咝Ф?,本次調(diào)查分A、B兩份問卷,先統(tǒng)一完成A問卷,再統(tǒng)一完成B問卷,交叉驗證。
A問卷
結果(%)五年級項目images/BZ_59_1485_700_1581_761.png①3 4 94.9 3 2/11 2 4.0其他1.0images/BZ_59_1692_701_1861_760.png②3 4 6.1 3 81.8其他12.1images/BZ_59_1917_693_2163_769.png③1 4/5 2 0 5.1 5 4/11 4 88.9其他6.1
B問卷
結果(%)五年級項目images/BZ_59_1481_1068_1585_1141.png④3 4 4.0 3 2/11 2 93.9其他2.0images/BZ_59_1678_1071_1876_1138.png⑤3 4 96.0 3 3.0其他1.0images/BZ_59_1931_1070_2148_1139.png⑥15 4/20 91.9 5 4/11 4 2.0其他6.1
從調(diào)查結果來看,雖然調(diào)查分兩次進行而且內(nèi)容互有干擾,但是學生的正確率卻明顯提升。其中,圖①⑤⑥是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學生的識別正確率達到了94.9%,96.0%,91.9%,正確率提升非常明顯;在調(diào)查中,我們還對假分數(shù)/整數(shù)的表示做了調(diào)查,如圖②③④,正確率分別是81.8%,88.9%,93.9%,其中最簡單的圖②學生反而錯誤最多,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倒不是識別不出單位“1”,而是覺得寫“3”太簡單了不像是五年級的數(shù)學內(nèi)容?;氐奖疚拈_篇提出的困惑(圖①和圖④所示),用了新方法后,學生的正確率分別是94.9%和93.9%??磥?,學生能有效地識別單位“1”所指區(qū)分,進而理解真假分數(shù)不同的表征方式。
在分數(shù)的意義教學中,學生掌握圖式表征不僅有利于對意義的理解,還有利于幾何直觀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文提出了一個關于分數(shù)圖式表征的教材微改進建議,是否可行,還有待于更多的一線教師、教研員、教材編者等課程建設者在更大的范圍來調(diào)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