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摘 要] 本文通過對目前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理想信念薄弱、厭學、叛逆、自閉等問題產生的根源分析,結合“四史”科學內涵及邏輯聯系研討,探索開展“四史”學習在新時代學校教育中推動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yǎng)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時代意義及具體舉措,為引導學生克服消極情緒、冷靜辨析社會現象,為培養(yǎng)文化、制度自信打好基礎。
[關鍵詞] “四史”教育;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史貫穿著新中國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發(fā)展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扎實開展黨史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黨和國家從何而來、向何處去,有助于消除對未知未來的負面情緒,樹立中華民族復興的遠大理想。
一、開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詮釋黨的歷史的需要
百年征程,是一部由弱變強的成長史,是一部孜孜不倦的探索史,更是一部前仆后繼的奮斗史。一路的篳路藍縷、一路的披荊斬棘,一代代共產黨人用生命和智慧凝聚起一支所向披靡的隊伍,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史詩。在青少年中深入、細致地開展“四史”教育,是謳歌前輩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重要途徑,是詮釋黨的理論成熟、智慧結晶的重要載體。
(二)傳承初心使命的需要
初心不改,使命恒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風雨兼程的百年歷史中。從楊靖宇的舍生取義、董存瑞的義無反顧、邱少云的堅若磐石到王進喜的敬業(yè)奉獻、焦裕祿的鞠躬盡瘁、王繼才夫婦26年的堅守、張桂梅、黃文秀、張富清等時代楷模……無數個鮮活的民族英雄、祖國的驕傲用堅守和執(zhí)著演繹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人感動之余又從內心激發(fā)為祖國富強、民族復興奮斗的強大力量。開展“四史”教育是系統(tǒng)感召青少年,傳承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永葆優(yōu)良作風的需要
毛澤東同志曾總結中國共產黨三大優(yōu)良作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我批評的作風。明確指出這三大作風是我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就十分重視作風建設,提倡領導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團結一致、同甘共苦,要求黨員干部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在新時代,三大優(yōu)良作風更加具有實際意義,初心是方向,作風是保障,在青少年中開展“四史”教育,有助于抵制追求物質享受、鋪張浪費的不良傾向,明晰自律是自由的前提,是永葆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作風的有效手段。
(四)增強民族自信的需要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的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潮流進行生動地概括,蘊含著對推動當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刻啟迪。兩千多年前,先輩們以友好交往的樸素愿望,開辟古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文明構建交融的通途;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延續(xù)著歷史潮流,是承載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開展“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增強民族自信的需要。
(五)確保民族復興的需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為之努力。青少年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國家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開展“四史”教育,有助于讓青少年知過往、懂興替、知不足,更能堅定信仰、不忘初心,摒棄空談誤國的傾向,永葆優(yōu)良作風,自覺地融入國家富強的建設中,讓后浪奔涌、實干興邦。
二、開展“四史”教育的目標
以史明鑒,育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廣大中國青年學生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揮灑汗水與努力拼搏,圓夢需要團結奮斗和甘于奉獻。中學教育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培養(yǎng)愛國魂
愛國主義是世界上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是個人靈魂與情感力量的源泉。做人須有氣節(jié)、做事需有人格,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引導學生把理想同祖國的前途、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二)涵養(yǎng)鴻鵠志
學生需有奮斗創(chuàng)新意識,要堅定理想,執(zhí)著信念,方可勇于開拓、頑強拼搏。要把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當成生活中難得的機會內化于心,用行動引導青少年。
(三)探求真學問
學習需求真求知,絕不能滿足于抖音、快手等碎片化的信息和快餐式的獲取手段。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豐富見聞,開闊視野。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強國,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讓年輕人珍惜良好的學習時間。
(四)實踐真能力
學生的所學所思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不能只在意識里,而應落實到行動上,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讓學生養(yǎng)成面對現實,深入實踐,從實踐中再學習的習慣,使其努力發(fā)展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在新時代干出自己的一番事業(yè)。
三、開展“四史”教育的原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深刻分析、理解、認識“四史”學習生活教育的重要研究意義,是學生學習“四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懂弄通做實的關鍵步。
(一)求真——科學研判功過是非
在歷史教育實踐中,對典型歷史人物,如陳獨秀、林彪等,結合歷史背景,科學評價、辨析,在激發(fā)青少年學習“四史”知識熱情的同時,提升明辨是非思維方式和堅定共產主義立場,引導學生用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觀的方法,源源不斷地從“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務實——加強愛國教育實踐
要重視“四史”學習教育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樹立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觀融入到生活學習中。
(三)保效果——凸顯發(fā)展凝聚心氣
從時間跨度上看,中國用百年時間跨越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曜咄甑默F代化歷程,在中國歷史乃至人類發(fā)展史上絕無僅有,這正凸顯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不負人民。在世界范圍上看,污防攻堅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抗擊新型冠狀肺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河南水災救援等方面取得的階段性勝利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實踐中彰顯的大國擔當,更要領會在黨中央領導下的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行動意義。在時間跨度、全球維度上讓學生更加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培養(yǎng)對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四、開展“四史”教育的抓手
(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課應該是主陣地、主渠道、主平臺。在內容上,要科學合理地整合知識,豐富內容,完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形式,講深講透“四史”,樹立正確歷史觀,明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形式上,要善于通過運用電視、網絡、微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入腦入心。
(二)開發(fā)校本課程研究
重點挖掘校史、校訓、校歌中的紅色教育元素,納入校本課程,作為課堂教育教學的有機補充,講好講活“四史”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身邊事入手,更有代入感,多一份個人的感受,更能體會當今生活來之不易。
(三)增強線下線上融合
可以線上帶領學生進行走進中國革命老區(qū)、貧困地區(qū)和城鄉(xiāng)社區(qū),參觀本地、本校校史館,了解當地人文歷史文化知識。組織網紅“云旅游”,在線參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平津戰(zhàn)役紀念館等數字場館,深入開展“四史”主題教育。
(四)開展接地氣主題班會
除開展傳統(tǒng)形式的專題講座外,還可以增加學生參與性強的互動學習體驗活動。如明確時代主題,不定期組織班會課,學習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過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楷模;探討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思考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該如何接好手中的接力棒,完成時代使命等主題。此外,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角”。如由學生分組搜集相關素材、資料,制作成PPT形式分享,匯報學習成果;以小組為單位,參加“四史”知識為主題的答題挑戰(zhàn)賽;發(fā)揮個人專長,參加經典誦讀,紅色歷史故事講述比賽,鼓勵學生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等。教育者應與時俱進,多以系列化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形式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
加強對青少年“四史”的研究和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政治任務。把紅色文化傳統(tǒng)、紅色記憶、紅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新時代教育者應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引導青少年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奮斗史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華章。
參考文獻:
[1]張雯婧.堅定信仰信念信心補足師生精神之鈣[N].天津日報,2020-07-27.
[2]龍新民.講好黨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N].人民日報,2021-06-10.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