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音樂來說,最大的尊嚴莫過于聆聽。在反復聆聽中音樂實現了其藝術價值與精神內涵。而我們也在探求一個能顯現音樂尊嚴的平臺與渠道。
〔關鍵詞〕音樂;文學;尊嚴
很多年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所幸我們還有音樂》。
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我還年輕,但當時正陷入一次最嚴重的自我懷疑時刻,不信任一切,包括自己,包括自己的文字。
我是一個用文字謀生的人。我信賴自己的文字到了唯此唯大的程度。當一個以文字為生的人開始懷疑文字的時候,說明生存的根基已經坍塌,信念已經支離破碎??墒沁@時候,我仍然沒有放棄音樂。我不是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的人,我的主業(yè)不是音樂,但是,音樂對于我來說,是精神支柱,是心靈寄托,分量遠在文學之上。
音樂是清晰的,音樂又是混沌的。音樂從來沒有止境,沒有來路,也沒有去路,音樂從來都沒有東西南北,沒有上下左右。音樂一直都在天際,在耳邊,在心靈,在一切之中,在一切之外。
對人類來說,也許音樂是唯一的救贖。
出生之際,啼哭是世界迎接你的第一首音樂;死亡之時,天邊傳來的梵音或是冗長的嘆息,是你最后聆聽的圣樂,是神靈賜予人類的最后撫慰。人一生中的喜怒哀樂,都有旋律伴隨,都有背景音樂的縈回繚繞。
《音樂世界》在展現各類音樂的同時,最想做的事情是要展現音樂人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創(chuàng)造絢爛音樂之果后面的秘密。我們的舞臺有限,但我們想打出一道道追光,聚焦在他們身上,刻畫出一個個在黑暗中鮮活而獨特的剪影,看他們起舞,聽他們歌唱,隨著他們跳躍的指尖,捕捉那些內心的狂野與溫柔、哭泣與歡笑。
對音樂最大的尊重莫過于聆聽。更大的尊重莫過于反復地聆聽。
現今,越來越多的樂聲為了盡可能爭取更多的觀看而嘩眾取寵、無病呻吟,越來越多的噪音響徹在耳畔。這是對音樂的冒犯,是對音樂尊嚴的一次又一次挑戰(zhàn)。
我們耐心地采訪一個又一個音樂人,耐心地聆聽他們的柔聲傾訴或者慷慨陳詞,我們傾聽著他們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感受音樂的力量,還原音樂的本質,重塑音樂的尊嚴。
所有的音樂不外乎一條路徑:從內心來,到內心去。
只有內心,是不可涂改、不可欺騙、不可終止的。
書中的藝術家們都在遵循著這條路,用心創(chuàng)作,用心傳達,用心交流。
所有音樂都是由技巧構成的,但是,音樂又不都是由技巧構成的。音樂的品格和尊嚴一直都在。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是對音樂的尊重,是對傾聽者的尊重。高山流水不過是一個故事,故事里要說的,也不過是古今同理的期待。
今天的《音樂世界》為藝術家們搭起一個舞臺,在空曠的舞臺上,可以看見笙簫管笛隨心而起,音符在自由地跳動,所有人為音樂而彎腰,我今為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作者簡介
李牧雨,一級作家,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編劇,《音樂世界》雜志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