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蘇
(江蘇蘇州 215008)
“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這是《紅樓夢》第一回里說的。姑蘇即蘇州,閶門在蘇州城西,十里街就是蘇州的山塘街。蘇州人都說是七里山塘,其實精確計算,不足七里,只是這條街上曾經(jīng)有過七個石雕貍貓頭,由此而得名。
山塘河
千百年來,山塘是一篇千古絕妙的文章。825年,白居易來到蘇州任刺史,他喜歡蘇州的風景名勝,對百姓的疾苦也是非常關(guān)心的。一天,白居易要到虎丘山游覽,從城里到郊外的虎丘有七里的路程,吩咐家人準備船只。家人說:“山塘河的淤泥早把河道淤塞了,船不能行,還是坐毛驢去罷?!庇谑牵拙右昨T著毛驢,出了閶門,走了一二里路的時候,路是高高低低,坑洼不平,有的地方垃圾成堆,十分骯臟,有的地方低洼積水,一片泥漿,小毛驢一腳高一腳低的,幾乎要把白居易顛下來,看看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路面更糟,道路逶迤曲折,特別是半塘以西沼潭相連,已經(jīng)不能再走了。走在路上的百姓,踮起腳尖,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走,個個都是小心翼翼,人人都是口出怨言,責怪官府不修路。白居易看到這樣的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游興全無,便放棄了去虎丘?;氐礁?,他想,虎丘山是能夠代表蘇州文化的,但是通往虎丘的路這么難走,會影響蘇州形象,不修好這條路,對不起百姓。
白居易決定修筑山塘街。他首先向蘇州大戶發(fā)出倡議,同時號召百姓做義工,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項深入民心的工程,很快籌集到了銀兩,民工們把河里的淤泥挖起來,鋪在山塘街上修建了山塘街。河道疏通了,街面也建好了,水路可以開船,陸路可以騎馬,交通十分方便。為了防止街上泥土沖入河中,又用石頭筑起堅固的堤岸,路面鋪上條石,在堤岸邊上種了桃樹、柳樹,在塘河里還種了荷花,春天一到,柳綠桃紅,景色迷人,夏天一到,荷花盛開,清香撲鼻,船在水中行,人在岸上走,這條山塘街從此成了一條優(yōu)美的風光帶。
山塘街建設(shè)中,還修筑了一條長五百五十丈的山塘長堤,連通運河。從此,百姓至虎丘進香游玩,可免涉水之苦,又可防水澇之災(zāi),一舉多得。白居易為蘇州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人們懷念白居易的功績,蘇州人稱山塘街為“白公堤”,堤上有一座橋叫“白公橋”,在山塘街的入口處,還建了“白公祠”來紀念他。
一條街,一旦有了綠色,就會帶來美好;一條街,一旦與水同行,便有了靈氣和柔情;一條街,一旦擁有了歷史,就會帶來智慧和啟迪。這就是山塘,山塘的街河一次次吸引著我,對大詩人白居易建造的街無論如何也要去看的。
山塘街傍河而筑,其景之美,可想而知。山塘街原是條麻石街,后來改成了石板街。有人說“天下最美蘇州街,雨后著花鞋”。指的就是山塘街。大雨剛停,淑女就能穿著繡花鞋上街玩耍。街上人家皆枕河?!熬焦锰K見,人家盡枕河”,這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形容的水鄉(xiāng)蘇州特征。山塘人家,推開窗欞,卷起疏簾,便是一泓綠水,山塘河盡收眼底,塘上紅檻碧樹,河中綠波畫舫,相互輝映,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也有人稱山塘街是搖錢樹和聚寶盆。聚寶盆在人們心中的概念,應(yīng)該是日進斗金,自從有了山塘街,有了漕運,這里便成了著名的商業(yè)街,南來北往的商賈云集,行人如流,商號特別多,有山地貨、藥材、鮮魚、腌臘、水果、醬油、染坊、蜜餞、南北貨,于此應(yīng)運誕生了錢莊。這條街上的錢莊吞吐著全蘇州乃至浙江全境直到全國各地的浮資,鱗次櫛比的店鋪基本集中在山塘以東。而西邊的半塘則是另一派風光,完全是個游覽佳境。更妙的是,蘇州人把這條街原汁原味原貌地保留到現(xiàn)在。
山塘的秀美自然令人陶醉,然而山塘更引人入勝的是它的熱鬧非凡,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山塘河的龍舟畫舫了。這種船可坐十來人,船小而典雅,船艙里設(shè)有小巧玲瓏的桌椅,坐船游覽觀光,移步換景,美不勝收,畫舫穿過蓮間悠悠地游玩,真把山塘當成仙境了。白居易完成這條街建設(shè)之后,一高興,跑到了閶門的門樓上,脫口而出“遠近高低寺間出,東西南北橋相望。水道脈分棹鱗次,里閭棋布城冊方。人煙樹色無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p>
五人墓
走過山塘街,伴著七里長河,山塘的價值,不僅是一條街。也許當年白居易修筑時,他只是為了百姓的交通出行方便,根本就沒有想到這條街發(fā)展成為歷史文化名街。從頭至尾,有山水、名勝、寺院、祠堂、塔院、冢墓、坊表、會館、宅第、橋梁等古跡三百多處。山塘街上功名坊、孝子坊、貞節(jié)坊等古牌坊林立,從中可見古人借名街揚名之一斑。
過了山塘一半,不遠便看到“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山,這時也看到了明代蘇州人民正義斗爭的重要史跡——義風園,園內(nèi)有五人墓與葛賢墓。這里長眠著明代萬歷年間發(fā)動抗稅斗爭的蘇州工人領(lǐng)袖葛成和天啟年間蘇州市民抗暴斗爭中慷慨捐軀的顏佩韋、楊念如、沈揚、馬杰、周文元五位平民義士。余秋雨在《白發(fā)蘇州》一文中寫道:“對于遙遠京城的腐敗統(tǒng)治,竟然是蘇州人反抗得最厲害。先是紡織工人大暴動,再是東林黨人反對魏忠賢,朝廷特務(wù)在蘇州逮捕東林黨人時,遭到蘇州全城的反對?!闭f的就是這兩次發(fā)生在明朝行將壽終正寢之際聲震華夏大地的歷史事件。
走進義風園,迎面是三間硬山式享堂,明間中央立青石碑,上刻“五人之墓”四個擘窠大字,為崇禎元年(1628)韓馨所書,韓馨當時年僅八歲。左右次間壁上環(huán)列明末復(fù)社張溥《五人墓記》碑,這是一篇廣為傳誦的不朽名作,早已選入《古文觀止》和中學語文的課本。
享堂之后便是五人墓冢,一字橫列作長方形,四周圍以條石,正面嵌有五義名碑。葛成墓冢東距五人墓僅12米,坐東朝西,也以條石圍護。葛成對這五位志士敬仰,生前終生未娶,自愿結(jié)廬躬身為五人守墓,永遠與五義士相守相伴,后來蘇州人把他們的長眠之地合稱為“六義士墓”。
山塘街
五人墓象征蘇州骨子里的一種豪氣,葛成墓是蘇州有情有義的豐碑。蘇州人不是像人們所說的“柔軟”,更不是所謂的“小家碧玉”,蘇州自從太伯奔吳,三千多年來,把一個蠻荒之地,建設(shè)成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小康社會,那是因為蘇州人的血液里有向上、向善、不屈不撓、努力進取、愛憎分明的精神。經(jīng)過近年來的經(jīng)營,兩座墓冢已一掃往日的荒穢,成為一座松柏蒼翠、花卉芬芳的墓園,后來又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虎丘塘,七里長,花市叢中三尺土,五人名勝千秋香?!薄皡侵辛x士氣如云,留得余生代有聞。東海長虹掛秋月,丹青齊拜葛將軍”……近四百年以來,到這里憑吊者留下眾多詩文佳作,每次讀起來都為之精神振奮。蘇州人做得更加精彩,以他們的英雄事跡編演的昆曲有《蕉扇記》《萬民安》,還有后來的京劇《五人義》,風靡一時。
再往前走,中國南社紀念館就在眼前了。1909年11月13日,在蘇州虎丘的張國維公祠里,舉行了南社成立大會。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革命文學團體,創(chuàng)辦人陳去病解釋:“南者,對北而言,寓不向滿清意。”他們選擇在虎丘召開成立大會,是仿明代復(fù)社舊例。復(fù)社二百多年前也是由一批愛國文人在這里成立,當時有數(shù)千人參加。南社選擇在這里成立,是反對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是用文學作為武器,驅(qū)除韃虜,振興中華。年僅23歲的柳亞子,面對黯淡沉寂的祖國山河,看到來自四面八方、朝氣蓬勃的革命黨人和一代文人,不禁思潮洶涌,壯志凌云。
史學家顧頡剛后來回憶:“那時革命的文學團體,是陳去病和柳亞子所領(lǐng)導的南社,他們都是蘇州吳江人,為了他們激昂的宣傳,江、浙一帶的文人們都聞風響應(yīng)。”南社的詩文,為中國同盟會的武裝斗爭推波助瀾,中國同盟會的武裝斗爭,促進了南社的發(fā)展壯大,就在這樣一種情勢之下,中華民族迎來了暴風驟雨的辛亥之年,迎來了波瀾壯闊的空前的革命狂潮。
七里山塘,千年古街。有一種美,無需修飾,那是盛開在一個民族血脈上的鮮花,綴滿了濃縮中國文學智慧的奇珍異寶。這里,你能找到“大江東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黃花瘦”的婉約;能聽到“磨損胸中萬古刀”的憤懣吶喊,也能聽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吟低唱;有怒發(fā)沖冠的報國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鄉(xiāng)情;有獨上西樓的長相思,有草長鶯飛的夢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戀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
走在山塘街上,我能感覺到它的分量:刻寫歷史,它刀刀見血;鞭撻黑暗,它字字帶淚;思索人生,它筆筆入理;憧憬光明,它聲聲不倦。含英咀華,我也能體味到它的博大:它是歷史的凝固,也是現(xiàn)實的觀照;是文人的妙筆,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鶯啼的錦繡江山卷,也是宮廷王朝的血雨腥風圖;它的大漠孤煙,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墳舊鬼,它的金風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一條長長的中華文明史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