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榮萍,張月明,張建華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山西 030001
復雜視網膜脫離是我國常見的致盲性眼病,包括合并巨大裂孔、后極部裂孔和黃斑裂孔性視網膜脫離,外傷性視網膜脫離,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合并脈絡膜脫離及伴有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視網膜脫離[1]。玻璃體切除聯(lián)合硅油填充術是治療復雜視網膜脫離的有效方式[1]。為確保視網膜下方受力充分,硅油填充術后要求病人保持長時間俯臥位以充分頂壓視網膜[2]。術后若不能維持正確的體位,可能導致視網膜再次脫離。因此,需要采取體位干預,以緩解病人的不適[3]。預見性護理是指護士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與判斷,提前預知存在的護理風險,從而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避免護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和病人滿意度。本研究選取2020年4月在我科手術的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病人,給予圍術期預見性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在我科進行玻璃體切除術治療的150例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病人。納入標準:①診斷為復雜視網膜脫離病人;②病人能夠正常反饋和接收信息;③年齡20~70歲;④圍術期血糖控制穩(wěn)定。排除標準:①伴有白內障、視神經疾病病人等;②伴有頸肩部疾病者;③不能定期隨訪的病人。本研究共納入病人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齡35~69歲;孔源性視網膜脫離67例,牽拉性視網膜脫離50例,外傷性視網膜脫離26例,視網膜脫離合并黃斑裂孔3例,視網膜剝離合并玻璃體積血3例,視網膜脫離合并嚴重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1例。按照護理方式分為兩組,每組75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護理干預 兩組均由同一手術團隊實施手術,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均給予半年的隨訪觀察,比較兩組病人護理效果。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茩z查及圍術期護理。包括術前眼周清潔、術后病情觀察、體位指導、飲食指導、出院指導。
1.2.2 觀察組 術前評估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心理狀況、視力情況、裂孔位置,告知病人術后可能出現體位不適、疼痛、焦慮、潛在并發(fā)癥(如感染、出血、高眼壓等),給予預見性護理。
1.2.2.1 一般護理 病人術后返回病房后主管護士與手術室人員交接病人術中相關情況,注意觀察眼部敷料包扎情況,有無滲血滲液,指導病人閉眼靜臥,減少頭部活動。給予眼罩保護,防止碰擊。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及新鮮的蔬菜、水果,預防便秘。告知病人盡量避免打噴嚏及咳嗽,打噴嚏及咳嗽時以舌抵上顎,減輕眼部振動。
1.2.2.2 疼痛護理 術后疼痛包括切口疼痛、眼壓升高引起的疼痛及感染引起的疼痛,不同性質的疼痛發(fā)生時間、疼痛程度、處理不同,責任護士應注意觀察病人相關情況,遵醫(yī)囑給予對癥處理。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短時間內出現,疼痛程度輕,持續(xù)時間2d左右,不伴有惡心、嘔吐,口服止痛藥有效。硅油注入對睫狀體產生機械性刺激,房水生成增多,會引起眼壓升高,由于術后眼部包扎,護士可詢問病人有無眼部脹痛、頭痛、惡心、嘔吐癥狀,輕度眼壓增高者可通過聽音樂、聽廣播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嚴重高眼壓遵醫(yī)囑給予甘露醇等藥物治療。術后感染引起的疼痛多發(fā)生于術后數天內,術眼發(fā)生針刺樣疼痛,結膜充血、水腫,眼部分泌物增多,應保持敷料清潔干燥,注意病人體溫變化,遵醫(yī)囑給予抗感染治療。
1.2.2.3 體位護理 體位干預的原則是將裂孔位置處于最高點,保持頭部固定不動,必要時使用自制托架,同時通過局部按摩,緩解面部、眼瞼水腫,上肢、肩部、腰部肌肉酸痛等不適[4]。睡眠時取俯臥位,將U型枕墊于額頭部位,手臂放于頭部兩側,如有不適,可進行適當活動,防止靜脈血栓形成[5]。
1.2.2.4 延續(xù)護理 建立出院病人隨訪登記表、微信群,囑病人加入微信群,護士定期上傳疾病護理相關資料,通過微信圖片、視頻、語音等方式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了解病人恢復情況,指導病人出院后繼續(xù)進行體位干預至術后4周,每日俯臥位16h以上。按時用藥,做好眼部護理,加強生活護理,杜絕因眼壓增高導致視網膜再次脫落。提醒病人定期回院復查,提高病人配合治療的依從性。
1.3 效果評價
1.3.1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術后疼痛程度。使用1條長約10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和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
1.3.2 并發(fā)癥 了解病人術后6個月并發(fā)癥(出血、水腫、高眼壓、視網膜再次脫落等)發(fā)生率及術后被動體位不適(上肢、肩部、腰部肌肉酸痛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例數75 75術后當天3.23 ±2.15 4.16 ±2.32-2.546 0.012術后第1天2.74 ±1.75 3.32 ±1.53-2.161 0.032術后第2天2.63 ±1.71 3.19 ±1.48-2.144 0.034術后第3天1.97 ±1.34 2.54 ±1.22-2.724 0.007
2.2 兩組病人術后半年內并發(fā)癥、被動體位不適癥狀發(fā)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術后6個月內并發(fā)癥及被動體位不適發(fā)生率比較 單位:例(%)
視網膜脫離病人治療的目的是視網膜復位,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圍術期護理對術后恢復具有重要影響。術后病人需要保持長時間的俯臥位,易出現身體不適及負性情緒等問題[6]。因此,要為病人提供預見性護理,幫助病人盡快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從而提高病人對體位護理的依從性[7]。常規(guī)護理主要由護士囑病人保持俯臥位,但是長期保持同一體位易引起病人的不適,如肌肉酸痛、手足麻木等[8]。預見性護理強調對病人臥姿進行示范指導,增進護患關系,提升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等,鼓勵病人積極配合護理干預[9]。護理重點是滿足病人的實際需求,將臨床治療與護理調整至最佳狀態(tài),讓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疼痛評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術后被動體位導致的不適癥狀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預見性護理能夠減輕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病人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能夠提高病人對護理的依從性。因此,臨床工作中建議并倡導護士按照預見性護理服務要求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增進對病人的視功能、并發(fā)癥、術后心理狀態(tài)、術后隨訪情況等的了解,依據病人實際情況給予個性化護理,促進病人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