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卓亞 ,齊振宏 ,楊彩艷 ,劉 哲
(1.華中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漢 430070;2.華中農業(yè)大學雙水雙綠研究院,武漢 430070;3.湖北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武漢 430070)
近年來,我國農業(y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1]。稻蝦共養(yǎng)技術通過“一水雙用、一田雙收、一舉多贏”等手段,在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2]。農戶作為農業(yè)生產的微觀主體,其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對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但農業(yè)是一個高風險產業(yè),稻蝦共養(yǎng)中病蟲害、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都給農戶的經濟收益帶來沖擊。脆弱性是農戶遭遇風險沖擊的表現(xiàn)[3]也是農戶抵御風險能力的表征[4],且不同農戶遭遇風險沖擊的強度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存在異質性。因此,探究脆弱性對農戶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對保障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已有文獻對農戶的技術采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豐富的研究,主要圍繞內、外部因素展開。內部因素中,學者們從農戶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出發(fā),表明農戶年齡、經歷和風險態(tài)度都會影響農戶的新技術采納行為[5]。在面臨外部風險沖擊時,農戶會根據所擁有的生計資產做出技術采納決策[6]。外部因素中,學者們從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特征出發(fā),指出不確定性會影響農戶生產行為,農戶為應對不確定性,會采用保守的生產技術,因而抑制了新技術的采納[7]。已有研究為本文提供了重要借鑒,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研究視角上,未從脆弱性視角探討其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研究內容上,缺乏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影響機理的分析;研究對象上,對稻蝦共養(yǎng)技術關注較少。
基于此,本文利用湖北、湖南和安徽3個省984份農戶調研數(shù)據,研究脆弱性、風險偏好對農戶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以期為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推廣和擴散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脆弱性泛指遇到的風險、壓力及應對、恢復能力[8]。世界銀行將其視為個人或家庭面臨某些風險的可能,以及遭遇風險沖擊而損失財富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到某一社會公認水平之下的可能[9]。結合已有定義[3,10],將其理解為:農戶在農業(yè)生產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及抵御風險的能力。
農業(yè)生產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有遭遇風險沖擊的可能。農戶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面臨著資金不足、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多方面風險沖擊的可能。這些風險通過影響作物產量和農資價格使得稻蝦養(yǎng)殖戶面臨著成本增加、收益下降等威脅[11]。農戶在權衡自身抵御風險能力后,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可能性較小。由此提出假設H1:
H1:脆弱性顯著負向影響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脆弱性越高,農戶采納的可能性越小。
稻蝦共養(yǎng)技術推廣過程中,風險偏好程度高的農戶一般是先驅者和早期采用者,是該技術傳播的最佳群體[12]。風險偏好程度低的農戶,采納該技術可能面臨旱澇、價格波動等方面的風險,傾向于采用保守的生產加護以規(guī)避風險,限制了其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采納[7]。由此提出假設H2:
H2:風險偏好顯著正向影響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風險偏好程度越高,農戶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可能性就越大。
風險偏好會受到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而發(fā)生變化[13],農戶的風險偏好不可避免地隨著農戶脆弱性的提高而呈下降趨勢。在農戶抵御風險能力一定時,稻蝦戶的脆弱性越低,則其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少。此時,農戶的風險偏好程度越高,越傾向于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由此提出假設H3:
H3:風險偏好在脆弱性和農戶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數(shù)據來源于課題組2019年7—8月在湖北、湖南和安徽3省開展的農戶問卷調查。調研地點的選擇主要考慮地理環(huán)境、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和課題組研究需要3個方面。整個調研過程采用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個縣(市)、鄉(xiāng)鎮(zhèn)以及村莊選擇。在每個省選取3個縣(市),具體包括湖北省的潛江市、赤壁市和浠水縣;湖南省的安鄉(xiāng)縣、南縣和臨湘市;安徽省的長豐縣、霍邱縣和全椒縣。在9個樣本縣(市)中根據鄉(xiāng)鎮(zhèn)距離縣(市)遠近及每個鄉(xiāng)鎮(zhèn)的務農人數(shù)情況,在每個縣選擇3個鄉(xiāng)鎮(zhèn),并隨機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選擇30~40個熟悉家庭農業(yè)生產的成員進行面對面的問卷訪談。本次調研共發(fā)放1 000份問卷,獲取有效數(shù)據984份,問卷有效率為98.4%,其中湖北省333份,湖南省327份,安徽省324份。
2.2.1 被解釋變量
采納行為。該變量通過題項“您是否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來度量,由于該變量為二值變量,所以采用二元賦值法,1表示采納,0表示不采納。
2.2.2 核心解釋變量
(1)脆弱性。脆弱性的測量,本文借鑒相關研究[8],選取影響農戶脆弱性的具體指標,利用熵值法,從風險、生計資本和適應性3個方面構建農戶的脆弱性指標評價體系,確定農戶脆弱性各類指標的權重,測算出農戶脆弱性的相對值,即農戶脆弱性(V)=風險(R)-生計資本(L)-適應性(A),脆弱性值越大表明農戶越脆弱。(2)風險偏好。風險偏好的測量,本文參考相關文獻[14],通過設置題項“若你有種植水稻新品的計劃,您會選擇哪個品種”,選項分別為第一組A:450~550 kg,B:400~650 kg;第二組 A:450~550 kg,B:350~800 kg;第三組 A:450~550 kg,B:300~900 kg。則風險偏好程度=1-選擇A的個數(shù)/3,其中風險偏好程度為0表示農戶都選擇了A,農戶為(嚴格)風險規(guī)避型;風險偏好程度為1,表示農戶全部選擇B,農戶為(嚴格)風險偏好型;風險偏好程度在0~1之間,農戶為風險中立型。取值越大,表明農戶的風險偏好程度越高;取值越小,表明農戶的風險偏好程度越低。
表1 脆弱性評價指標、權重及說明Table 1 Index,weight and description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2.2.3 控制變量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控制了其他可能會影響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社會服務便利性[15]、村莊特征[16]及地區(qū)特征等變量,以排除干擾。
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2;表3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風險偏好的農戶,其技術采納行為存在顯著差異。風險偏好程度越高的農戶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可能性越大。但要明確脆弱性、風險偏好及技術采納行為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的實證分析。不同風險偏好農戶技術采納情況對比。
表2 描述性統(tǒng)計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3 單因素方差分析Table 3 One-way ANOVA for different risk preferences
表4 不同風險偏好農戶技術采納情況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mong farmers with different risk preferences
本文構建了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模型。被解釋變量是技術采納行為,核心解釋變量是脆弱性和風險偏好。考慮到被解釋變量是一個二分類變量,本文擬采用二元Probit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Y*是不可觀測的潛變量(Y是被解釋變量),Vulnerability是脆弱性,Appetite是風險偏好。α0、β0、γ0、λ0是常數(shù)項,α1、β1、γ1、λ1-2為對應的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ε1~4是隨機擾動項。同時,對被解釋變量Y給出如下定義:
實證分析前,利用SPSS 25.0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結果表明,所有變量的容差值均大于0.1且小于1,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可能性較小。其次,運用STATA 15.0對采納行為進行回歸。
如表5回歸2所示,風險偏好顯著正向影響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且1%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假說H2通過檢驗。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是一項風投,風險偏好程度高的農戶具有冒險精神[17],愿意承擔技術采納的風險,做出采納決策。
表5 基礎模型回歸結果Table 5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basic model
為了保證基準回歸結果的穩(wěn)健性,利用二元Logit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與回歸1~2基本一致,表明基礎回歸結果是穩(wěn)健的。
采用R.M.Baron等[18]的方法進行中介效應驗證?;貧w結果如表6所示,脆弱性在5%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戶風險偏好。脆弱性顯著負向影響農戶的技術采納行為,且間接效應在1%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風險偏好在5%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戶技術采納行為,表明風險偏好在脆弱性和技術采納行為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說3通過驗證。
表6 中介效應模型回歸結果Table 6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mediating effect model
此外,利用Bootstrap方法再次檢驗中介效應[19]。結果如表7所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分別在1%和10%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間接效應的置信區(qū)間為[-0.080,-0.006],該區(qū)間不包含0。見表6的中介效應的回歸結果是穩(wěn)健的。
表7 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Table 7 Results of Bootstrap mediating effect test
脆弱性和農戶技術采納行為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進而導致內生性問題。參考已有研究[20-21],采用“能否區(qū)分生物農藥”作為“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的替代變量。小龍蝦對普通農藥十分敏感,稻蝦田中使用普通農藥將導致小龍蝦死亡。因此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農戶必須要能有效區(qū)分生物農藥和普通農藥?;貧w后表8與表5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原結論仍然成立。
表8 內生性檢驗Table 8 Endogeneity test
本文基于湖北、湖南和安徽3省984份農戶調研數(shù)據,利用熵值法及二元Probit模型,探討了脆弱性、風險偏好對農戶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①脆弱性顯著負向影響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脆弱性越高,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可能性越??;②風險偏好顯著負向影響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風險偏好程度越高,采納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可能性越大;③風險偏好在脆弱性和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脆弱性通過負向影響農戶的風險偏好,間接影響農戶的稻蝦共養(yǎng)技術采納行為。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①開展農戶稻蝦共養(yǎng)技術培訓,使其掌握技術操作技能。②積極引導農戶通過農業(yè)保險等策略管理風險。③建立風險偏好評價體系,甄別不同農戶的風險偏好與技術需求,進而制定有針對性技術推廣措施,推進稻蝦共養(yǎng)技術的精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