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運動能力是體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它與運動技術、運動技能有著本質的層次遞進性區(qū)別。那么,運動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通過哪些有效措施能夠促進其形成?從一體化視角如何理解運動能力及其形成過程?如何把握其有效舉措?厘清以上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學、練、賽等各種活動中逐步達到一定的運動能力水平,為提升運動興趣、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和參與運動競賽等提供保障。
一、運動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tǒng)性多元集成的過程
運動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形成什么樣的運動能力,以怎樣的速度形成,能夠達到何種水平,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這與學生自身的參與度、教師對運動能力形成規(guī)律的把握和教師具備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以及場地器材等運動場景都密切聯(lián)系。
1.運動能力形成與學生的參與度密切聯(lián)系
運動能力能否形成,首先與學生的運動參與度有關。教師要對學生的運動興趣有基本的了解,知道學生喜歡什么樣的運動,違背興趣或不注重激發(fā)興趣的運動能力培養(yǎng)是徒勞的,學生的參與度也會隨之降低。教師還需要觀察和了解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積極參與學練能促使學生掌握技能,更好地達成目標。如果學生消極對待學練,教師應引導學生由消極參與轉換成積極參與。學生的積極參與主要表現(xiàn)在能主動思考、回答問題、主動練習等。
此外,還應注重精準學練,學生的學練方法正確,學練效果才明顯,學生才能把握聽講、觀察的重點等。學生參與的持續(xù)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運動能力達成,如果僅在課堂上參與鍛煉,課外或校外都不參與或較少參與運動,那么運動能力的形成速度自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提高學生對運動的參與度,是運動能力形成最不容忽視的因素??傊岣邔W生對體育的參與意識,確保持續(xù)的參與時間,力求參與的方式方法正確等,均有利于其運動能力逐漸形成。
2.運動能力形成與教師的認知和能力關聯(lián)度大
學生形成什么樣的運動能力,以及達到多高水平的運動能力都與體育教師的認知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有關。就認知水平而言,一方面,體育教師要能夠清晰區(qū)分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的關系,還要明確運動能力的形成過程。運動技術、運動技能是運動能力形成的必經階段,運動能力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充分認識到運動能力是體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綜合體現(xiàn)的結果。所以,要幫助學生形成運動能力,除了要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上下功夫,還應兼顧專項體能的提升,并通過組織比賽或模擬比賽場景的練習提高學生的心智能力。
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學生以怎樣的速度形成運動能力關系密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比較強,學生形成運動能力的速度就相對較快,反之亦然。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中,體育教師不僅要掌握泛化、分化、自動化3個階段的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更要考慮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分層指導等方法,以促進學生快速掌握運動技能,為運動能力形成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在專項運動能力形成的過程中離不開專項體能,由于各專項的特點各異,專項體能的鍛煉內容和組織方式也應有針對性,結合學生的不同體能基礎做精準指導和提升,切忌一刀切、大統(tǒng)一地鍛煉專項體能。也就是說,在專項體能鍛煉中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否則難以突出實效性。
教師也要高度重視心智能力的提高。因為即便學生達到了一定的運動技能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專項體能,如果其心智能力未達到應有的水平,依然難以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運動能力水平。
體育教師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才能全面地把握學生體能、技能、心智能力。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和方式等,尤其要有意設計心智能力提升活動方式,采用全面、系統(tǒng)、精準的專項運動教學,才能讓學生達到理想的運動能力水平。如,要提高學生在籃球運動中的觀察、分析、判斷、處理能力,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籃球比賽或觀看籃球比賽,從而在參與或觀看比賽中提升心智能力。一方面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在籃球比賽中所需的認真觀察、精準分析、準確判斷和有效處理,另一方面讓學生多觀察籃球比賽,了解他人在籃球賽場上的心智水平,即他人是如何通過觀察、分析做出判斷和處理的。無論讓學生從直接經驗中不斷總結提升,還是從間接經驗中不斷學習積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心智能力。通過親身參加籃球比賽,可以積累直接經驗以提升心智能力;通過觀看他人比賽,可以從他人的心智能力表現(xiàn)中學習并提升自身的心智水平,尤其是提升自己在未來參與現(xiàn)場比賽中的心智能力。
3.運動能力形成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場景密不可分
運動能力的形成除了受學生自身和教師因素影響外,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場景也至關重要,體育學習與鍛煉場景決定著活動組織和學練效果,還影響著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度、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發(fā)揮與達成的教學效果。體育學習鍛煉場景主要是由場地器材等硬件條件決定,“無、缺、夠、豐”4個層次的場地器材條件與教育教學效果的關系密切。所謂“無”,就是沒有所開設項目的場地與器材,該項目無法正常開展,教師無法教,學生也就無法學,運動能力的形成更無從談起;所謂“缺”,就是場地器材不能滿足正常體育學習和鍛煉的需要,不是沒有,只是不夠充足,教師的教學有一定難度,學生的學練也同樣受限,最終影響學生某項運動能力的形成;所謂“夠”,就是場地器材能滿足正常的體育學習與鍛煉需要,能正常開展教學工作及大課間、課外活動等,能為運動能力的形成提供基本的硬件設施條件保障;所謂“豐”,就是學校的場地器材豐富多樣,不僅能夠滿足某專項運動所需,還能為更多的選項教學提供條件保障,真正滿足學生興趣愛好與運動需求,為學生多樣化運動能力的形成創(chuàng)設了環(huán)境。基于此,應補充完善場地器材等設施資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體育學習鍛煉場景,從而促進運動能力形成的速度與水平。
二、運動能力形成的有效措施聚焦一體化全面提升
如何才能形成運動能力?在充分考慮學生、教師、環(huán)境等諸因素的基礎上,更要強調能力形成的過程系統(tǒng)把握。只有將能力包含的內容綜合推進,對能力發(fā)展水平科學評估,才能真正有效促進運動能力的形成及水平的不斷提升。
1.把握好“教會、勤練、常賽”三個有效的環(huán)節(jié)
無論形成什么樣的運動能力都離不開“教會、勤練、常賽”系統(tǒng)連貫的組織活動,其中,教會是能夠積極主動地勤練的前提,是能否經常參加比賽的保障。教不會,也意味著學不會,學不會也就沒有興趣參與練習,當然,練習多少與能否學會關系同樣密切,多練對學會也非常重要。勤練,是指練得多,要達到經常,即養(yǎng)成習慣,只有勤練才能熟練掌握技能,達到準確而熟練地運用。教會與勤練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教會的內容包含知識、技能和方法,教會的程度是從理解、掌握到會用的過渡。當然,一方面教會了才能促進學生經常練習,另一方面,教會本身也需要通過練習促進,因為體育是操作性技能,如果不強化練習就難以掌握,更不用說會用了。常賽,無論對運動能力形成,還是對形成了運動能力之后的運用都十分關鍵。比賽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練習,或更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常賽達到的頻次決定著運動能力的持續(xù)穩(wěn)定程度,也決定著運動能力水平提升的高度。因此,把握好“教會、勤練、常賽”3個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能夠促進和保持運動能力達到較高水平。
2.處理好“體能、技能、心智”三者協(xié)同的關系
在運動能力形成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運動能力是由體能、技能和心智能力三者共同體現(xiàn)的,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稱得上是真正的運動能力。那么,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系,為什么缺一不可?回答這些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確體能、技能和心智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和價值意義。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表現(xiàn)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廣義上的體能包括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對運動能力而言,體能體現(xiàn)出的特點就是基礎性和支撐性,離開體能,運動能力便失去了根基。技能,是與運動有關的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一定的活動方式且達到自動化程度。它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能夠自動化操作,它是構成運動能力的核心,技能掌握也是運動能力形成的必經過程,缺少技能,運動能力就不復存在。心智是由頭腦內部完成的,是一種機智靈活的表現(xiàn),也包含著精準、深入的判斷,是構成運動能力所不可或缺的?;谶\動能力談體能、技能和心智的關系時可以看出,以體能為基礎、以技能為保障、以心智為關鍵而共同構成的運動能力具有復雜性,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是三者同時具備才能形成的;具有可塑性,是通過一些促進手段能夠逐漸形成和不斷提高的,而非永恒不變的;具有持久性,是一旦形成不會輕易消失的,會長期存在且隨著鍛煉的增多而不斷強化的。體能、技能、心智對于運動能力而言,缺一不可,且各有獨特的價值,處理好三者的關系,才能擁有所需的運動能力。
3.評估好“基礎、提高、特長”三層遞進的水平
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在運動能力評價方面設定了三期六級,即一級、二級為夯實基礎期,三級、四級為提高能力期,五級、六級為發(fā)展特長期。所以,學生運動能力應經歷從夯實“基礎”到發(fā)展“提高”,再到形成“特長”3個遞進的水平。因此,要知曉運動能力達到什么水平了,就要明確如何遞進式促進水平的提升,這是培養(yǎng)和形成運動能力需要全面把握和系統(tǒng)推進的。所謂夯實基礎期,是建立在評價內容是基本的、相對簡單的,設定的能力評價難度也相對簡單,學生只要跟隨學練,基本上都能達到的基礎上,相當于設置了低門檻,以起到激發(fā)興趣、激勵促進的作用。所謂提高能力期,一方面表明是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表明凡是達到三級、四級水平,就等于運動能力得到了提高,并達到了國家反復強調、多個文件反復提出的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要求。所以,一體化提出了凡是某專項運動能力達到四級,即相當于該項運動達到了運動技能的掌握水平。所謂發(fā)展特長期,是掌握某項運動技能以后,學生如果再將運動能力向上提升,可以作為特長發(fā)展。并非所有的專項都要求學生發(fā)展特長,發(fā)展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即可,如果學生能夠達到“一生一長”,則是比較理想的體育教育結果。這“一長”,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需求,有利于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等。對學生運動能力的評估,要基于這3個形成階段做精準測試、精準評價、精準施策,使得各等級層層遞進,且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著明顯的能力特征,既便于系統(tǒng)、有層次性地學習,也便于精準把握實有水平而穩(wěn)步提升。
運動能力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要素,其形成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僅與學生的參與度關系密切,與教師的認知和能力的關聯(lián)度也很大,還與學生的學習鍛煉環(huán)境密不可分。要促進運動能力的形成,需要把握一體化聯(lián)合促進的有效策略,不僅要把握好“教會、勤練、常賽”各環(huán)節(jié),處理好“體能、技能和心智”三者相互協(xié)同的關系,更要基于運動能力等級標準全面精準地評估好“基礎、提高、特長”3個能力發(fā)展時期的遞進。對于每一名學生而言,運動能力非常重要,但形成運動能力并不那么容易,只有對其有一個充分、客觀、合理的認識,才能使學生的運動能力逐步形成并得到有效保持。
[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于計算機視覺的中國學生運動能力等級標準與測評系統(tǒng)研究”(項目編號:20ATY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