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雨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在這百年奮斗歷史中形成了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在建黨百年之際,重溫黨的傳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那么,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源頭在哪里?有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從“以史帶論”的角度看待黨的三大作風?有哪些范例?帶來了哪些思考?為此,本刊特約記者專訪了黨建研究專家、《求是》雜志研究員黃葦町。
《領導文萃》:在全黨隆重迎接建黨100周年之際,作為黨建專家,您有什么感受?
黃葦町:在建黨百年的前夕,我們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無數共產黨人的犧牲奮斗換來的,是無數革命先烈、革命前輩臨終時仍無限向往的百年夢想。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時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心情十分激動,百感交集。我有幸生長在一個四代共產黨人的家庭:曾外祖父和祖父是建黨初期的黨員,祖母和父母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黨員,我和妻子是改革開放前后的黨員。我深知我們黨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和走到今天的不易,也深為我們黨為人民、為民族、為世界所做的一切而自豪。雖然先輩們沒能親眼看到今天這一切,但我知道,對于我們黨能夠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帶領中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他們從來都沒有懷疑和動搖過。
《領導文萃》: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如何理解和貫徹總書記的要求?
黃葦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學黨史、用黨史,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我認為,領會總書記要求要抓住三個重點:
第一,要把學黨史和自覺接受紅色傳統(tǒng)教育、繼承紅色基因結合起來??倳浾f,要懂得黨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貴,理解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盡管隨著社會發(fā)展、形勢變化,每一代人、每個時期的發(fā)展環(huán)境、具體任務不同,但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不會變。因此我們要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
第二,要把學黨史與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革故鼎新、勵精圖治,推動中國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治國理政的新境界、管黨治黨的新境界。只有做到學史通今,才能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革命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熔鑄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各方面的偉大事業(yè)中。
第三,要把學黨史和用黨史結合起來。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fā)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zhàn)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面臨的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在新的長征路上,還有“大渡河”,還有“臘子口”。我們學黨史,要領悟其中的斗爭精神、政治智慧、實踐本領、創(chuàng)新能力、為民情懷,才能攻堅克難,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實現“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
《領導文萃》:總書記說,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并堅持了一整套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對此,你如何看?
黃葦町: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建立新中國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從十八大至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該說,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風采,此次主要談談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因為這是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源頭,也就是總書記說的只有“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
我們從哪兒來?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是“五四運動”一聲驚雷,為黨的誕生做了組織準備。我們要往哪兒去?就是要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能造福于中國人民的社會制度。一百多年前的國家危亡、社會腐敗、民不聊生,是愛國進步青年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時轉向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動因。盡管中共建黨時53名黨員中52名都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但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從一開始就非常鮮明。黨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提倡平民教育”的合法名義,組織黨員深入工人區(qū),創(chuàng)辦工人夜校。從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入手,啟發(fā)覺悟。而工人運動有了黨的領導,立刻蓬勃興起。在1922年2月至1923年3月的一年多時間里,就發(fā)生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開灤五礦大罷工、香港海員罷工,還有京漢鐵路工人總同盟罷工,黨領導的工潮達100多次,參加工人超過30萬。無論是對于成立僅一年、只有200多名黨員的我們黨來說,還是剛從破產農民轉變而來僅有200萬人的中國產業(yè)工人隊伍來說,這種動員群眾的規(guī)模和能力,都是世所罕見的。因為,即使當時全黨都投入工人運動,每萬名工人還攤不上1名黨員;而全國每7名產業(yè)工人中就有1名工人沖破了軍閥政府和中外資產階級的威脅和阻撓,參加了我們黨領導的工潮,這是非常了不得的,也成為我們黨走上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我們黨還是以保持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為自豪的黨。我們黨最早的幾位農民運動領袖,除廣州農講所第二任所長毛澤東出身富農外,其他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這也不奇怪,如果家里沒有幾個錢,當時很難外出讀書,更不要說接觸馬克思主義了。當時的中國農村,文盲要占90%以上,且絕大多數祖祖輩輩生活在閉塞的鄉(xiāng)村,除逃荒要飯外,很少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樣。無論是給他們講馬克思主義,還是勞工權利,他們都聽不懂,更別說理解和接受了。而且中國農民整天在土里討生活,非常務實。他們不僅要聽你怎么說,更要看你怎么做,從中琢磨你這個人值不值得他信任。因此,真正吸引農民的是這些共產黨人極其“另類”的表現:他們家境優(yōu)裕卻無紈绔子弟作風,他們是富家兒女卻為窮人謀解放,直至為貧苦農民的翻身獻出年輕的生命。是什么使他們變得如此與眾不同?人們才開始認真地聽他們講道理,開始琢磨道理在哪里,琢磨他們的“主義”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力量?如果說在中國的城市,是先有馬克思主義,而后有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先傳入了中國,而后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那么在中國的農村,更大的程度上是先有共產黨人,而后有馬克思主義。億萬沒有文化甚至不識字的農民,正是從這些共產黨人身上,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中,第一次認識我們黨的,認識到共產黨人是為他們的利益奮斗的,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窮人的真理”。這也是為什么在大革命失敗后,一片白色恐怖中,彭湃、韋拔群振臂一呼,仍有成千上萬農民響應的根本原因,也是廣州暴動失敗后, 他們的家鄉(xiāng)廣東的海陸豐和廣西的左右江,能夠成為共產黨人的棲身地和新的出發(fā)地的重要原因。因此,愛國愛民愛黨,真信真學真用馬克思主義,是這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突出特征。
習總書記說,對黨忠誠,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jié),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我曾在位于北京白石橋的原北京圖書館查閱過一份由國民黨右派分子辦的《黃埔周刊》。在1927年4月出版的已經發(fā)黃變脆的周刊上,對廣州“四·一五”反革命事變有這樣一段記述:“十五日早,永漢馬路、南關戲院附近各馬路,共派分子逮解者,如百川匯海,均由軍隊押送,用草繩捆縛,被捕者或高唱國際歌,或高呼共產黨萬歲口號,至南關戲院內,仍呼喊演說不輟,有時更雜以拍掌聲……”這是一個反共的右派記者的敘述。如果不是有荷槍實彈的軍隊押送,有繩子捆綁,人們真會以為這是共產黨組織的一次盛大集會。這種慷慨赴死的情景,使反動分子的心靈也不能不受到強烈震撼。
還有陳覺、趙云霄烈士的遺書,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fā)表時被刪掉的部分,改革開放后重新發(fā)表時已經恢復了。刪掉的部分是丈夫臨刑前在給妻子的遺書中,充滿深情地回顧他們在莫斯科學習時度過的短暫而幸福的時光那一段。他寫道:“作為共產黨人我從不信有鬼,而今真希望有鬼,這樣死后就能在鬼世界里夫妻相聚。”其躍然紙上的眷戀之情,可令世間一切情話黯然失色。但他接著說:“云,誰無父母,誰無妻兒,誰無情人?但我們是為全中國勞苦大眾的解放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死而無憾!”這種對黨和人民之情高于夫妻戀情和個人生命的抉擇,是一首感天動地的共產黨人“正氣歌”。
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大約1萬天。據統(tǒng)計,僅中共黨員就約有370萬人在革命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平均下來每天約有370名黨員犧牲。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指導主題教育時說:“面對敵人的屠刀,為什么革命烈士能夠表現出‘頭可斷、血可流、氣節(jié)不可改、主義不可丟的硬骨頭精神?就是因為他們心中銘記著黨的性質和宗旨,銘記著黨的初心和使命?!?/p>
《領導文萃》 :您上面談了我黨歷史形成的愛國愛民、對黨忠誠、不怕犧牲的政治品質,下面進一步說說黨的優(yōu)良作風,大家都知道,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形成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今天站在黨的百年歷史節(jié)點上,如何看待這三大作風?
黃葦町:我想從“以史帶論”的角度,談談自己在學習黨史時感受很深的幾件史實。先重點講開展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兩個范例。一個就是“立三路線”的主角李立三。李立三是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時黨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他積極發(fā)展黨員,使黨的成分發(fā)生重要變化。1924年末,中共發(fā)展到900名黨員,其中就有300名安源工人。當時安源的工人俱樂部、消費合作社搞得紅紅火火,被人們稱為“小莫斯科”。反動派也恨死了李立三,千方百計要暗害他。李立三曾經被三次傳出死訊,組織和同志們也真的為他開過三次追悼會。但每次追悼會后不久,他就又出現了,被人們稱為“打不死的李立三”。靠著這種危急時刻勇往直前的精神,他被推上黨的領導核心并非偶然。但1930年蔣閻馮軍閥大戰(zhàn)爆發(fā), 當時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要求各大城市地下黨乘機組織暴動,并調全國紅軍攻打大城市。但在敵人壓倒優(yōu)勢力量的反撲下,紅軍和地下黨都遭受重大損失,才過了三個月,李立三就被免職,并被要求去蘇聯(lián)向共產國際做檢討,因為我們黨當時是共產國際領導下的一個支部。但當季諾維也夫等共產國際領導人聽完他的檢查,紛紛評價“這是一個共產黨人的坦誠”。他對自己給黨造成的損失非常沉痛,沒有任何文過飾非、推卸責任,檢討非常深刻,共產國際對他做的結論是“沒有兩面派手段”。
東北解放后,他請求回國,中央也同意了,通過滿洲里來到了我們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哈爾濱。但犯過大錯誤的李立三名氣太大了,延安整風以后誰不知道“立三路線”啊。為了便于工作,開始他化名李敏然。當時正抓干部教育的市委書記并不知情,看到從莫斯科回來一位風度翩翩的老同志,便想請他給哈爾濱的高級干部講黨史。李立三很痛快就答應了。市委書記問,黨史那么長,您講那段呢?李立三略微想了想,便說:“我就講‘立三路線吧?!彼谡n上分析了“立三路線”形成的原因,領導人的責任,從中應吸取的教訓等。講完后,全場一片稱贊聲,說不愧是從莫斯科回來的老布爾什維克,水平就是高。這時有個干部舉手后站起來提問:“您把犯錯誤的領導人的心理活動都講得那么詳細,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回答則令全場意外——“我就是李立三”。話一出口,所有人的表情仿佛都在瞬間凝住了,許多人驚訝得合不上口。盡管在座的都是久經黨內生活鍛煉的高級干部,但誰也沒有想到,竟會是李立三本人在講“立三路線”!短暫沉寂后,會場上爆發(fā)出雷鳴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許多老同志在很多年后回憶說,正是通過聽那次黨史課,才知道什么是一個老革命家的坦蕩胸懷和自我批評精神。
應該說,任何一種能形成思潮的錯誤,都不能簡單歸咎于個人。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重程度,是外人難以想象的,因為親人和同志被殺害,很多黨員干部都“紅了眼”,被一種強烈的復仇情緒和急躁情緒所籠罩。而李立三這位實際主持全黨工作的領袖,當時只有31歲。他沒有用黨內普遍存在的情緒來開脫自己,也沒有因年輕就原諒自己,始終深深自責。他犯了3個月的錯誤,卻一直檢討了30年,直到1956年的八大發(fā)言中,他還以自己的錯誤導致惲代英等同志犧牲而深深自責,希望大家認識到黨的七大、八大路線的正確與偉大,緊密團結在以毛澤東為領袖的黨中央周圍,并以自己在全國總工會的努力工作來彌補自己給黨造成的損失,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可貴品質。
再講一個開展黨內批評的范例,就是大家熟知的遵義會議。在會上,黨的主要負責人博古做主報告,周恩來做副報告,張聞天做反報告。與會者就這三個報告展開激烈討論。最后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毛澤東領導的第一至三次反“圍剿”軍事路線的正確和第五次反“圍剿”的錯誤導致紅軍陷入困境。領導紅軍的博古、李德受到多數同志的批評,“三人團”的領導權被取消,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的領導地位。博古原名秦邦憲,在蘇聯(lián)改名為博古,翻譯成俄語就是“上帝”,說明他自視甚高,想像上帝一樣拯救中國,后來果真在共產國際支持下,不到30歲時就成為黨在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但在屢戰(zhàn)屢敗的事實教育下,博古虛心承認了錯誤,交出了所有權力,還主動與共產國際聯(lián)系,就領導權變更取得認可,后來又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共產國際軍事代表李德則被調到紅軍大學和抗大講課,他在講臺上多次心悅誠服地豎起大拇指,說:“紅軍偉大”“毛澤東偉大”,承認自己因為不了解中國情況,犯了瞎指揮的錯誤。
因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跳躍資產階級革命階段,主要依靠農民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國是獨一份。我們黨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只能集中全黨智慧,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發(fā)現走錯了路,就趕快改過來;我的辦法不行,就按你的想法試試。這里只講正確與錯誤,不講個人得失。因為大家都知道,與個人可能受到的委屈相比,沒有什么比黨和紅軍生死存亡更重要。因此,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批評與自我批評本來就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民主革命時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飛躍——毛澤東思想。
在黨的三大作風中,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也是黨生存發(fā)展的根本。敵人擁有國家政權能調動的一切資源,占盡財力、兵員、裝備、后勤給養(yǎng)等所有優(yōu)勢,共產黨只有一個優(yōu)勢:人民的支持。彭真同志說,中國革命有三個公認最艱苦的階段:長征時期、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東北抗日聯(lián)軍時期。特別是抗聯(lián)孤懸敵后14年,犧牲的師以上干部就達上百人。這個艱苦階段經常沒有飯吃、沒有冬裝、傷病員沒有醫(yī)藥,不是人民群眾豁出命來接濟,也許我們的部隊連一天都難以生存下去。所以陳毅元帥在他的《贛南游擊詞》里充滿深情地寫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倍诳箲?zhàn)勝利后,我們黨的10萬干部戰(zhàn)士出關,三年后變成百萬大軍入關,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適時地開展了土地改革。在“保田參軍”的口號下,僅東北解放區(qū)就有160萬人穿上軍裝。在淮海戰(zhàn)場上,表面上是60萬我軍與80萬蔣軍的對決,實際上各地踴躍支前的民工達543萬人,平均每名戰(zhàn)士背后就有9個民工。直接往火線上運送彈藥、補充給養(yǎng)、救護傷員的民工就有20多萬人。他們用肩挑、船載,毛驢馱、牛車拉、擔架抬,形成了一支亙古未見的運輸大軍。而這支自愿為部隊服務、并承受了重大犧牲的世界上最大的農民后援隊伍,都是來自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解放區(qū)的翻身農民。后來成為縣委書記榜樣的焦裕祿,當時就是來自山東解放區(qū)的農村帶隊干部之一。 在平津戰(zhàn)役中,人民先后支前大車達380萬輛,牲畜100萬頭。渡江作戰(zhàn)也是在敵人炮火下,用上萬只民船一夜運送了30萬部隊。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解放后,我們也不需要像蘇維埃俄國那樣搞余糧征集制來保證城市供應,而是通過各級農村黨組織做群眾工作,組織農民趕著大車、拉著小車、挑著擔子往城市送菜送肉送糧,擊敗了糧商囤積居奇、制造糧荒的陰謀。
《領導文萃》:除了上面談到的愛國愛民、對黨忠誠、不怕犧牲的政治品質和黨的三大作風外,您認為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還形成了哪些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
黃葦町:首先,我們黨從建立那一天起,就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馬克思主義政黨。1921年7月底在上海召開的黨的一大,宣布“我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受當時條件限制,沒有來得及制定黨章,但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綱領,作為最初的紀律規(guī)范。同時,黨內也形成了一些雖然不成文、但已約定俗成、大家都要遵守的規(guī)矩。習總書記為什么總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并列提,就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紀律是成文的規(guī)矩,規(guī)矩是不成文的約定俗成的紀律。我們黨有什么規(guī)矩呢?當時就有這樣一條規(guī)矩:黨員沒有理由連續(xù)兩次不參加黨的會議,否則就予以除名。因為“一大”就是在非法狀態(tài)下召開的。會開到一半,外國巡捕房的人就來了。我們不得不轉移到嘉興南湖上才把會開完。當時如果通知一個黨員開會,他如果連著兩次既沒請假也沒來, 往好想,可能是害怕了,不敢來開會了,壞的情況就是已經變節(jié)了。不管屬于哪種情況,黨組織都會立刻切斷和他的所有聯(lián)系,從此再也不會承認他是黨員了。這是當時的殘酷斗爭環(huán)境決定的。當時還有一個規(guī)矩,就是對黨員從事的職業(yè)作了限制,必須服從革命需要,還要公開職業(yè)收入,因為黨費的自愿繳納,也是黨的活動經費的主要來源。毛澤東當北大圖書館助理館員時,月薪8塊大洋,他就覺得很寬裕了。因為當時兩塊大洋就可以請一個保姆。李大釗月薪200多塊大洋,可他的夫人趙紉蘭卻常為生計發(fā)愁,以致蔡元培校長告訴會計,發(fā)薪水時要先給趙紉蘭留足家用,才準李大釗支取。黨的一大召開時,陳獨秀沒有參加,而是派了他的學生包惠僧作為代表。因為他當時正應廣東省省長陳炯明邀請在廣州任省教育廳廳長,無法脫身。黨成立后,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要求他辭職到上海專任黨的委員長(“一大”到“四大”,我們黨的最高領導人叫委員長,直到“五大”才改稱總書記)。陳獨秀任廳長時月薪是300塊銀元,到上海后黨每個月給他30塊錢生活費,只相當原來的十分之一。他還不能把這30元都用于個人生活,當黨的經費接續(xù)不上時,還要盡量從中多擠出些錢用于出版黨的刊物。很多同志不了解。我們黨的首任總書記,在上海生活最困窘時,夏天只著一件長衫,喝兩頓稀粥。而大革命失敗后我們的城市黨組織轉入地下斗爭,由于擔心一人出事牽連一片,都采取單線聯(lián)系辦法。這就導致一人被捕或犧牲,作為他下線的黨員就都失去了組織關系。要恢復組織關系必須找黨。當時找黨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從報紙上查找哪里有紅軍或游擊隊活動,深入險地去尋找組織。另一個就是找到曾一起工作過的黨內同志,通過他的途徑接上黨的關系。但如果后者已經叛變了,就等于把自己送到敵人的屠刀下。但絕大多數失去組織關系的黨員,都不顧個人安危千方百計找黨,因為他們明白,與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險相比,處境更為困難的黨更需要自己盡快歸隊。這也是我們黨在任何強大的敵人面前都打不散、壓不垮的重要原因之一。
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最突出地體現在全黨自覺維護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上。1937年7月,日本駐華侵略軍發(fā)動了“七七事變”,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序幕。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倡導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經過我們黨的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與蔣介石的談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要收起紅旗、更換軍裝,當時很多指戰(zhàn)員痛哭流涕。因為和國民黨血戰(zhàn)十年,犧牲了那么多同志,被殘殺了那么多親人,如今卻要穿上仇人的軍裝,在感情上很難接受。被派到南方游擊隊傳達中央命令的領導干部,甚至被當作國民黨派來的奸細繳了配槍,捆起來準備活埋。是各級黨組織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解釋工作,也是依靠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光榮傳統(tǒng),才迅速地完成了這次改編。歷史證明,正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奠定了我軍發(fā)展壯大的基礎??箲?zhàn)開始時,盡管我軍裝備差、人數少、部隊規(guī)模小,但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下,執(zhí)行毛澤東的人民戰(zhàn)爭思想和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人民軍隊和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迅速發(fā)展壯大。毛澤東還首次提出我們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武裝斗爭,是戰(zhàn)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zhàn)士。而從1941年開始,以延安為中心的全黨范圍內開展的整風運動,則是我們黨的建設歷史上第一次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的全黨教育運動,為黨的七大的召開,做了充分思想和組織準備。
其次,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始終是照亮崎嶇道路的火把。我們黨形成了著名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當時敵我力量十分懸殊、斗爭環(huán)境極其嚴酷,蘇區(qū)紅軍將士和白區(qū)黨的工作者,表現出了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靶切侵?,可以燎原”的堅定理想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長征精神是對井岡山精神的發(fā)展和弘揚,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特別能吃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延安精神的內涵更豐富,特別經過延安整風,對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柏坡作為中國革命史上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堅持“兩個務必”,迎接新的考驗,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這些精神的共性特征,就是毛澤東所說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這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之源,也是我們黨在新時期要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重要精神財富。
最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面臨的兩種命運的決戰(zhàn),也是革命和反動、廉潔和腐敗、得民心和失民心的決戰(zhàn)。日本投降后,國民黨政府在美國支持下,迅速派出大批接收大員空降上海、南京、北平、沈陽等淪陷區(qū)大城市,與我們黨搶奪勝利果實。當時不少淪陷區(qū)老百姓對我們黨還不太了解,把國民黨官員當作“中央”來歡迎,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接收變成了“劫收”,接收大員肆無忌憚地掠奪、瓜分敵偽霸占的人民財產,甚至把一些民族資產階級企業(yè)也當“偽產”沒收,并以“懲治漢奸”為名敲詐勒索、巧取豪奪。當時就有“票子、女子、房子、車子、孩子”的“五子登科”之說。不僅下層人民生活沒有任何改善,商人和知識分子也怨聲載道。而蔣經國在上海“打虎”失敗,使人們對國民黨政府的最后一點幻想也完全破滅了。而我們的戰(zhàn)士寧可露宿街頭,寧可餓肚子,也決不隨便動老百姓一針一線。這種秋毫無犯的嚴格紀律,是我黨我軍贏得人民支持的重要因素。蔣介石在逃離大陸前一年,曾在演講中把自己領導的國民黨罵得狗血噴頭。他指責國民黨員“做官不做事,有私利而無公利,有小我而無大我,重權位而不重責任,享權利而不盡義務,有上層而無基礎,有黨員而無民眾,有組織而無訓練,有黨章而無紀律,有議案而無行動”。他哀嘆道:“老實說,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黨都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頹唐腐敗;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沒有精神、沒有紀律,更沒有是非標準,這樣的黨早就應該被消滅被淘汰了?!笔Y介石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梟雄,對國民黨深入骨髓的腐敗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他也直言不諱地流露出了對共產黨的欣賞。他在要求國民黨軍隊的軍官要和部隊“同吃、同穿、同住”時說:“共軍干部對于這點可以說是完全做到了。他們官兵之間,只有職務上的區(qū)別,而沒有生活上的懸殊。”他稱贊共產黨的組織性、紀律性和精神道德。他認為,共產黨不僅認真研究和討論問題,而且踏踏實實地完成任務。“他們不容許一絲含糊籠統(tǒng)的觀念,決不容許嘩眾取寵,半途而廢?!倍啾戎?,“我們一般干部不用腦筋,既不精細,又不確實……所以要陷于失敗?!痹谶@里,蔣介石在痛陳國民黨敗亡的原因時,也在無意間從敵人的視角,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及其在解放戰(zhàn)爭中顯示出的巨大威力,作了生動的描述。但他要求靠吃空額、喝兵血而自肥的國民黨軍官和由他們抓來的壯丁組成的士兵隊伍“同吃、同穿、同住”,無異于癡人說夢。因此最終失敗的命運,已經由他代表的反動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性所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