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知道泥塑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已經(jīng)上高中了,是從我美術(shù)老師那里知道的,但回想起我小時候,那用泥做的哨子發(fā)出的聲音,一直在我耳邊環(huán)繞。
魚化娃娃哨,是我們整個魚化寨的驕傲。相傳是清末民初傳到我們這里的,那時從戶縣(現(xiàn)鄠邑區(qū))來了個討飯的,人稱“戶縣張”,住在魚東村的一座廟里,會做娃娃哨。剛好魚化寨一帶有適合制作娃娃哨的黑土,“戶縣張”便以制作娃娃哨為生。村民跟著學,在魚化寨漸成氣候,一代代流傳下來。一個娃娃哨,從取土、和泥到上彩,要經(jīng)過制坯、透哨、晾曬、烘烤等十多道工序,歷時三四天才能做成。然后拿到各種集市上去賣,一個能賣2分錢,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記得父親告訴我,他6歲的時候,就學會了做工藝復雜、難度很大的娃娃哨模具。那時會制作模具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買來現(xiàn)成的娃娃哨,然后印制成模具,因此最后制作出的娃娃哨就會比買來的成品小,然后又有人把“小號”的娃娃哨再次印制成模具,于是新泥哨又小了一號。像父親這種會制作模具的巧匠,在當時并不多見。
那時候魚化寨的娃娃哨特別流行。每當春節(jié)來臨前夕,村子里家家戶戶取土做娃娃哨,送到西安城隍廟、八仙庵等地,由挑擔小販穿街走巷賣給孩子,在那個時候泥叫叫是孩童們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的故事人物泥哨成為小孩子們爭先購買的對象。孩子們拿到娃娃哨的時候,就開始辨認歷史英雄,聽大人講戲曲故事,小小的娃娃哨帶著孩子們的歡樂與夢想,伴隨著他(她)們一起成長,其清脆的聲音回蕩在大街小巷。
幾十年的時間,魚化寨娃娃哨從興盛到衰敗,如今只剩下我和我的父親在堅持制作這一民間傳統(tǒng)泥塑。我深深感受到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如何找出一條讓這一技藝保存下來的路子,成了我現(xiàn)在要思考的迫切問題。
父親年事已高,我也將近中年,從事景觀造型的我一直在吸取民間藝術(shù)的芬芳,從中探索思考,讓那一代人美好的鄉(xiāng)愁留下鮮活的記憶。我和父親探討增強娃娃哨造型的觀賞性,把浮雕形狀改為圓雕,把底部變平,讓娃娃哨可以站立;并整理了經(jīng)典的秦腔故事《鍘美案》《五典坡》《游龜山》《拾玉鐲》等,同時把單一的娃娃哨改良成了兩個連在一起或三個連在一起的娃娃哨,兩個人的有《五典坡》《拾玉鐲》,三個人的有《白蛇傳》。
一個娃娃哨放到唇邊,清越、響亮的聲音在空中回響,一種有著童年記憶的溫暖感覺立刻彌漫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