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佩 馬 超 江普查
15歲女性,因右眼視力漸進性下降2年、失明2個月余入院。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右眼無光感,左眼視力0.7;右眼瞳孔散大,直徑約5 mm,直接及間接對光反射消失;左眼視野無缺損,右眼不能配合;四肢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入院頭部CT 檢查見右側顱中窩一稍高密度不規(guī)則腫塊,邊界不清,向前侵犯蝶骨及眼眶外側壁,向內(nèi)侵犯蝶竇上外側壁;雙側尾狀核及豆狀核對稱性鈣化(圖1A~C)。頭部MRI增強顯示右側額顳部腫塊呈顯著欠均勻強化,中心病灶區(qū)域強化程度略低,腫塊累及右側海綿竇區(qū),包繞部分頸內(nèi)動脈,鄰近硬腦膜強化,部分層面可見腦膜尾征(圖1D~F)。術前考慮腦膜瘤,全麻下經(jīng)右側額顳部改良翼點入路手術切除腫瘤。術中可見顱骨內(nèi)板被侵蝕,呈魚鰓樣改變,滲血豐富,病變位于硬膜外,與蝶骨嵴粘連并侵蝕蝶骨嵴,腫瘤組織呈淺黃白色,血供豐富,有包膜,與腦組織界限尚清,質韌。術后復查MRI 顯示腫瘤部分殘留(圖1G~I)。術后病理檢查診斷為上皮樣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術后20 d口服阿來替尼治療(600 mg,2 次/d),術后25 d 開始行IMRT 放療(PTV-GTV=60 Gy/30 F,PTV-CTV=54 Gy/30 F),持續(xù)40 d。術后右眼恢復光感,但視力未恢復,術后及放化療后復查MRI 顯示腫瘤縮小(圖1J~L)。術后6 個月隨訪,繼續(xù)服用阿來替尼治療,右眼已無光感,視力未恢復。
圖1 跨顱前、中窩上皮樣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手術前后影像
EIMS 具有高度侵襲性,易復發(fā),預后差,屬于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一種少見亞型。大多數(shù)EIMS 發(fā)生于腹腔內(nèi),以網(wǎng)膜、腸系膜多見,其次為胸腔,偶見于肺部和卵巢。顱內(nèi)EIMS 極其罕見。EIMS 無典型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術前極易誤診。本文病例頭部CT 掃描顯示病灶為稍高密度影,邊界不清;MRI 示T1/T2呈稍高信號,增強掃描病變欠均勻強化。本文病例術中可見顱骨內(nèi)板受侵蝕,對頸內(nèi)動脈、視神經(jīng)包繞生長,說明其有高侵襲性;術前視力喪失,術后右眼恢復光感,說明腫瘤對視神經(jīng)壓迫造成功能障礙。
手術是EIMS 首選治療方案,特別是腫瘤達到一定占位效應引起癥狀明顯,甚至出現(xiàn)腦疝等情況,必須手術治療。術中應盡量完整切除,有助于改善病人預后。位于重要功能區(qū)或包繞顱神經(jīng)及主干血管的腫瘤,全切除腫瘤困難,可考慮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輔助其他治療方案。盡管文獻報道常規(guī)放化療療效不確定,但作用有待進一步探討。對于存在ALK基因融合的病人,可應用抗ALK 分子靶向治療(以克唑替尼為主)。
顱內(nèi)EIMS,臨床罕見,其治療方案及預后判斷仍需要進一步總結。隨著病理學的深入研究,進一步細化其病理亞型,同時結合腫瘤發(fā)病部位及病程階段,并隨著多學科診療模式的逐步開展,加強多學科合作,并綜合病人的具體情況,可為此類病人提出更好的、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