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 宋瑤瑤
【摘要】當前校園中的閱讀教學存在諸多亂象,具體可概括為文本解讀淺顯和文本解讀過度兩大類。要解決這個問題,《名作細讀》為教師們指明了方向,孫紹振先生從微觀分析入手分析了百余篇文本。他在掌握宏觀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廣泛的個案分析,并且在微觀分析的基礎上發(fā)展理論,這種方法對于中學語文教師、大學青年教師、研究生來說都具有學習的意義。
【關鍵詞】《名作細讀》 微觀分析 教學啟示
一、《名作細讀》的研究方法
孫紹振老師在《名作細讀》中分析了不下百篇的文本。在分析這些文本的時候,宏觀理論上他拋開機械反映論、真善美統(tǒng)一論,而是采取與之相對立的審美價值論、真善美三維“錯位”理論。在方法上,他采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正反和內部矛盾轉化的模式,還有結構主義的層次(表層和深層)法。
在還原基礎上開展細致入微的分析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并構筑起系統(tǒng)分析的七個層次,從不同層面保證了分析的可能性:第一,價值觀念(真善美)的還原和比較;第二,藝術感覺和科學使用感覺的還原和比較;第三,情感邏輯合理性邏輯的還原和比較;第四,歷史的還原和比較;第五,文本的還原和比較;第六,流派的還原和比較;第七,風格的還原和比較。下面可從具體分析中一探究竟。
例如,如果學生反映《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很不瀟灑”,又“違反交通規(guī)則”,教師可以以“美學”知識來回答,即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關系。實用價值講理性,審美價值講情感,理性與情感并不總是統(tǒng)一的,有時是“錯位”的。在《背影》中為兒子買橘子的父親,從理性角度來看,他既不瀟灑又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但是從情感角度來看卻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深厚情感。情感的審美和實用價值有時是成反比的,越是沒有實用價值,越是有情感的價值。朱自清的這篇抒情散文,是以情動人,而不是討論實用價值。
之所以采取這些方法是因為孫老師始終堅持在做學問上堅持宏觀和微觀的統(tǒng)一。以宏觀理論建構為基礎,掌握普遍原理,把握全面,了解透徹,然后再做有限的的個案的具體分析;在對宏觀理論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規(guī)律性的把握之后,進行廣泛的、大量的個案分析。
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宏觀的基礎研究與具體部門的應用研究是根結連理的。孫先生的個案分析就是要打破這樣的僵局——把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的文章分析糾正為注重文章內涵的分析。這不僅需要深厚的宏觀學養(yǎng),而且還要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功夫。
二、語文教學現(xiàn)狀
當前閱讀教學存在諸多亂象,而亂象的根源在于教師不肯踏實的鉆研文本,反而求助于各種參考書。作為老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做一個單純的讀者,拋棄掉所有參考文章帶給自己的刻板映像。概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亂象可以分為兩大類:文本解讀淺顯和文本解讀過度。淺顯的文本解讀典型表現(xiàn)是教師不肯踏實的鉆研文本,反而求助于各種參考書,沒有作為讀者的個性化閱讀體驗,也不管自己學生的學情,照本宣科,是語文課堂越來越無趣。作為老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做一個單純的讀者,拋棄掉所有參考文章帶給自己的刻板映像。過度的文本解讀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教者肆意發(fā)揮,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歧途。如何規(guī)避上述語文教學亂象,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
三、教學啟示
在總結了孫紹振先生在《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并分析了目前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之后,如何確保語文教學內容達標,從而達成一節(jié)節(jié)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語文課又成了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老王》為例。初讀文章時,深覺老王是一個不幸可憐的人,因此將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了老王的人物形象上。在《老王》這篇課文中,情感的切入口是“愧怍”。于是在第二次教學設計時圍繞“愧怍”又設計了一個問題鏈——1.“愧怍”是什么意思?2.你什么時候會對別人產生“愧怍”之情?3.文中楊絳對老王這么好,為什么還會產生“愧怍”之情?然后著重分析了老王在臨終前送香油送雞蛋一事,并得出“愧怍”是因為楊絳面對托著病重前來謝恩的老王仍是用錢來打發(fā)。這樣的設計雖然有了課堂“主問題”,找到了文本的切入點,但是自己的閱讀理解過淺,并沒有把“愧怍”之因探析清楚。
孫紹振先生的《名作細讀》指明了方向。利用書中的理論方法指導,選擇將教學思路轉變?yōu)槟嫦驅ふ摇袄⑩簟敝?。首先講老王臨終前的告別,這是楊絳愧怍之情最直接的原因。然后,回來在文中尋找兩人日常生活的相處中那些事情可以看出楊絳對老王是有愧的。最后,要講到楊絳的自省,楊絳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的自我反省,究竟反省什么,實際上跟她的經歷有關。因為在文革時,楊絳一家被下放后的生活境遇非常糟糕,在非常孤苦無依的情況之下,老王在很多事情上愿意幫助落難的楊絳一家人,而楊絳在這個時候,把老王出于情感的幫助,只是看做一種金錢的往來,所以這也是楊絳愧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老王就像一面鏡子,楊絳在這面鏡子前照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
解讀作品不能一味分析,而是要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理解。經典文本的微觀解讀不論是在中學還是大學課堂上,都是重難點,更是許多老師的弱點。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帶領學生在文本中領悟、探索和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孫紹振.文本分析的“還原”方法和教師的主體性問題(上)[J].福建論 壇,2005(7).
[3]孫紹振.文本分析的“還原”方法和教師的主體性問題(下)[J].福建論 壇,2005(8).
[4]孫紹振.文本分析的七個層次[J].語文建設,2008(3).
[5]魏本亞尹遜才主編.十位名師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5.
[6]楊絳.我們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8.06.
[7]羅銀勝.楊絳傳[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06.
作者簡介:郭曉,出生年份:(1996.10.10),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北邯鄲,
在讀碩士,單位:太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