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婚戀既是青年自身的個人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它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長遠來看還將影響我國的人口。青年婚戀不僅是個體生活發(fā)展的重要生命事件,更是衡量整個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尺度,對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分析了青年婚姻婚配的現狀及背后的原因,對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主要從以下方面提出對策性思考:①利用線上網絡資源,發(fā)揮引導作用;②積極組織線下活動,助力青年交流、交友;③整合社會資源,正確引導青年婚戀,為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青年婚戀困境原因的挖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關鍵詞:青年婚戀;共青團;婚戀觀
一、引言
共青團作為青年人的組織,在服務青年婚戀中已走過百年,青年婚戀是《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青年發(fā)展的重點領域之一,2017年9月,共青團中央牽頭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著力貫徹《規(guī)劃》關于青年婚戀服務的工作部署。該意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部署青年婚戀服務工作的政策性意見,形成了共青團牽頭、社會力量齊抓共促的推進協同機制,強化了婚戀行為規(guī)范、價值引導、權利維護措施的具體落實,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適婚青年單身現象逐漸被社會關注。本課題以青年婚戀為對象,根據《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年齡范圍為14-35周歲,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guī)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學者對大齡青年的界定一般為30歲以上,因此本課題將“大齡青年”界定為30-35周歲之間的未婚青年。由于離異與再婚的因素較復雜,本文只關注初婚青年。
二、青年婚戀問題的研究現狀
關于婚姻擠壓及婚姻梯度的問題,在一些文獻中均有涉獵,對于農村青年婚戀的主要觀點有:郭顯超(2008)認為由于城鄉(xiāng)的差異較大和流動人口逐漸增加以及擇偶過程中的婚姻梯度選擇規(guī)律等原因,婚姻擠壓的矛盾必然發(fā)生轉移,農村地區(qū)條件較差的男性更容易處于婚姻擠壓中.劉利鴿(2011)等人的研究觀點為農村大部分大齡男性的未婚狀態(tài)是由客觀因素所引起的,是被迫不婚,而非自愿。王曉璐(2020)認為在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及性別比例失衡等多因素的影響下,農村青年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婚戀危機,農村婚配擠壓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城市青年婚戀的主要觀點:陳昕苗(2021)等從社會互構理論的視角研究了城市青年的身份認同,城市單身青年對于單身身份的態(tài)度也更加多元。經過“自我”與“他者”的互構共變,形成不同強度的單身身份認同感,并由此分化為“恐單族”、“安單族”和“樂單族”三種不同單身類型。宋月萍(2020)認為在性別分工不等、個體主義導向,中國青年整體受教育程度提升的背景下,女性主動單身的趨勢明顯。Miller(2007)認為,人類特有的品質、價值觀是挑選高品質配偶的最有力的因素。許多品質特征(如親和力)與社會關系、人際溝通交流能力,甚至基因適應性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因此,一個在道德維度上具有較高品質的配偶。
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方面:景曉娟(2020)認為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可在以長鏈完整服務、以社交推動婚戀、以制度保障婚戀、以定制服務多元、以科學促進發(fā)展、以公益獲得收益等六方面進行推進。許昌秀(2020)認為青年婚戀困境存在著諸多問題:戀愛動機不純化、擇偶觀多元化、婚姻觀功利化、性愛觀開放化等。針對當代青年婚戀觀存在的問題,安徽省共青團主要從網絡引領和舉辦婚戀交友活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但安徽省共青團尤其是基層團組織還存在著婚戀交友活動效果不明顯、網絡陣地教育功能不健全等問題。就如何改變這些問題,提出了以興趣為指引實現小群多樣化、實行專人專項管理等一些設想。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從線上、線下進行深入研究的較少,本文通過分析研究,探尋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的新模式。
三、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壓力大,生活社交圈變窄
很多青年對婚戀關系也曾有美好期待,現在工作生活的節(jié)奏加快,很多青年忙于工作暫無暇顧及,有些青年群體的工作或生活范圍較固定,接觸到合適異性的概率變小。由于現在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青年群體需要了解外界社會的新聞熱點或者新鮮事物都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搞定,有時即便和同學、同事朋友聚餐很多也是在手機上刷微信、短視頻,大家語言交流的相對較少,這也導致現在青年群體的社交圈子、方式、社交態(tài)度有了一些變化,深入接觸及了解不同人群的機會也相對變少。
(二)婚姻觀念多元化,部分青年安于現狀
當代青年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很多能實現在物質生活的自給自足,對過去男主內女主外的婚姻模式的根基有一定的影響,一些青年從小生活較富足,興趣愛好廣泛,對于精神上的追求要大于物質上的追求,業(yè)余生活也較充實舒適,對于戀愛婚姻的觀念也較過去變得多元化,對于婚姻也變成一個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另外,近年來,彩禮問題,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的彩禮呈現越來越高的現象,部分地區(qū)盛行攀比之風,一般彩禮錢從5萬到20萬不等,有的地區(qū)會更高,房子、車子等有時也會成為一項重要的籌碼,這對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農村男青年來說婚戀交友不易。
(三)部分青年有恐婚現象,認為結婚缺乏保障
根據民政局的資料顯示,近年來,離婚率也是居高不下,導致夫妻關系破裂的原因有很多,較為常見的有夫妻間產生經濟問題、夫妻的觀念有較大不和、存在道德背叛的婚外情、家暴、受到雙方父母的干涉等。這些都讓現在部分青年人感受到婚姻的不安全感,認為結婚是沒有保障的。而當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這方面的信息也會通過互聯網的發(fā)酵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也讓部分還沒有走入婚姻的青年產生一定的恐婚現象。
(四)婚戀交友部分線下活動活動宣傳渠道單一,信息傳達力度不夠
共青團組織會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婚戀交友線下活動,滿足了廣大青年對于拓寬交際面,結交異性朋友的需求。但是大多數線下活動的覆蓋面不太廣泛,主要集中在城市行政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而小微企業(yè)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者、鄉(xiāng)鎮(zhèn)青年等群體很難全面覆蓋。小鎮(zhèn)青年小Z表示:“每次活動結束了我才知道,這么大的活動新聞上應該進行適當宣傳?!本科湓?,共青團組織多通過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活動信息,信息發(fā)布渠道較為單一,信息的傳達力度不夠。
四、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的模式
(一)利用線上網絡資源,發(fā)揮引導作用
當代青年比較集中的聚集在網絡上,利用網絡資源,共青團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等方式搭建青年線上及時溝通交流的平臺,構建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青年群體聯系的互動空間。推送熱點婚戀問題,鼓勵青年進行討論,傾聽青年的心聲。引導青年向上向善,解決青年的突出問題,實現價值引導。共青團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未婚青年數據庫,一方面為相關對象的數據真實性起到一定的核查作用,另一方面可對未婚青年進行進一步細分,為線下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及分類引導的依據。
(二)積極組織線下活動,助力青年交流、交友
共青團通過線下活動向青年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組織單身青年線下交友聯誼活動,以讀書、分享故事、才藝展示等形式將有相同愛好的青年匯集在一起,交流學習,拓展朋友圈。通過讀書分享等活動環(huán)節(jié),為引導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健康積極的交友觀??梢越梃b安徽省共青團在“開往青春的地鐵”主題列車“青年之家”在主題車廂里特設婚戀家庭主題,通過卡通形象宣傳文明婚戀觀,并在行進的地鐵車廂內舉辦集體婚禮,倡導溫馨節(jié)約的婚禮新風尚。在線下活動的實施中,共青團應以興趣為指引,兼顧地域、行業(yè)和青年訴求,以細分的青年數據庫為技術支撐,為志趣相投的男女青年建立主題俱樂部,如戶外運動、讀書交流、音樂舞蹈等才藝交流,在此基礎上開展婚戀交友活動,實現小眾多樣。一方面使服務更具針對性,提升服務質量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中向青年傳導積極的婚戀價值觀和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
(三)整合社會資源,正確引導青年婚戀
共青團在引導青年婚戀觀方面應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對青年進行引導。首先,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在大學生德育課中引入健康積極婚戀價值觀的引導,從大學生抓起,從思想上進行凈化和洗禮。其次,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及青年數據庫資源信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真實可靠的婚戀交友活動品牌,擴大活動影響力。另外,在線下的交友活動方面,可以借助前期搭建好的數據庫資源,擴大宣傳的廣度;最后,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獲取政策和資金的保障。各方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引導合力,共同促進青年形成文明、科學、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念。使共青團真正成為青年婚戀問題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18/content_5225967.html,2017-09-18.
[2]國家統計局:分地區(qū)按性別和婚姻狀況分的人口.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l.
[3]孟易.社會資本理論視角下的婚姻梯度現象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8,(36):227-228.
[4]郭顯超.中國婚姻擠壓研究的回顧與述評[J].西北人口,2008,(1):75.
[5]劉利鴿,靳小怡.社會網絡視角下中國農村成年男性初婚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學刊,2011,(2):29.
[6]王曉璐.當代青年擇偶模式的變遷與發(fā)展趨勢——基于擇偶擁擠視角的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4):75.
[7]陳昕苗,衛(wèi)甜甜,任明明.城市單身青年的身份認同探究—基于社會互構理論的視角[J].北京青年研究,2021,(1):19.
[8]宋月萍.單身族群帶來的文化空間與發(fā)展向度[J].人民論壇,2020(12):105.
[9]Miller G.F. Sexual secletion for moral virtues.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2007(82):97-125.
[10]景曉娟.共青團服務青年婚戀模式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0,(07):21.
作者簡介:陳歡歡,1985年3月10日,女,漢族,籍貫:河南省鄭州,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會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