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論理學構建與發(fā)展中的“心學”"/>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視朱熹陸九淵學說研究的存異聚同
      ——芻論理學構建與發(fā)展中的“心學”

      2021-11-11 15:18:58
      閩臺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朱 清

      (福建省閩學研究會,福建福州 350001)

      近十余年,中國學界有關“心學”的研討甚為熱烈,這對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守正鼎新,具有積極的意義?!靶膶W”的研討被學界聚焦乃至社會矚目,發(fā)端于800年前南宋時期在同為理學家的朱熹(即朱子)與陸九淵(字子靜,號象山)之間展開的學術爭論。朱陸二人皆為傳承孔孟思想的偉大先哲,他們對中華文明做出卓越建樹與重大貢獻,影響深遠,為世人景仰。

      數(shù)百年來,學界素以“心學”標識象山學說,闡發(fā)的焦點主要是象山的“心即理”之說與朱熹論定“性即理”的分歧,淳熙二年(1175)的一場“鵝湖論辯”顯露了朱陸學說的歧見和交鋒。故縱觀中國理學史,言朱熹莫不言象山,談象山也必談朱熹。與“心學”和“朱陸之爭”相關的著述,乃汗牛充棟。

      2020年11月,海峽兩岸50多位研究“新儒學”的學者在江西貴溪——當年陸九淵筑舍講學之地,舉行“心學之源”學術研討會,筆者應邀與會作主旨演講。竊以為,凡思想或事物的對立,都有兩個意涵,一是其矛盾的性質,一是其對立中的統(tǒng)一。筆者坦言,當代“心學”的研討,應當更多地關注朱陸二位理學家的志同道合以及他們攜手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這是發(fā)掘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主要取向。

      一、推重朱陸學說在政治層面的同向而立

      思想學說與政治立場從來不可分隔。宋朝伊始,大批負有使命感的儒者為了匡扶社稷,自覺振起對拯救儒學危機和更新儒學的探索,傾畢生智慧以揭示和發(fā)展儒學義理,是為“理學家”。朱熹與象山都是這一思潮和這一代理學家的杰出代表。二者雖學派不同,但政治理念契合,都舉尊“四書”,志在“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齊家治國平天下”挺立潮頭。

      朱陸二者都是先儒“仁政”“民本”理念的堅定奉行者,維護華夏社會的生存繁衍和文化賡續(xù)義無反顧。淳熙十一年(1184),象山遞呈孝宗帝的著名的“淳熙五奏札”,針砭時弊,論計獻策,舉凡上古三代夏商周“太平治世”的經驗,指出朝廷行事用人應當符合“道”(即天理)的要求,勸誡為君者“獨卓然有志于道”,以勵精圖治、收復中原?!拔遄嘣焙拖笊綇恼陂g在整軍、理財、興教、救荒、安民等諸方面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與朱熹諫言“正君心”“肅朝綱”“三綱五?!薄按胬頊缬钡葹檎鲝埮c踐行形成強烈呼應,對南宋統(tǒng)治階層的昏庸腐敗起到重要的節(jié)制作用,更是激活了民心對端正倫理、振興舊邦和政治清明的企盼,促進了社會風尚的改造和煥發(fā)出人間的正氣。朱熹極力褒揚象山知荊門“政教并流,士民化服,”大贊其施政有方,又重視教育,為社會各界所信服。當朱熹知南康嚴懲污吏豪右受到責難時,象山毅然站出來辯護“使罰當其罪,刑故無小,遽可以嚴非之乎!”象山力挺朱熹義無反顧,斷言對貪腐奸佞就必須嚴懲不貸,沒有絲毫可非議處。

      用歷史眼光看,朱熹與象山的學說及其應用履實在政治上高度一致,既有助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安定穩(wěn)定,也有助于鞏固國家一統(tǒng)和保障民生民利,完全符合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愛國憂民的信仰及其勠力作為,乃華夏后人禮敬朱熹與象山的根本所在,也是世代治政者抑或黎民大眾最要緊的學習和繼承。

      二、領會朱陸“心學”在理學構建中的互攝相輔

      宋初崇文尚禮,“半部論語治天下”典故即出于這一時期。令人嘆恨的是,后代權貴享樂至上,爭權奪利,罔顧民生,引發(fā)社會矛盾激化、金國入侵,終釀出“靖康之難”或“靖康之恥”。宋廷南遷又茍且偷安,陷華夏于內憂外患交織、國破家亡境地,使得西來的虛空佛學漸成朝野自我救瀆的精神依附。面對民心頹廢、國之魂散,理學家無不憂慮重重,格外關切“心”的研究?!跋笊叫膶W”在此環(huán)境的應勢中呼之而出。

      其實,以“心學”標識象山學說,有兩大偏頗:一是并不能客觀反映象山對理學構建所付出的全部智慧,一是其與“朱子理學”相對立也并不貼切,因“心學”本屬“理學”范疇。但這一標識卻是旨在克服時弊之要害的客觀使然,亦有接緒孔孟道統(tǒng)、尤其是孟子“心”論的主觀動因。透過“心學”可以感觸象山學說最奪目的光彩。這包含象山在心與理的內在關聯(lián)、心的本能發(fā)揮、心在道德修行中的主體作用等諸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對“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的闡發(fā),概括和升華了孔孟對“心”的論說。了解“象山心學”形成的背景和信念,可以讓人們對象山學說獲得更深層的心領神會。

      同樣要看到朱熹構建理學過程中涵攝的“心學”。他指出“理無心則無著處”“主宰者即是理”和“心統(tǒng)性情”“性是心之理,情是心之用”;并認為“圣人以道心為主”,但“圣人不能無人心”。朱熹甚至以“主敬”解釋“正心必先誠意”,對其師李侗的“默坐澄心”作了揚棄。他還指出,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是“正君心”。這些都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做了充分表達。

      進而言之,朱陸學說之“同”大于之“異”,二者論“心”的歧見已然是非本質的區(qū)別。朱子視“理”為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包括人性的天然“本善”。但他揭示“心”根據(jù)知覺的來源和內容(即“氣稟”)的不同可分為“人心”與“道心”,強調道心以人心為基礎,相互依存于一體;人心包含仁義禮智之理和饑食渴飲之欲“可為善,可為不善”,踐行恒常之理、遏制過度之欲是道心。他力陳要研學圣賢教導和格物致知,使人心聽命于道心以“止于至善”。象山亦主“性本善”,但認為“人心”即“道心”,道德修養(yǎng)重在“發(fā)明本心”,使之不為物欲所蔽,言行自然合乎義理,而不必埋首書齋,過于追求格物,以致事業(yè)“支離”。然而,他既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也明言“宇宙中存在著‘理’”和“圣人之‘心’同于宇宙之‘理’”,沒有否認吾心之外“亦有萬物之理的存在”,并將“吾心”解釋為向圣人之心看齊,只有圣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他不是完全忽視讀書和格物,說欲得宇宙“實理”,則須“窮理”“明理”,“格物致知是下手處”?!跋笊叫膶W”與朱熹的“性即理”和“格物致知”在根本問題上沒有大的差異。二者都重視“心”對認識萬物的主體作用,重視于實踐中做好“心”上功夫的主觀能動性。為學方法上“支離”與“簡易”的不合,不影響他們“循理行道”的共同堅守。

      清雍正時期,內閣學士李紱編撰《朱子晚年全論》,認為“朱陸之爭是門人各守師說所致”。亦有當代學者指出“鵝湖論辯”的主要爭執(zhí)是“以何種方法完成個人倫理道德修養(yǎng)”;“朱子從道問學入手,陸九淵從尊德性入手”“只是次序上的先后,并沒有主次輕重之別”。這些看法是中肯的,意指“心學”研究要把握主干,不糾纏于枝節(jié)。

      “鵝湖論辯”數(shù)日后,朱熹即在書信往來中評說“講論之間、深覺有益”。四年后,朱熹追憶這場論辯,寫下“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的思想收獲。象山的觀點亦有改變,論辯過后十二年即淳熙十四年(1187)“象山精舍”建成(該“精舍”后改名“書院”),“自覺其前說之誤”,開始“教人讀書講學”。朱熹誠邀象山至白鹿洞書院講論“君子喻于義”,將象山的講義刻石立碑,親自作跋,贊其“發(fā)明敷暢,則又懇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學者隱微深錮之病,蓋聽者莫不悚然動心焉”,告誡“凡我同志,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則庶乎其可以不迷于入德之方”。朱熹說象山的講論“比舊亦不同”“卻好商量,亦彼此有益”。二人書信不斷,論學問道,相得益彰。

      朱熹與象山在辯學中取長補短,深結情誼。二者攜手推進理學的發(fā)展繁榮,展現(xiàn)了大公無私、存異聚同的仁者境界和大師風范,值得后人效仿。當代的“心學”討論仍有頗多分歧,其符合學術研究的內在規(guī)律。但也需要經由“百家爭鳴”增進共識,把人類引向更高文明。

      三、感悟理學發(fā)展和社會思維中的“心學”價值

      《四書章句集注》構建的朱子理學體系,以“新儒學”和“后孔子主義”的面貌,成為宋末及元明清的官方哲學、治國之道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仍為當今社會借鑒,此是不爭的史實。

      依循唯物史觀的邏輯,要看到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進程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及其“產生深刻影響”,這自然包括對朱子理學“緒千百年絕傳之學”的認同。而象山的學說從理念到方法論都順應儒學的更新,這與朱熹并無二致。學術交鋒和學派互補,推進了理學的思辨和完備,故必須充分肯定象山心學、象山學說對理學集大成的重要影響乃至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鵝湖論辯”九年后,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創(chuàng)辦武夷精舍、紹熙三年(1192)創(chuàng)辦滄州精舍,“朱陸之爭”就一直貫穿于朱子理學初搭框架至日臻成熟的過程之中。紹熙四年(1193)象山去世,朱熹率門人泣祭“可惜死了告子?!备孀邮菓?zhàn)國年代時常與孟子坦蕩爭辯的思想家。喻象山為“告子”,朱熹為失去這位作為論辯對手的摯友痛惜不已,此見象山在朱熹心目中的地位。朱子理學的構建成型離不開“象山心學”,有來自論辯的反思,亦有形式內容的考量。如“四書”的集注和排序“簡而又簡”。朱熹選“四書”置“五經”之上,“四書”5.3 萬多字,“五經”38.5 萬多字,儒學經典的字數(shù)縮減6/7;朱熹將《大學》列“四書”之首,做出“經”和“傳”的區(qū)分,“經”部以“三綱領八條目”總攬人的德行,擇取出儒學精要;朱熹臨終前仍修訂《大學章句》“誠意”章,指出“自欺云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fā)有未實”“誠其意者,自修之首”,強調“誠意不自欺”和“君子慎獨”?!熬印鳘殹枰L期糾正心念,才能在處事時誠心實意、無私心寬?!币陨暇小跋笊叫膶W”的“影子”。朱熹注釋《大學》“三綱領”首句“明明德”,前一個“明”指“明之”,“明德”指“眾理”,“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該注釋與象山所言“發(fā)明本心”也不無連通。

      象山的“發(fā)明本心”論,得其“心學”傳人、明代理學大師王陽明所發(fā)揮,為理學開辟了新境界。從宋代到明代,從象山到陽明,“陸王心學”的概括仍在“宋明理學”范疇。盡管陽明曾對朱熹做過激烈的批評或非議,但其對“心學”的創(chuàng)新,主客觀上都給朱子理學帶來了活力。

      陽明發(fā)展“象山心學”,提倡“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宣揚求圣人之道、惟在心中“自得”,指出“存理滅欲”關鍵在“克治省察”,這些論說與朱熹學說也無本質區(qū)別,但有其兼具特殊性與普遍意義的時代特點。

      明朝中期,朱子理學被統(tǒng)治者“捧”為“絕對真理”而衍變成依附于科舉的一些僵死的教條和空泛說教,這種扭曲嚴重束縛人們思想,也妨礙社會發(fā)展。此是朱熹去世三百年后的狀況,非其本人所料,也違背其構建理學的本意及其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陽明尖銳指出“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一味只是希高慕大”“可哀也已”;“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亦”。陽明以朝廷要員和著名學者的雙重身份,倡導弘揚理學重在內心反省修煉,反對僅在表面附和與形而上的盲從;“反對背誦詞章、口耳談說、空疏懸虛之學,主張要在身心上著實體驗踐履,要把道德信念化為道德實踐?!北藭r的“象山心學”發(fā)展為“陸王心學”,“流風所被,傾動朝野”,“以良知之學,行江浙兩廣間,諸公繼之,于是東南景附”“雖世宗力禁而終不能止”,一掃死氣沉沉的氣息。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說“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家之氣象又一新焉”。這實際上也是對朱熹“知行說”的創(chuàng)新,造就了朱子理學的與時俱進。

      “陸王心學”具有“打破教條、擺脫束縛、解放思想,以及高揚人的主體性之功”,其引領明朝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對中國學術界注重思想聚同與解放思想的辯證統(tǒng)一,對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既要保持正確導向又要激發(fā)旺盛活力,提供了科學的思維。這是“心學”的一個重大價值,也是研討“心學”的一個重要視閾。既驗證過去,也啟迪著當下和未來。

      當今,中華民族正向實現(xiàn)偉大復興闊步邁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竭源泉。鑒古資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真正在“心”上體認,防止搞形式主義的走過場和“花架子”;學習要切實入心,還要付諸于行,不斷總結新經驗、豐富新成果,用之以指導新的實踐。這才是應取的正確態(tài)度。

      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同樣需要“心學”的滋養(yǎng)。新時代的“心學”研討大有可為。

      注釋:

      [1][16][17]方彥壽主編:《朱子文化大典》,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年,第39~42頁,第667頁,第41頁。

      [2](清)朱軾、蔡世遠輯:《歷代名儒傳·卷四·陸九淵傳》,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

      [3][4](清)李紱增訂:《陸象山先生年譜》,湖北省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嚴有俊刻本。

      [5][11][14][15](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6][7][8](宋)朱熹:《朱子全書·朱子語類》第一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9頁,第117頁,第232頁。

      [9]《朱子全書·朱子語類》第一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63、2665頁。

      [10][12][13][18]樂愛國:《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0年,第38頁,第46頁,第46頁,第50頁。

      [19](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王子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0]陳長根:《朱熹詩選365鑒賞》,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7年,第209頁。

      [21](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四《答呂伯恭》。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2]《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跋金溪陸主簿白鹿洞書堂講義后》。

      [23]《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四《答呂伯恭》。

      [24]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

      [25]《朱子全書·朱子語類》卷一二四。

      [26]《朱子全書·大學章句》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頁。

      [27][28]劉喬周主編:《大學中庸全集:經世致用的修養(yǎng)絕學》,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3年,第54頁。

      [29]《朱子全書·大學章句》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頁。

      [30](明)王陽明《傳習錄》,中華書局,2015年。

      [31](明)王陽明《傳習錄》,中華書局,2015年。

      [32]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1頁。

      [33]陳元暉、尹德新、王炳照編著《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7頁。

      [34]黃玉石:《國學五千年》,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541頁。

      宁安市| 绥中县| 银川市| 林芝县| 开原市| 吉安县| 子洲县| 扶绥县| 宁陵县| 宁武县| 靖边县| 上饶市| 大同县| 定远县| 靖边县| 康定县| 敦煌市| 双城市| 海宁市| 蓝山县| 轮台县| 屏东县| 麻阳| 嘉义县| 延边| 广南县| 故城县| 嘉义市| 临洮县| 海南省| 汉中市| 麻阳| 义乌市| 杨浦区| 吐鲁番市| 茶陵县| 红安县| 会泽县| 应城市| 新建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