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陳瑩,戚景濤 (金陵科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在2014年10月印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fā)〔2014〕46號)中,國務院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提出要完善體育設施,完善規(guī)劃和土地政策相關的健身場所。國務院頒發(fā)的“中國健康行動(2019—2030年)”,簡稱“健康中國行動”,要求統(tǒng)籌全民健身場地和設施建設,體育公園、社區(qū)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場地和設施,推進城市綠道慢跑道的建設,努力建設“15分鐘健身圈”?!督】抵袊袆樱?019—2030年)》指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缺乏體育運動已成為慢性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百分比例在2030年由2014年的33.9%達到40%。
基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長足進步和發(fā)展,主體經濟的發(fā)展和上層政府職能的合理優(yōu)化轉換,城市居民生活品質持續(xù)提升,公共服務供給一直無法與城市居民的需求相匹配。其中城市居民對體育的理解也在不斷轉變和深化,但目前城市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偏低、區(qū)域間服務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區(qū)域各服務項目發(fā)展不均衡。其原因主要有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投入相對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低等。
截止到2020年體育場所的重點投入依然集中在大型場館建設,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總量嚴重不足。與城市居民聯(lián)系最為緊密、也最常利用的社區(qū)體育設施僅占全國體育設施的5%。社區(qū)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人們應該在社區(qū)中享有各項公共服務,包括公共體育服務,體育服務設施也應以社區(qū)為中心進行建設。
根據 2007—2013年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距離居民居住地超過1km的鍛煉場地占40%以上,社區(qū)附近相關體育場地明顯不足,社區(qū)體育設施在此之前一直依賴于居住區(qū)內部的體育設施建設。但居住區(qū)內部的體育設施建設能夠提供的鍛煉內容較為基礎,使用人員局限于居住區(qū)內部。部分體育設施內容與居住區(qū)人員結構不匹配,導致設施的使用率不高。因此,在城市詳細規(guī)劃中增加城市公共空間體育設施布局勢在必行。
城市公共空間指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為大多數人服務。目前城市規(guī)劃中公共空間的尺度一直依據城市節(jié)點尺度確定,因此城市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活的支持度不高,公共性不足,其空間尺度也一直與人體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xié)調。城市公共空間特別是廣場,常常用來展示城市的形象,因此一直存在空間尺度過大,過于空曠的問題。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增加體育健身設施一方面可以緩解體育設施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空間質量,增加公共空間的使用率,改善原有公共空間“櫥窗化”的現(xiàn)象。城市公共空間建設體育設施的優(yōu)勢如下:
①城市公共空間場地面積較為集中,通常會設置較多的廣場和綠地面積,對于目前較為稀缺的球類運動場地布置較為有利;
②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人群范圍更為廣泛,人員使用更為自由,場地使用效率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③部分體育健身內容如果在居民區(qū)內進行,會對居民區(qū)有較大程度上的干擾,特別是廣場舞,這些噪音比較大,健身內容已經造成了居民很大程度上的對抗情緒,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健身活動挪到城市公共空間中去,那將減少很多紛爭,有利于創(chuàng)造社區(qū)更好的環(huán)境氛圍;
④場地交通基本采用“人車分流”或部分“分流”設計,減少車輛對場地的穿行干擾,中心場所做到人車分流,而且距離車道要有一定的距離,活動場所有了基本的安全和環(huán)境保障。
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非常多,我們要選擇適當的位置設置體育設施。
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非常多,我們在設置體育健身設施的時候,要注意保持原有公共空間的基本功能,同時不能和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相沖突。因此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包括商業(yè)廣場),街頭綠地等都是我們比較好的選擇對象。
在實際選擇城市公共空間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常見的結合城市綠地設置體育健身空間外,城市商業(yè)廣場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城市對于商業(yè)中心的布置有較為詳細地規(guī)劃,考慮到周圍的居住人口,這樣體育設施的設置有較好的人員基礎。同時商業(yè)中心與周圍的居民區(qū)保持良好的距離,大約在1km~3km左右。這樣的距離既有利于居民區(qū)本身的安靜氣氛的保持,也有利于居民的便捷到達。
體育設施要有比較好的使用率,那就對易達性有比較高的要求。一般來說城市公共空間的位置能夠滿足基本的交通要求。設置體育健身設施應當與社區(qū)為單位,打造15min健身圈,因此我們在選擇場地的時候,應當以步行交通為主。所選擇的城市公共空間應當貼近居民區(qū),與主要居民區(qū)之間沒有過多的阻隔。
體育健身設計的場地會根據健身活動的內容有非常大的差別,我們在選擇合適的城市公共空間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削減原有空間的基本功能。在保證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應當考慮在不超過原有面積30%的基礎上來設置體育設施。其次根據體育設施所需要的場地面積大小,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球類運動需求和室外綜合健身場地的最小型運動場地為主,設為150m,考慮到場地的其他功能包括通行、疏散、綠化等各方面的需要,最低城市公共空間場地面積要求在500m以上。
設置體育設施時,要注意場地的安全性,提供應有的舒適感。使用者,特別是女性使用者的安全問題,應該得到廣大的關注。因此在場地選擇時,應該注意場地周圍的用地性質和場地的封閉性,場地的封閉程度可以通過場地與道路的交接比例以及場地的出入口數量來判斷。場地如果比較偏僻或者出入口較少的情況,應當增加場地內相應安全設施的設置。
全民健身設施的設置應當根據人們的實際使用需求,展現(xiàn)出不同的層次。
在城市公共空間設置體育健身設施,提供了功能的多樣性,也是對城市公共空間豐富資源的混合使用。但是難點在于政策的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主管部門之間對接不明,缺乏有效地合作途徑,阻礙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多功能屬性。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設置一定的設計導則,既保證原有公共空間的正常使用,也能夠見縫插針地設置相應的體育健身設施,增強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
目前商業(yè)廣場在規(guī)劃當中受到建筑防火、疏散等強制性規(guī)范要求,必須考慮到人員疏散場地,建筑周圍都會布置大量的硬質鋪地,但場地中在一定范圍內不能設置器械。這樣的場地更適合人數眾多、對場地要求不高,不需要器械的健身活動內容。如果能夠順勢修整局部場地的鋪地條件,以適應相關的體育活動,將更好地提高場地的使用率。商業(yè)廣場一般面積較大,布置時如果考慮多種內容設施的布置,將有利于提高場地的多元化,帶動人們的被動參與,提升居民參加全民健身運動的比率。
就近設置和場地的數量,一直是體育設施設置的難點。街頭綠地因其便捷的位置,應當成為宣傳體育活動的陣地。但街頭綠地一般比較小,難以設置較大規(guī)模的體育場地。因此我們在設置時可以考慮小規(guī)模或者小范圍人群參加的場地。以前一直在提倡足球運動,但實際上11人的足球場的要求太高,同時人員也難以湊足,因此三五人場地的足球鍛煉場所應當得到制定和推廣。
目前體育設施用地還非常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應當降低標準,允許一些低標準場地的出現(xiàn),逐步提高體育健身場地的數量和標準。很多居民在體育鍛煉時,很難達到專業(yè)的要求,因此初步或者相對來說較低標準的場地應該得到大量的建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之后,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地點,建設一些專業(yè)的場地。
城市公園是發(fā)揮聚集效應的比較好的一個場所。城市公園的面積一般比較大,因此能夠設置數量較多、比較專業(yè)的場地。因此在城市公園體育設施的設置,應當與一般城市廣場的體育設施有一定的區(qū)分度。當我們在某一個城市公園設置較強主題性的體育設施,那將較好地吸引更大范圍內的人群參與此項活動,也有利于打造相對固定的主題活動,形成較好的宣傳效果,打造品牌效應。
在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之下,各地增加體育設施的壓力都很大,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途徑。在現(xiàn)有的情況下,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展已經到了尾聲,改造已有地段、努力發(fā)掘已有空間的潛力,增加空間的多元化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路徑。
在城市更新改造的過程中,推動規(guī)劃的細致化發(fā)展,做好體育健身場所的設計工作,保證每個社區(qū)一定比例的體育健身場所,為社區(qū)體育健身提供空間可能。城市公共空間的體育健身場所建設是必然趨勢,我國的體育設施建設必將更加科學化、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