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國
(無為市蜀山鎮(zhèn)農村合作經(jīng)濟經(jīng)營管理站,安徽 蕪湖238361)
安徽省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大面積引種栽培國外松(火炬松Pinus taeda、濕地松P.elliottii、黑松P.thunbergii),至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地相繼出現(xiàn)國外松衰退甚至大面積死亡現(xiàn)象。束慶龍采用與傳統(tǒng)病害的排除法和衰退病的相似法,對衰退原因進行論證,認為大多數(shù)國外松的衰退原因,可以用森林衰退病學說解釋,即引起衰退的各種因素,可以合理地歸于誘發(fā)、激化和促進三類因素。無為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引種國外松,“五八”造林綠化時營造國外松面積約2 000 hm,至今已陸續(xù)進入主伐年齡,但衰退現(xiàn)象并不嚴重。2020年,無為市蜀山鎮(zhèn)烏龍山、團山林場國外松出現(xiàn)衰退死亡,是該市第一起反映國外松大面積異常病害的報告,其病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此,筆者對林分衰亡原因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發(fā)病林分面積40 hm,樹種主要為濕地松(偶見火炬松),2010年栽植,樹齡12年,平均胸徑16 cm,平均樹高9 m,初植密度1 650株/hm,保留株數(shù)1 400株/hm,郁閉度0.8。未施行透光伐、衛(wèi)生伐,林下衛(wèi)生狀況較差,林內隙地雜灌叢生。國外松枯死株率5%,其余處于衰弱、瀕死狀態(tài),健壯株極少。林內單株發(fā)病狀況基本一致,無侵染性病害的點狀或塊狀發(fā)病源;瀕死木下部無嫩梢抽生;上部分梢頭叢生成鳥窩狀,有“簇頂”現(xiàn)象;針葉失綠,整個林分遠看灰綠色。
1.2.1 地形地貌
該區(qū)域為丘陵地貌,坡向東南、西南,坡位向下,坡度12°。東南向為洼地,易發(fā)生冷空氣沉降和雪壓;西南向位于山口,易受冬季寒流侵襲。
1.2.2 土壤類型
土壤類型為黃棕壤,pH值6.5。山體上半部土壤厚度20 cm,礫石含量40%,土層瘠薄;山體下半部土壤厚度30 cm,礫石含量10%,肥力中等偏下,土壤容重1.6~1.8,質地黏重。
1.3.1 病害
2018年發(fā)現(xiàn)松枯梢病,危害嚴重,幾乎每株每梢均受侵染,受害枝不發(fā)或極少發(fā)新梢,所發(fā)新梢或側梢又再度感病,新老針葉枯死;瀕死木根腐病嚴重,殘樁上根朽病子實體叢生。
1.3.2 蟲害
樹干及枝梢均發(fā)現(xiàn)蛀孔,危害特征與縱坑切梢小蠹相合,發(fā)生較重;馬尾松毛蟲及松梢螟偶見危害。
無為市年均溫度、雨量及日照時長等主要氣象條件與國外松原產(chǎn)地相近,但降水特點與原產(chǎn)地迥異:正常年份降雨年季差明顯,春季常多雨寡照;6~7月為持續(xù)一個月的梅雨季節(jié),空氣濕度大;8~10月或持續(xù)干旱,或暴雨成災;冬季則寒流和霜凍、冰雪頻繁。
衰退林分外觀表現(xiàn)與松枯梢病侵染后的典型癥狀一致:頂芽枯死,叢枝,不發(fā)或少發(fā)新梢并被再次侵染,新梢、針葉枯死,枝干潰瘍、流脂、壞死繼而干枯,并發(fā)生根腐病和小蠹蟲等次期性害蟲。但是,松枯梢病病原為球殼孢屬(一說松色二孢屬)真菌,這是一種弱寄生菌,一般只侵染生長不良的衰弱林木。將國外松中幼林出現(xiàn)整片衰退現(xiàn)象歸結為僅是受枯梢病侵染一種原因,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是因為生長正常的林分也有枯梢病發(fā)生,在雨雪、風折、干旱等外力干預下枯梢病發(fā)生程度還會較重,但并不會造成整片林分嚴重衰亡,其樹勢會在侵害被遏制后逐漸恢復。枯梢病是一種普遍發(fā)生的世界性病害,也是無為市馬尾松和國外松的一種常見病害,通常危害輕而無需防治,更未見樹齡10年左右的國外松大面積衰退、死亡現(xiàn)象。因此,枯梢病不是造成國外松衰退的唯一原因。
該衰退林分立地條件差,礫石含量高,表土層僅20~30 cm,土壤肥力低,土層淺薄或質地黏重,易旱、易積水。國外松較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強,能在惡劣條件下生長,這與其根系擁有菌根菌不無關系。作為一種綠化先鋒樹種,國外松在同等立地條件下生長表現(xiàn)優(yōu)于馬尾松。無為市其他立地上的國外松,有的礫石含量雖高但土層深厚,有的土層雖淺薄但土質疏松、通氣透水性較強,林木雖長勢不旺但并沒有嚴重的衰退表現(xiàn),枯梢病發(fā)生也不嚴重。顯然衰退林分的土壤條件是導致國外松衰退的原因之一,其造成林木根系不發(fā)達,分布淺而易受旱澇,菌根菌難以繁衍,林木長勢衰弱甚至無法正常生長。
氣候因子對一定區(qū)域內國外松影響是大體相同的,多雨寡照會加重病害發(fā)生,冰雪、旱澇等極端天氣會造成國外松斷頭和零星枯死,但并不會出現(xiàn)大面積衰退現(xiàn)象。區(qū)域內也沒有國外松的致死性氣候因素存在;林分密度過大,會導致自然整枝嚴重,材積生長量降低,甚至被壓木單株枯死,也未見整個林分異常早衰;風折、干旱等不良外力也只能影響林木生長,不必然造成整片衰亡。但這些不良外力的疊加,顯然對林分衰退具有加速和催化作用,也是松林衰退的眾多原因之一。
國外松整片林分出現(xiàn)衰退現(xiàn)象,是土壤因素、林分因素、氣候因素和病蟲害因素耦合造成的,很難確定哪一個因素是主要病因,因此是一種林木衰退病。
林木衰退病是誘發(fā)、激化、促進三類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是介于傳統(tǒng)的侵染性病害(如枯梢病、根腐病)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之外的第三類病害。誘發(fā)因素是最先開始并長期起作用的因素,即土壤不良、氣候不適和林分密度過大等因素;激化因素是第二階段起作用的外在應力,短期的、劇烈的、一次或多次的損害寄主,如干旱、霜凍、食葉蟲害和風折等,使誘發(fā)因素的作用更進一步顯現(xiàn);促進因素于第三階段起作用,如周期性害蟲小蠹蟲和弱寄生性的枯梢病、根腐病等,促進因素的長期作用使原本生長不良的林木加速衰弱直至死亡。
土壤條件和林分結構是長期作用于國外松并引起衰退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一是土壤條件差。檢測表明,土壤容重高低順序為:黏盤黃棕壤、礫石土、黃棕壤?,F(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土壤容重與衰退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山體下部土壤類型為黏盤黃棕壤的國外松林分感病指數(shù)高于山體上部土壤類型為礫石土的國外松林分,黏盤黃棕壤上的枯死國外松也多于礫石土上的,說明積水損害性大于干旱損害,這也與國外松樹種自身的耐旱性大于耐澇性一致。二是林分密度大。無為市國外松初植密度有1 600株/hm(株行距2 m×3 m)和2 500株/hm(株行距2 m×2 m)兩種。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病害的發(fā)生輕重與密度大小呈正相關關系;在密度過大的松林內,通風透光不良,松赤枯病、落針病、枯梢病和流脂病的發(fā)病指數(shù)均明顯高于稀疏林分。
梅雨與伏旱是無為市主要自然災害,每年6~7月梅雨連綿、8月份出現(xiàn)伏旱,例如2016年、2020年連降3個月以上大雨。旱澇災害是國外松衰退的主要激化因素。
病蟲害是導致國外松衰亡的主要促進因素,特別是枯梢病的侵染危害,直接造成針葉、新梢枯死。蘇開君認為,國外松枯梢病就是一種林木衰退病,其促進因素主要為病原真菌——松色二孢菌的侵染,被害國外松有頂(芽)死型、枯葉型、枯梢型、叢枝(多頭)型、根腐(枯萎)型、軟枝型和生長不良型等癥狀類型。實際上,發(fā)病的林木常常各種癥狀同時出現(xiàn),很難描述為哪一種被害類型。
本次調查的國外松衰退林分中,土壤不良是林木生長不良的主要誘發(fā)因素,以夏秋季干旱和積水為主的激化因素頻繁加害,樹勢進一步削弱,枯梢病連續(xù)侵染,導致病程遷延,最終促進了整片國外松林分的衰亡。
林木衰退病防治的專項論述不多,其防治方法多散見于病因的調查和病原菌的研究等論文中。生產(chǎn)上,采取改良土壤、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撫育管理、合理密植、及時間伐修枝等營林手段,能有效避免或減輕誘發(fā)因素的出現(xiàn);做好保水、排水等措施,控制干旱、水澇等激化因素的加重趨害;加強病蟲害防治,特別是枯梢病的防治,在國外松出芽后連續(xù)噴布代森錳鋅等殺菌劑,可有效保護國外松針葉不受病害侵染,減弱衰退。但由于國外松衰退病致病因素交錯復雜,既是病理學問題,也是生態(tài)學問題,單一措施很難取得滿意的防治效果,完善的防治解決方案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