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寧
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 我們這代年輕人注定要扶老攜幼,與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老齡化同行。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了來時的路,有空時記得返航,讓老人心生暖陽。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歲月催人老,又一代讀著葉芝這首詩的人們正步入夕陽。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人已達2.64億,占比達18.7%,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5.44個百分點,事實證明,我國老齡化社會已撲面而來,可以斷言,在未來十年的中國,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會有一個老人,以及一個即將變老的人。目前,中國每天有兩萬多人在步入老年,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jīng)開始了既要為謀生而到處奔波,又要為照顧雙方老人、培養(yǎng)子女或以開啟照料孫輩的典型中年生活。人口老齡化已經(jīng)成為我們當前必須面對的社會課題和時代特征,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面對“衰老”問題,工作繁忙、身心疲憊將成為常態(tài)生活,兒女?;丶铱纯矗路鸪蔀榱死先说纳萃?。
小時候是父母呼喚我們回家吃飯,而如今卻成了夕陽里的他們?yōu)榱说却优丶以诩议T口翹首以盼。小時候,他們從不說愛你,卻悄悄把最好的都留給了你,不論經(jīng)濟貧窮或富有,亦或身患疾病或痛苦,他們都會義無反顧傾其所有給與你,甚至他們自己的生命,可以說,你就是他們的全部。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家就是我們的避風港、后花園。當我們遇挫時,父母的眼神就是我們信心的來源;當我們憂傷時,父母的寬慰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當我們離家時,父母的鼓勵就是我們最大的勇氣;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的微笑就是對我們最大的獎賞……一路上,父母為子女承擔了太多的風浪,面對困難他們用并不寬厚的肩膀為我們遮風擋雨,為了希望他們用無窮的慈愛呵護我們茁壯成長,自己卻在時光潮流的沖擊下白了發(fā)根、生了皺紋、彎了脊梁。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孝敬父母不僅是對我們的道德要求,更是我們肩上永遠不應卸下、也不能卸下的歷史責任。無錫市的一位老人因子女不管不問其日常生活而將他們告上法庭,其中一個訴求便是要求子女?;丶铱纯?!想要親生子女回家探望自己沒有親情的自覺被迫依靠法律手段來實現(xiàn),顯得非??尚?,這不僅是社會的悲哀,更體現(xiàn)了老人心中的孤獨心酸,也揭示了一大批如此一般子女的冷漠無情。我們要清楚地看到,老年人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總會涉及“老化”和“衰老”兩個概念。老化是指個體在成熟期后的生命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形態(tài)學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變化。衰老指老化過程的最后階段或結果,如體能失調(diào)、記憶衰退、心智鈍化等。我們可以再詳細分析一下:人到老年后,感知覺衰退,具體表現(xiàn)為視覺退化、聽力下降、味覺、嗅覺、皮膚覺逐漸減退,記憶力急劇下降,思維遲緩,反應遲鈍,各種內(nèi)臟器官也逐步衰退,身體各項指標不是高就是低,身體功能退步。老年人在情緒上的變化,有的表現(xiàn)為不安全感,對自己身體功能變化敏感,擔心自己得?。挥械谋憩F(xiàn)出孤獨感,退休在家離開群體的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空巢階段的老人孤獨感尤甚;有的行為拘泥、刻板,在解決問題時為了追求謹慎,而決斷速度減慢;有的趨于保守,注重經(jīng)驗性,對子女不接受自己的經(jīng)驗方式不理解;有的總愛回憶起往事,遇事也易聯(lián)想到往事;有的產(chǎn)生對死亡來臨的恐懼......正值人生最忙碌階段的我們,有時很難理解父母的種種“怪異行為”,對父母的憂慮感到不可思議,但細細想來,父母的焦慮不正是由于身邊少了一直陪伴的我們嗎?因此我們更應重視起父母的“小心思”,讓他們少一絲牽掛,多一分安心。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法律,時刻提醒子女們,不要在起航后忘記了曾為你們揚帆的人,常回家看看,陪他們嘮嘮家常,揮去老人心中的孤寂,一起吃頓家常飯,為他們送上一席溫馨的話語,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個溫暖的擁抱,讓老人心生暖陽。常回家看看,珍惜與老人在一起的時光,讓每一個日子都染上溫暖的記憶。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于我們的要求更高也更繁瑣,越來越多的責任積壓在青年群體的身上,難免讓我們有些自顧不暇,有時難免忘卻了對父母的關注。但盡管人口老齡化與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發(fā)生了碰撞,年輕人996成為常態(tài),然而比起老人對我們的付出,常回家看看應該也沒有那么難。畢竟,我們這代年輕人注定了要扶老攜幼,與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老齡化同行。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繼承千載的傳統(tǒng)美德。比如19歲的衡陽縣女孩鄒晴,從小父親去世,母親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從2016年讀中專開始,她就帶著媽媽求學,幾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媽媽,“我在哪里,媽媽就在哪里”這是鄒晴的承諾,也是她一直堅持的動力,她用自己的堅強孝順、樂觀向上撐起一個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善美。春秋時期,孔子就在論語中闡釋了什么是“孝道”,一是“謂能養(yǎng)”,二是“和顏悅色”,三是“繼忘述事”。比照古人的要求,?;丶铱纯达@得那么的簡單了。
懷揣孝道,銘記感恩,讓社會充滿溫馨和諧之光。讓我們?yōu)槿珖睦先藗兯蜕献8?,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的方向;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了來時的路,有空時記得返航,讓老人心生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