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京菁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歷來備受矚目的重大時刻,在融媒體成為新聞業(yè)發(fā)展常態(tài)的背景下,各方媒體借兩會這一“練兵場”和“競技場”施展拳腳,將兩會作為融合成果的展示之地,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在全國兩會的報道中競相亮相。因此,全國兩會報道不僅是觀察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窗口,無疑也是檢驗媒體融合發(fā)展、新技術應用成果的重要契機。2021年3月4日至3月11日,全國兩會在京成功舉行,此次兩會穩(wěn)中推新。本文以主流媒體報道為觀察對象,總結出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呈現出智能化、可視化、親民化、破圈化的特點。
人工智能在2021年兩會報道中的應用更加成熟化和常態(tài)化,在新聞生產編輯、現場報道等方面都提供了無限可能,與新聞工作者建立起良性互動?!叭藱C協(xié)作”成功使此次兩會報道出彩出新,凸顯了新時代下的媒體創(chuàng)新力和傳播力。
在新聞生產編輯上,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新聞工作者的采編工作,使新聞工作者將更多時間花在核實潤色、提升新聞價值的工作上,提高了新聞發(fā)布效率,有利于新聞工作者對兩會的整體把控。2021年全國兩會現場,AI輔助剪輯在“一線多點”的報道中替代了部分基礎性技術操作。例如,AI將現場音頻識別成文字,這些文字將作為初步判斷新聞價值的原始資料。通過點擊所需文字,就自動截取并下載對應的視頻片段?!豆饷魅請蟆吠瞥觥禔I“數說”202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短視頻產品,虛擬AI主播出鏡報道,與字幕、動畫等畫面結合,短平快地對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做出解讀。
在現場報道中,央視網首次亮相名為“小C”的數字虛擬小編,在《兩會C+真探》系列直播節(jié)目中扮演了記者的角色,與梁倩娟、馬慧娟等全國人大代表進行獨家對話。身體實踐成為人機交互的表征,“具身互動”成為兩會上的新形態(tài),可穿戴設備——5G智能眼鏡在5G信號全覆蓋的人民大會堂亮相。智能眼鏡延伸了新聞工作者的感官,增強了他們對兩會現場的感知力,減少了信息源和受眾之間的傳播層次,進一步減少了傳播過程中的噪音,為受眾提供了“在場”的沉浸式體驗。智能眼鏡可實現拍照、攝像、掃一掃等功能,還可以在5G信號的傳輸下,通過后方“創(chuàng)作大腦”發(fā)起直播并實時監(jiān)測。這種第一視角、第一體驗的現場報道,是身臨其境的現場報道的一大突破口。
合成主播也是近年兩會報道的亮點之一。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以MR技術升級場景,AI合成主播雅妮在新華社“新立方”演播室與主持人高熹互動,3D合成虛擬與現實更加逼真。在5G信號的支持下,大文件可以迅速回傳后方,經審核后發(fā)布。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在開幕會、總理記者會等多個直播中都實時跟進發(fā)布用戶關注的重點片段,前后方聯動,實現了多個全網首發(fā)報道。
正如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所言,影像的發(fā)展標志著視覺傳播時代的到來。印刷文化所代表的那種理性話語文化被以形象為中心的視覺文化代替。在“視覺轉向”的媒介環(huán)境里,對于受眾來說,高密度的信息以圖像形式輸出比文字呈現更易接受和解讀??梢暬侣劺眯屡d技術將信息進行可視化處理,突破了文字表達鴻溝,吸引受眾眼球。受眾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迅速鏈接到多樣信息并高效解讀,突破認知維度,拓寬思維局限,激發(fā)濃厚興趣,從而受眾被置于主動接受信息的地位,賦予點擊下一條新聞的自發(fā)性??梢暬銦o疑成了新聞的“超鏈接”。
兩會新聞一直重視可視化報道,從開始的數據新聞、圖解新聞到近年的動畫視頻、微視頻、交互類H5、VR沉浸式新聞等,在技術的加持下,兩會新聞逐漸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單一到多樣,打造了沉浸式場景化新聞體驗,將嚴肅的時政報道轉型為生動有趣的視聽盛宴。
以往,傳統(tǒng)媒體對于兩會的報道往往政治性話語強,語言嚴肅生硬,導致受眾對兩會持有“紅毯+圓桌”的刻板印象,認為兩會與自己的生活相隔甚遠。然而如今,傳統(tǒng)語態(tài)不斷革新,并努力實現親民化轉型,契合網生代文化,人們開始普遍認為兩會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而然地擴展了受眾群體,為兩會報道帶來流量。
2021年兩會可視化新媒體技術代表作品
2021年全國兩會,各大主流媒體紛紛推出自家“網紅”,打造知名IP作為傳播效果放大器,將其作為流量端口吸引受眾眼球。如新華網記者許丹睿主持的《丹睿赴會Vlog》,新華社張揚的《兩會日記》,央視記者王冰冰的《王冰冰走街串巷看兩會Vlog》……網紅記者們依托專業(yè)能力,以態(tài)度、溫度并存的敘事方式,充當了最自然的兩會媒介。
Vlog是歷來兩會推新的精心產品,以動態(tài)視頻代替靜態(tài)文字和圖片,利用準社會關系和受眾形成情感共鳴,其親和的語態(tài)成功解構了兩會報道的莊嚴感,打破了嚴肅敘事的刻板印象,使#兩會vlog#這一標簽順利出圈。中央電視臺推出兩會報道系列節(jié)目《王冰冰走街串巷看兩會Vlog》第四集《當你老了》,當日閱讀量超過1.8億,成為“現象級”兩會Vlog。此類Vlog以平民化為突破口,引發(fā)了受眾的情感共振,由此形成了大小屏共振的超級利好。
除此之外,主流媒體創(chuàng)新時政報道思路,關注“數字名人”的影響力,也與當紅流量明星跨界合作,借助注意力經濟收割好評,使兩會形象完成再塑造。
《檢察日報》邀請新生代偶像王俊凱探秘最高檢,推出王俊凱探秘最高檢Vlog第二季,體驗高精尖辦案黑科技。人民網以“國之大者,青年共商”為標簽打造對話節(jié)目《兩會夜話》,總編輯羅華走上臺前與相聲演員岳云鵬、導演路陽等各界人士進行圓桌對談。總臺推出融媒體特別節(jié)目《兩會你我他》,節(jié)目用“小切口”體現“大民生”,和百姓一起關注身邊事,討論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節(jié)目從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多渠道匯集了網友最關心的熱點問題,在邀請嘉賓上,充分考慮了年輕群體的需求,不僅邀請了閃微光的普通人,還邀請了一系列爆紅的“數字名人”,依托網紅流量提升了傳播力,拉近了與年輕群體的距離。“吃螃蟹”的第一批電競專業(yè)學生之一王群凱,在節(jié)目中討論最關心的就業(yè)問題,網絡紅人“鐵嶺石油公主”張踩鈴分享了短視頻創(chuàng)作之路,網絡紅人“歪果仁研究協(xié)會會長”高佑思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初心。網友留言在演播廳實時體現,實現了在線互動。節(jié)目推出后引起了網友熱烈討論,微博話題#兩會你我他#閱讀量達1.7億次,參與討論1.2萬。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大主流媒體紛紛推出時尚帶感的兩會說唱MV。MV視頻時長大多在1到4分鐘之內,曲詞內容議題權威,節(jié)奏清新上口,說唱神曲一經推出,網友直呼“上頭”,迅速成為今年兩會融媒報道的“爆款”產品。媒體不再是對青年亞文化圍剿的幫兇,而是作為亞文化風格建構的資源庫和亞文化風格傳播的搬運工。媒體有意識地將注意力轉向年輕群體,使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破壁融合,說唱兩會的出彩促使兩會報道成功“破圈”。中國政府網推出的《有點上頭!2分鐘神曲get兩會民生熱點》,說唱念白混搭在京腔京韻的曲調中,循環(huán)出現的“來看政府工作報告吧”魔性十足,讓人忍不住跟著哼唱幾句。新華社推出《十四五@十四億》,歌曲圍繞關鍵詞“十四億”“十四五”展開敘述,全方位呈現兩會發(fā)布的十四五規(guī)劃給全國十四億百姓日常生活帶來的變化,間奏“666”“嘟嘟嘟”帶來超強網感。
主流媒體在融合報道中探索頗深,從之前主流媒體和商業(yè)媒體的橫向互補、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上下融合,到如今文化圈層的破壁,正如學者張世英所持觀點:從原始天人合一到高級天人合一的過程中,“主客二分”是不可避免的一環(huán)。主流媒體文化圈層與說唱文化圈層從二元對立到如今的合二為一,這種融合不是一種簡單的拼接,而是對雙方原文化上的超越。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多元化、媒介新生態(tài)的一次再度構建。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以“視覺轉向”為主的媒介環(huán)境里,短視頻、微視頻等圖像傳播受到受眾熱烈追捧,圖像符號占據了視覺傳播的半壁江山。媒體順應時代潮流,采取新技術使新聞可視化呈現,這是不可避免的生產策略。但在利用圖像符號的同時,要避免用力過度導致視覺娛樂化,打破新聞敘事和娛樂化之間的平衡,過度向吸引受眾一方傾斜,導致傳播商品化的出現。與流量名人合作,利用IP知名度引流的確是合理之舉,但融合模式也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避免泛娛樂化的出現。同時還需避免操之過急生產大量同質化的內容。說唱兩會新玩法是迎合年輕網民口味的破圈之路,但是也需要緊跟時代,推陳出新,避免出現“老飯新炒”的局面。
在如今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時代,依托技術賦權是務實之舉。在兩會報道中,媒體利用算法、大數據等快速、全面、深度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在新聞采集、生產、報道等方面多方探索,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帶來了無限便利。但在此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對大數據以及算法等得出的數據、機器生產的新聞稿件進行嚴格把關和加工,將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結合,秉持批判思維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次創(chuàng)作出有人情味的新聞內容。嶄新的人機關系和人機互動范式對于人類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數字時代,人機新治理體系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反思。
盡管我國的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時間不長,但在后發(fā)優(yōu)勢下中國抓住網絡新技術變革時機,傳統(tǒng)媒體全面轉型,融媒體改革發(fā)展,為我國提高國際話語權提供了契機?!吨袊暋返裙?jié)目的出現表明中國已經吹響國際傳播的號角,利用新技術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深挖報道內容,講好中國故事,賦予中國文化新的符號意義,以模因的形式引發(fā)大范圍傳播,形成中外共通的意義空間,是中國對外傳播的策略之一。
2021年全國兩會,媒體順勢而動,運用豐富的載體、技術,給予了受眾更豐富的體驗,展現了融媒體發(fā)展的力度和成效。而凸顯創(chuàng)新追求應不僅僅在兩會報道中顯現,在平日的新聞報道里也應逐漸落實,才能讓融媒體真正向縱深發(fā)展,讓新聞真正走進廣大民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