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幼兒對自然世界充滿好奇,天氣變幻、四季更替等都是他們的興趣所在。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呢?本文以“菇的秘密”活動為例,從自然資源、幼兒興趣、活動材料三個方面展開討論,提出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策略。
幼兒的科學探究是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對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探究式學習過程?!?~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p>
因此,筆者認為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并非指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體系,而是指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理解、猜想驗證、解決問題,把“不斷探索、尋求真相”的科學探究精神滲透到各領域的學習中去。
(一)探究活動的自然化、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兒園內(nèi)的農(nóng)樂園、果園和各班自然角都可以是幼兒進行觀察、認識、探究的地方。教師要鼓勵幼兒認真觀察、比較、記錄動植物生長的過程。
(二)探究主體的主觀性、好奇性
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教師要培養(yǎng)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解放幼兒的雙手和大腦。幼兒探索、操作的機會多了,他們對于事物的疑問和好奇也會隨之增長。同時,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感興趣、側重的點又有所不同,因此,他們會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展現(xiàn)他們特有的方式。
(三)探究過程的操作化、直觀化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指出,幼兒園階段的幼兒思維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即不能進行抽象思維,需要實際操作。幼兒習慣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因此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的實際操作機會。
(一)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探究活動
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帶領幼兒在自然中探索。例如在梅雨季節(jié),螞蟻、青苔、蝸牛等都可以成為幼兒觀察的對象。
例如“草坪上的蘑菇”探究活動。
5月26日,因為連續(xù)下了幾天雨,孩子們在晨間活動時,發(fā)現(xiàn)草坪上長了許多小蘑菇。豆豆說:“我家里吃的蘑菇和這個長的不一樣?!毙“渍f:“家里吃的蘑菇是沒有毒的,這個蘑菇可能有毒,大家都別碰哦?!泵让冉又f:“會不會別的地方還有蘑菇呢?”孩子們提議放下手中的皮球,再一起去找找。
幼兒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容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些事物也會引發(fā)孩子們的思考。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讓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下探索,讓大自然成為“活教材”。
(二)依據(jù)幼兒興趣,生成探究內(nèi)容
幼兒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依據(jù)幼兒的興趣生成探究內(nèi)容。例如,幼兒發(fā)現(xiàn)了草坪上的蘑菇,他們會想到蘑菇的不同種類、還有哪里有蘑菇、蘑菇有沒有毒等問題。教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可以帶動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及時引導,讓幼兒在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上獲得新的知識,既可以保護幼兒的好奇心,也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在“菇的秘密”系列活動中,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最關注的問題是“還有哪兒有蘑菇”,于是生成“活動一:蘑菇喜歡生長在哪兒”。
在“猜測—觀察驗證—討論梳理”中,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即蘑菇更喜歡附著在樹樁上生長,咖啡色傘狀蘑菇生命力更強。
在“蘑菇有毒嗎?”探究活動中,辰辰想聞蘑菇的味道,被一旁的毅毅阻止了:“小心有毒”?!澳⒐接卸締帷边@一問題又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毅毅說:“那個黃色的肯定是有毒的。我在書上看過,顏色鮮艷的蘑菇就是有毒的?!逼嬗鼋又f:“我覺得那個扇子形狀的蘑菇有毒,這是我沒有見過的形狀,奇形怪狀的蘑菇才是有毒的?!背匠教嶙h:“讓一只小動物來吃吃。”接著立馬有小朋友說:“不行,萬一有毒,小動物不就死了?!?/p>
在探究蘑菇是否有毒的活動中,幼兒在猜想、調查、討論后,知道了有些蘑菇是有毒的,知道想要驗證就必須經(jīng)過實驗。
(三)豐富活動材料,推進探究過程
皮亞杰認為,認知活動既不從主體發(fā)生,也不從客體發(fā)生,而是發(fā)生在主體與客體的同化和順應的相互作用之中。幼兒的科學探究必須通過具體的操作材料進行。教師要提供豐富、合適的材料,喚起幼兒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讓幼兒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經(jīng)驗。
例如“蘑菇是怎樣生長變化的?”探究活動。
5月27日,天氣終于放晴了。大家又惦記起昨天發(fā)現(xiàn)的那些小蘑菇了。翌辰說:“蘑菇越長越大了,吸收了陽光,水分就會越長越大。”很多小朋友表示贊成,土豆卻不同意:“我覺得是越長越小了,草叢里、木樁邊上會有小蟲子、小蝸牛會把蘑菇給吃了。”小白也同意土豆的觀點:“我也覺得是變小了。因為蘑菇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今天是大太陽,蘑菇干枯了。”“那如何檢測蘑菇是長大還是變小了呢,用什么工具來測量呢?”子昂提出:“可以用體重秤稱一下,重了就是長大了?!背瘸攘ⅠR否定:“不行,稱的時候要把蘑菇拔下來,拔下來蘑菇就死了,看不到它長大了?!币阋阏f:“那就用尺子量?!泵鬟h跟著說:“大家覺得和天氣、溫度有關,那還要一個溫度濕度計?!苯?jīng)過商討,我們的蘑菇觀察活動終于要開展了。
幼兒有了前期使用尺子、使用溫度計的經(jīng)驗,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蘑菇的生長變化。在“成立觀察小組—選擇測量基地—分組測量—記錄—建立成長檔案”的過程中,幼兒清晰地將現(xiàn)象轉化為符號表征,進而清楚了蘑菇的生長變化過程。
幼兒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蘑菇的生長很難用尺子進行測量。因此,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幼兒有時沒有進行測量,只是進行形態(tài)的記錄。同時,幼兒發(fā)現(xiàn),在前一天觀察中剛剛冒出來的蘑菇,第二天可能就枯萎了,找不到它的蹤影了。同一地點第二天還會冒出很多新的蘑菇。據(jù)此,孩子們了解到蘑菇的生長速度很快,生命周期很短,需要增加每天觀察的次數(shù)。
例如“如何添加輔助材料”探究活動。
為了發(fā)現(xiàn)蘑菇身上更多的秘密,從6月8日開始,我們由每天一次的觀察調整為每天三次的觀察,并為蘑菇建立更詳細的成長檔案。佑佑說:“我們經(jīng)常找不到前一天觀察的蘑菇,是不是可以裝一個攝像頭來跟蹤呢?”格格回答:“學校里有許多攝像頭,我們看看哪一處的蘑菇可以被攝像頭看到吧!”于是,幼兒園的攝像頭也成了我們觀察記錄的好幫手?!暗?,攝像頭拍不到的蘑菇怎么辦呢?”靜靜說:“做一個標記,插在你觀察的蘑菇旁邊?!?/p>
孩子們受到啟發(fā),教師在材料區(qū)投放紙、筆、吸管、木棒等材料,讓孩子們制作專屬蘑菇標簽來協(xié)助觀察。
當幼兒的科學探究出現(xiàn)新問題時,幼兒合理借助輔助材料能夠推進探究的進程。投放的輔助材料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可以讓幼兒自由挑選自己想要的材料,也可以讓幼兒自由組合不同的材料,例如木棒可以插進泥土里、細鋼絲可以插進草坪里,引導幼兒進行不同的嘗試與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在科學現(xiàn)象面前,幼兒的思維會在“錯在哪里”和“發(fā)生了些什么”之間來回擺動。這種擺動可能激發(fā)幼兒在“找原因”“解釋”和“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循環(huán),這就是幼兒科學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可以依據(jù)“觀察現(xiàn)象—提出疑問—嘗試解決—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展開。教師可以采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培養(yǎng)幼兒的自然意識和科學意識。
(作者單位:蘇州市高新區(qū)獅山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