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的紀念日。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正式下達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建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迅速向朝鮮境內(nèi)出動;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同志率領(lǐng)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zhàn)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序幕正式被揭開。那為什么抗美援朝紀念日是10月25日,而不是10月8日,或者10月19日呢?這背后承載的是怎樣一種歷史榮譽?
1950年10月,聯(lián)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親自下達了總追擊命令,要求“各級指揮官,全力以赴向鴨綠江突進”。驕橫的美國人開始著手處理戰(zhàn)爭的“善后”事宜。然而命運仿佛給“聯(lián)合國軍”開了一個玩笑。10月25日這一天,進入朝鮮的志愿軍前衛(wèi)部隊與南朝鮮軍交上了火。
這天上午,南朝鮮第6師第2團在晨霧中編成戰(zhàn)斗隊形,從位于交叉路口的小村莊溫井沿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進到了兩水洞。按照計劃,南朝鮮軍以2營為先頭營,1營隨后,3營在炮兵和坦克隊的配屬下乘車。在他們看來,這次軍事行動不過是普通的行軍,因此尖兵根本沒有進行火力偵察,并且連車都不下,反而坐在車上啃著蘋果談笑風(fēng)生。作為乘車的機動營,3營雖然最后從溫井出發(fā),但此刻它已經(jīng)超越了作為先頭營的步兵2營,由中型卡車牽引的12門榴彈炮走到了整個2團隊伍的最前頭。在炮車的后面,是20多輛載著輜重和步兵的汽車。這種把炮兵放在最前面的陣勢顯然就是沒有準備打仗。
突然之間,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志愿軍40軍118師354團的士兵們在公路側(cè)翼的山坡上向著南朝鮮軍射出了密集的子彈。3營8連的迫擊炮手何易清將一發(fā)炮彈打到了一輛已經(jīng)掉頭準備往回跑的卡車上,癱瘓的汽車把逃跑的公路堵塞了。這門具有歷史意義的60毫米迫擊炮今天仍然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志愿軍40軍118師與南朝鮮軍接火之后,采取“攔頭、截尾、斬腰”戰(zhàn)法,敵人遭到突然打擊,蒙頭轉(zhuǎn)向,亂作一團,火炮未及開架,彈藥未開箱,即全數(shù)被殲。是役,志愿軍全殲?zāi)铣r軍第6師第2團第3營和1個炮兵中隊,俘美軍顧問1人,繳獲各種槍163支、火炮12門、汽車38輛。
同樣是在10月25日的拂曉,南朝鮮軍第1師的先頭部隊,以坦克14輛,自行火炮一部,后隨摩托化步兵,沿云山至溫井的公路北犯,7時許進入我40軍120師360團的防御陣地。剛剛部署完畢、正在構(gòu)筑工事的志愿軍指戰(zhàn)員突然開火,南朝鮮1師先頭部隊猝不及防,遭到迎頭痛擊后退回云山。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序幕就這樣揭開了。10 月28日,毛澤東致電志愿軍司令部:“慶祝你們的初戰(zhàn)勝利?!?/p>
后來,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一周年之際,經(jīng)總政治部建議,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批準,1950年10月25日被正式確定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的紀念日。不言而喻,這是給予40軍全體指戰(zhàn)員的特殊歷史榮譽。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郭曄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