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啟平
“當你寫對了,沒人會記得;當你寫錯了,沒人會忘記?!碑斚?,新聞傳播方式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輿論場也呈現(xiàn)多元化。成功轉型的媒體,“又準又快”贏得大量受眾,傳播數據暴漲;而有的媒體則時有“馬失前蹄”,承受了不小的輿論壓力,進而影響權威性,損害公信力。
各新聞單位簽稿人承擔著具體新聞稿件的審核、修改、簽發(fā)等工作,有的單位還存在一審簽稿人、終審簽稿人等區(qū)別。簽稿人是稿件的把關者,是各類稿件的第一道“出口”甚至是“總出口”。因此,簽稿人的角色定位,直接關乎發(fā)稿安全與報道質量。
關于輿論導向,江澤民同志1996 年9 月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提出了“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的重要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各類網絡平臺散布大量謠言信息,如:“武漢某醫(yī)院存在尸體無人處理”“武漢上空將播撒消毒粉液”“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病毒外”……面對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中新社前方報道組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澄清謬誤。中新社評論《武漢“解封”力從何來?》獲中央領導高度肯定,多條稿件被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推送。
什么是紅線?筆者認為,所謂紅線應特指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新聞稿件安全最重要的前提,政治安全包括多重因素。
首先,領導人姓名、職務等重要信息不能錯。主要涉及黨政軍等中央領導人,以及部委、地方等副省級以上領導。這里還包括國際上一些領導人的規(guī)范表述。
其次,領導人重要講話不能錯。新聞稿件引用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的,一定要查找權威資料,不能出現(xiàn)表述偏差,特別是直接引語更要再三核對,從語言表述到標點符號,均不能出現(xiàn)錯誤。
第三,重要政治表述不能出錯,包括一些重大方針政策等。如,“黨史學習教育”不能寫成“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不能寫成“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等。
第四,涉及統(tǒng)戰(zhàn)領域以及港澳臺僑的重要表述不能錯。如,關于大陸與臺灣,不能寫成中國與臺灣,避免“一中一臺”;華人一般不是中國籍,注意祖國與祖籍國的區(qū)分;香港、澳門是特區(qū),對應內地;各大民主黨派有規(guī)定的簡稱,要仔細核對,不能寫錯。
第五,地方黨政機構、領導以及省市兩會屆別、界別等不能錯。對于新聞采編人員來說,需要及時補課。對于簽稿人來說,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提升政治站位,牢牢把控政治安全關。
第六,確保政治安全還應該防范“弦外之音”。有一些常規(guī)報道中的“六月飛雪”“烏云籠罩”“水深火熱”等字眼,這類“環(huán)境描寫”就不宜在重大政治時間節(jié)點發(fā)布,簽稿人應格外留意。
由于電機控制模塊和電流采集模塊都需要使用GPIO,因此需要使用萬用表測試各GPIO管腳能否正常輸出高電平和低電平。對微控制器進行編程,使GPIO管腳不停反轉,測試結果顯示GPIO可以正常工作,同時光電耦合器也可以正常輸出[16]。
2016 年2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做好正面宣傳,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p>
馬克思、恩格斯也著重強調報刊雜志的真實性。馬克思認為報刊能以大量客觀事實,“拋棄高傲、自負和剛愎自用的作風,成為現(xiàn)代荊棘叢中一棵道德精神的玫瑰”。恩格斯則認為,“雜志將完全立足于事實,只引用事實和直接以事實為依據的判斷?!?/p>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強調新聞真實性,堅決反對“客里空”。因此,整個新聞作品生產過程都要求必須是客觀真實的。作為簽稿人,要對新聞稿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真實性進行審核,特別是需要向一線記者核實信息來源、事件時間、事實細節(jié)、人物與職務、重要數據、新聞現(xiàn)場等是否真實,把握好新聞稿件的導向性、真實性、政策性、常識性、法律性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確保稿件真實。
對簽稿人來說,尊重新聞真實性原則,還要格外注重新聞事實處于不斷的動態(tài)變化之中,必須審慎把握,否則容易陷入制造假新聞的深淵。如2021 年5 月22 日上午,有消息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醫(y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該微博發(fā)布后不久就被刪除。湖南官方明確表示:這是假消息,目前袁老正在醫(yī)院。而真實官方信息是:2021 年5 月22 日13 時07 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 歲。這就警示記者和簽稿人,重大事件必須反復核實權威信息,絕不能盲目“搶跑”。
從獲取新聞線索,到采訪、寫作、編審、校對、發(fā)布等環(huán)節(jié),新聞產品生產過程是一個完整鏈條。對于簽稿人來說,就要找出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的“bug”,予以檢測、修正,并及時處置不合格產品。
拒絕頑固的舊聞。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但日常工作中發(fā)現(xiàn),個別記者有時試圖“舊瓶裝新酒”,極個別通訊員甚至把已發(fā)過的稿子重發(fā)。舊聞稿有的會包裝成這種模式:記者今天從某某處獲悉……這就需要簽稿人提高警惕性,要仔細核實。
“糾偏”宣傳色彩過濃的稿件。這類稿件經常是反映成就、典型、經驗的報道居多,有的也是突出反映領導決策、作為。也不乏有的突發(fā)事件,稿件不交代事件傷亡、救援、善后、原因等重要信息,反而突出各級各類領導親臨一線指導的。這就需要強調新聞與宣傳的根本區(qū)別,力爭做到新聞與宣傳的兼容、兼顧。
分流沒有必要的預發(fā)稿件。這類稿就是對于要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往往是數天、數月甚至是明年、后年。筆者認為,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必要預發(fā)。新聞時效時刻都要放在重要位置。
修改稿件錯誤、歧義等。包括標題、句子、詞語出現(xiàn)筆誤、使用不當或者文字太口語化,還有重要專有名詞或固定表述不當等。如不能特指某個國家是“一帶一路”國家,應表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
提煉新聞稿件角度與價值。有的稿件新聞價值判斷出現(xiàn)偏差,角度也缺乏提煉,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沒有體現(xiàn)在標題、導語或重要段落中,導致新聞價值減小。另外,如會議開幕、活動啟動、協(xié)議簽署、各類展覽、機構揭牌等,未選取角度切入或提煉新聞點。
處理枯燥冰冷稿件。這類稿件見不到人、見不到景、見不到物,更見不到現(xiàn)場與細節(jié)。如重大事件報道,套用官方通稿,去了現(xiàn)場沒有描述;經濟報道,堆砌數據、指標,且數據還很專業(yè)。
刪減長稿件,理清敘事節(jié)奏。日常工作中,可常見此類稿件:標題長、導語長、段落長、語句長、稿件長,黑壓壓全是資料,沒有原創(chuàng)、沒有現(xiàn)場、沒有細節(jié),敘事節(jié)奏亂,需要予以處理。
作為簽稿人,面對以上問題,要善于判斷新聞價值;要能在有限的空間跳舞,在記者稿件基礎上合理延伸;還要利用職業(yè)眼光,給稿件思想、讓稿件活起來,呈現(xiàn)“畫龍點睛”之效果。
新聞報道能否出彩出新,新聞寫作是關鍵一環(huán)。好的新聞題材,運用好的新聞體裁,加上好的新聞寫作,就有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作為簽稿人,要指導記者寫作,切實提高稿件質量。
新聞寫作,首先要重視新聞由頭。好的新聞由頭在優(yōu)秀新聞記者手上,可以引申出很多優(yōu)秀報道。其次,要把握好新聞結構。新聞結構,也就是新聞作品的謀篇布局問題。一般來說,推薦使用倒金字塔式結構。具體到稿件寫作,則需要精心制作標題、重視導語寫作、有些需要交代新聞背景、經濟報道還要善于“翻譯”數字等。筆者認為,新聞寫作可適當借用“華爾街日報體”。其結構分為開頭、過渡、主體、結尾,一般以故事或事件開頭,可以吸引讀者。
此外,新聞稿件寫作還要善于運用一些“小訣竅”:首先,記者去了現(xiàn)場的,要把細節(jié)寫出來,把現(xiàn)場描述出來。其次,要敢于適當用直接引語,直接引語體現(xiàn)了記者采訪,要完整錄音并事后整理,記者不能擅自編撰。第三,專家采訪要找靠譜的、權威的,一篇分析解讀文章一般需要采訪3 個以上專家。第四,采訪后要有強大的胃口,要能消化采訪內容、精煉出新聞點、新聞眼。第五,記者寫稿要高標準要求,稿件文風要扎實,語言盡量簡潔明了。
在融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如何保障各類新聞產品真實、準確、安全、快捷地發(fā)布,成為各新聞單位重要課題。簽稿人置身于新聞采編前沿陣地,應堅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積極擔當好上述“引導員”“安全員”“守門員”“質檢員”“指導員”五重角色,不做報道出問題后的“消防員”;同時,要把準定位和發(fā)力點,做好統(tǒng)籌策劃,共同創(chuàng)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