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玲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琵琶是我國的傳統(tǒng)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是琵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琵琶發(fā)展至今也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筆者分析的是《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以下簡稱《訴》),這首樂曲以“讀后感”的形式所作,重點在于主標題的“訴”字,以音樂訴說琵琶女年老色衰之后物是人非的境地,更是表現(xiàn)出詩人白居易遭受貶謫后的苦悶之感。筆者從創(chuàng)作背景、樂曲結構和演奏技法三個方面對樂曲進行分析,以自身演奏經(jīng)歷抒發(fā)對于這首樂曲的理解。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直言敢諫觸怒權貴而被貶為江州司馬。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友人,依依惜別之時,偶然遇到一位年少時因技藝紅極一時,年老卻被人拋棄的琵琶歌女,聽過歌女的悲慘經(jīng)歷后,一時心情沉悶,結合自己壯志不得酬之感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通過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政治上受打擊、遭貶謫的抑郁悲凄之情。
《訴》是吳厚元先生1983年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為素材藍本所創(chuàng)作的琵琶獨奏曲,全曲的重點在于主標題的“訴”字,吳厚元先生巧妙地把古詩和音樂融合在一起,訴說了古詩中的琵琶女和詩作者白居易以及樂曲作者自身三個人物的情感變化,既是在訴說琵琶女遇人不淑、年老遭人拋棄的凄涼苦悶之情,也是在訴說白居易創(chuàng)作《琵琶行》之時的憋屈苦悶、壯志不得酬之情,更是在訴說作者本人閱讀過這首千古絕唱之后而產(chǎn)生的共鳴之情,故而這首曲目給人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樂曲旋律感突出,強弱對比鮮明,全曲縈繞著淡淡的憂愁之意。
從曲式結構來看,樂曲屬于單樂章多段體結構,一共分為4個部分8個段落,主要包括引子、慢板主題、快板和尾聲四個部分。
樂曲的結構布局層次分明,既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特點,又融合了西方奏鳴曲的音樂元素,使整首樂曲既不失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表現(xiàn)美,又有著歐洲音樂新型元素的注入,讓兩者完美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曲風。樂曲的主題音樂在整首作品中以變化再現(xiàn)的形式出現(xiàn)了多次,整首樂曲主題鮮明,主題音樂以不同材料、不同技法為樂曲增添了色彩。樂曲中節(jié)奏自由的樂段與節(jié)奏規(guī)整的樂段形成對比,節(jié)奏自由的樂段情感表現(xiàn)更加直白,展現(xiàn)演奏者自身對于樂曲的理解,而樂曲段落之間的變化則是基于《琵琶行》詩作的情感變化,以詩中琵琶女演奏的輕重緩急為載體,雖然樂曲段落較多,但并不顯得雜亂冗長,反而銜接自然。自由段落既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有自己的特色,讓整個樂曲不拘于小節(jié),曲風更加大氣。因此樂曲給了演奏者二次創(chuàng)作的可能,樂段自由使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的感悟理解,這也是樂曲的優(yōu)點所在。
樂曲的引子部分使用了傳統(tǒng)樂曲常用的散板弱起,節(jié)奏自由,在二弦上用挑輪開始整首樂曲。引子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使用了平行樂句a+a1的結構,故而在演奏中也應有所區(qū)別,第二句演奏時要比第一句強,節(jié)奏上也應再快一些,對比感明顯,讓樂曲更具有線條感。在演奏引子時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琵琶演奏中十分重要的“弱而不虛”,琵琶演奏中,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一弱就虛”。由于琴弦的限制,在二弦上演奏輪指很容易觸碰到一弦,所以在演奏時右手的手型跟正常彈琴時會有細小的區(qū)別,小臂稍往后移,輪指時手指也應使用小輪,由此可見右手的掌控力十分重要。而在引子中就出現(xiàn)的難度較大的右手技法三指輪也是樂曲的一大特點,顧名思義,三指輪就是三個指頭的輪指,分別是食指彈、中指剔和大拇指挑依次推出。三指輪要保證演奏時力度均勻,有顆粒感,不能虛,并且出指是連貫的,好像一根手指彈奏的聲音。從14小節(jié)開始,音樂開始慢起漸快,接著由一連串的泛音結束引子部分。整段引子部分力度都不宜過大,音符大都在二四弦上演奏,并運用了大量的古琴技法,醞釀出潯陽江頭不舍送別友人的離別、憂愁、苦悶之意。
慢板是整首樂曲的主題部分,左手使用了推拉弦、帶音、打音、吟揉等技法,右手配合以彈挑、輪指、滾指、摭分等指法,情緒與引子的幽靜之感形成對比,展現(xiàn)出詩中“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苦悶之情。
慢板主題的第一次出現(xiàn)由一串泛音的滑音開始,音樂轉換為抒情,似在訴說心中往事,表現(xiàn)出琵琶女對自己年少美好時光的回憶。樂曲既是在訴說,就要有換氣和強弱對比,仿佛在說話而不是呆板地演奏,十六分音符帶音演奏不能太過僵硬死板,要做出漸弱。15小節(jié)到31小節(jié)基本是用彈挑進行,演奏時要舒緩,彈挑之間音不斷,從32小節(jié)開始轉換為在三四弦的相把位上演奏,節(jié)奏自由,音樂也較為平穩(wěn),這部分需注意三指輪在三四弦上的力度要均勻,樂句之間的斷句以及換氣也十分重要。37小節(jié)慢起漸快再減慢的摭分指法出現(xiàn),情緒逐漸增強,在一連串的泛音之后以左手在四弦上的滑音結束自由樂段,譜例上的吟弦突出演奏,深吸一口氣進入下一樂段。
主題音樂的第二次出現(xiàn)是48小節(jié)回到原速的移高四度模進再現(xiàn),節(jié)奏比主題的速度稍快一些,音符更加密集,音樂也更加流動。在一聲響亮的炸裂聲中進入迸發(fā)的自由樂段,力度加大,這部分使用了大量的前倚音和長輪掃弦相結合,情緒更加激烈。要注意的是,拉弦時左手要加上幅度大的吟、揉,拉弦時一定要注意音準,吟、揉時注意力度和幅度。右手的輪指也要配合左手的拉弦由弱漸強再減弱,左手拉出弦時強,推入弦時弱。
主題音樂的第三次再現(xiàn)是70小節(jié),節(jié)奏回到了原速,音樂較為流動,音區(qū)也回到原位,十六分音符連續(xù)進行,在二弦上弱起演奏。在一個漸慢之后轉到了相把位上演奏,從譜例上看,這段是較為沉吟的,以四弦上的滾奏開始,主要使用了附點節(jié)奏和三指輪,需要注意重音是在每小節(jié)第四個音符。演奏時既需要突出附點節(jié)奏,保持三指輪的力度均勻,還要注意重音位置和強弱對比。樂段由彈挑過渡到由弱至強的摭分再到更強的掃弦,音區(qū)則慢慢過渡到三把位,112小節(jié)到120小節(jié)是兩個模進的樂句,第一個樂句是sf 的掃弦過渡到mp 的彈挑,第二個樂句句末加上力度為ff 的掃輪雙弦,在sff 的掃弦聲中音樂戛然而止,這用了琵琶右手技法中的拂,恰好表現(xiàn)了詩中的“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兩個樂句是慢板到快板的連接部分,因此演奏時是干凈果斷的,情緒逐漸激昂。
快板部分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是非常激情和果斷的,在演奏時也應干脆利落,音符清晰??彀彘_頭就是四小節(jié)鏗鏘有力的掃弦,緊接著四小節(jié)力度稍弱與掃弦形成強弱對比,讓音樂有起伏感,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十分緊湊。整個快板音符密集,有一種層層遞進的感覺,快板主題反復部分做了一個擴充,讓快板內(nèi)容更加豐富??焖俚睦?、連續(xù)的摭分都需要在保證速度的情況下做到連貫清楚,這就需要由慢練開始,先把音符彈清,拉弦時音要準,樂句間強弱對比要明顯,再慢慢提速。左手和右手的配合十分重要,右手彈挑的過弦要干凈,左手的把位轉換要快速,不影響音樂進行,增長時值??彀宓奈膊坑袀€一弦和四弦形成的問答式的樂句,一問一答相得益彰。一弦使用的是附點節(jié)奏和八分音符,四弦加入了更加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四弦演奏時音要更扎實堅硬。
快板部分是琵琶女在回憶往昔輝煌的經(jīng)歷,以及感受到回歸現(xiàn)實后的巨大落差,由此產(chǎn)生憤慨之情,而詩作者借由琵琶女聯(lián)想到自己當前的境況,不由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情。
在一個強硬的掃弦之后進入樂曲的尾聲部分,回歸到較慢較自由的曲調(diào)。以大段的輪指結尾,與引子形成首尾呼應,曲調(diào)漸漸恢復平靜。演奏時要注意強弱變化,右手長輪時有許多大指三連音的挑弦。從譜例上看,尾聲從234小節(jié)到241小節(jié)都是一強一弱穿插進行,線條明顯。而在242小節(jié)慢起漸快后進入自由段,全是ff 的強度,之后加入激憤的掃弦。整個尾聲有強的地方,但結尾處是漸弱的,一連串的泛音加上長輪時挑二三四弦的空弦回到原速,再加上左手四弦的打帶音,樂曲情緒逐漸有沉悶之感,用相把位上的兩個泛音結束,余音環(huán)繞更添凄涼寂靜之意。
尾聲部分主要就是長輪的運用,長輪時需要顆粒感清晰,減少手指觸碰琴弦時的雜音,挑弦時輪指不能有空隙。尾聲整體展現(xiàn)出琵琶女演奏完聽者都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不能自拔,整個場景中音符變?nèi)踔钡郊澎o無聲之后,只能聽到在座者掩面低泣的聲音。吳厚元先生用長段的輪指和一連串的泛音完美表現(xiàn)了詩中的悲傷凄涼之意,更是貼合樂曲的主標題“訴”字。
《訴》這首樂曲是琵琶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特點鮮明,是一首“讀后感”式的樂曲。整首樂曲旋律具有極強的語言性,運用了豐富的琵琶指法,形象地展現(xiàn)了琵琶女的形象,更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不公命運的感慨不屈之情。這首樂曲的難點除了繁多的琵琶技法之外,就在于它的訴說性,演奏時對于換氣以及強弱、輕重的要求十分細致,要把樂曲像是說話一樣演奏出來,對演奏者的耐力也是一個挑戰(zhàn),具體到每個音的音色,都需要靜下心去琢磨實踐。
琵琶這一傳承已久的中國古典樂器需要當代年輕人帶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學習研究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琵琶的發(fā)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