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書歷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小曲,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為江蘇省三大曲種(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徐州琴書)之一。徐州琴書舊稱“絲弦”、“唱揚琴”等等,以墜琴(墜胡)、揚琴、手板等樂器伴奏,以徐州方言說念演唱,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民族、民間說唱藝術,主要流行在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qū),是徐州地區(qū)的主要曲種?!扒贂币辉~具有兩層含義:“琴”泛指這一藝術形式的音樂部分,包括音樂、演唱和伴奏各內涵?!皶眲t指該藝術形式文本、說唱內容、故事情節(jié)等。因各地方言、語言、自然條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性格氣質的不同及受到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影響等原因,因而產生了音樂風格各異的不同地區(qū)的琴書,它們均以產生或流行地區(qū)命名,如“北京琴書”、“山東琴書”、“四川琴書”、“徐州琴書”等。名稱雖不同,但藝術的表演形式上卻有共性,即以“說唱結合”、表演者同時身兼伴奏員為基本特征。同其他類琴書藝術一樣,徐州琴書的曲本亦由散文和韻文兩部分組成,即散文說講、韻文演唱。徐州琴書的主要表演形式也是由“說”與“唱”兩部分組成,肢體上的“手、眼、身、法、步”雖有應用,但因為演員是坐(站)唱,同時還要兼奏樂器,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肢體動作只能作為說與唱的輔助性表演。
徐州琴書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以單人檔、雙人檔和三人檔為主。20 世紀80 年代前是單人檔和雙人檔,以演唱中長篇書目為主。80 年代后主要是雙人檔、三人檔和多人坐唱、表演唱,以演唱短篇小段、抒情敘事曲目為主,因此表演手法不同:單人檔,即一人手拉墜琴,單腳踩梆打節(jié)奏,無他人配合。拉琴、踩梆演唱者俗稱“腳蹬板”。演員在右前方豎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桿,木桿上端開一豎長孔,置一個木質梆子??字杏幸粰M軸,系上一根十幾厘米長的硬木棒,木棒一端系線繩,繩下端栓根十幾厘米長、二三厘米寬有韌性的木板,木板系繩一頭,離地二三厘米高,以頭著地,演員踩動它帶動上端木棒上下?lián)舭鸢l(fā)出響聲,以此控制節(jié)奏。這種單唱形式限制演員只能坐唱、不能走動,只有在說表時方可站起來走動,坐下說表或演唱到緊張之處,需要踩動腳梆助其氣氛,也可手拉空弦助其聲威,還可用手勢擬出劇中人物所用諸物。還有一種單檔表演形式是一人右手敲琴、左手打板,兩種表演手法基本相同。這種單人檔的表演形式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觀眾需求的提高,在20 年代60 年代初期基本被雙人檔所取代。雙人檔,多為男女搭檔(也有兩女、兩男搭檔)。男拉墜胡居右,女敲琴打板居左(臺中),男演員既唱又表,女演員一般只唱不說。在進入角色時可對說、對唱(俗稱接口)。男女琴書演員均已主角出場演唱。雙人檔的表演手法與單人檔有所不同,演員在處理人物關系時,幾乎完全進入角色,不再頻繁地跳進跳出。由于雙人檔在舞臺上給人一種偏臺的視覺感,20 年代70 年代末,徐州琴書出現(xiàn)了三人檔。三人檔的演員在舞臺上分為左、中、右,在視覺上有了平衡感。多人(六至八人)坐唱,或稱聯(lián)唱,是根據唱段的內容和演員的條件許可而定,如《水漫金山》《劉邦還鄉(xiāng)》等。伴奏樂器除了墜琴、洋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外,加上了三弦、古箏、琵琶、笙、笛、和小打擊樂等,組成的小樂隊,陣容較大。每個演員在戲中只擔當一個角色,開頭、中間、結尾有熱烈激昂的場面,也可男女演員合唱。這種表演形式,既不脫離傳統(tǒng)曲藝表演程式,還借鑒了戲劇、影視的一些表演手法。
琴書表演唱,基本脫離了傳統(tǒng)的自伴自唱、只坐不動的表演程式。伴奏有專職樂隊,演員既唱又舞,以徐州琴書的牌子曲為基調,同時借鑒、吸取其他曲藝門類藝術曲調。這種表演形式只適于抒情、祝賀、歡迎等特定場合,不適合演唱有故事性敘事的曲目。
琴書刻畫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要點,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官市民、是善是惡,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句道白、一聲唱腔,都是要讓觀眾看得明白,分得清楚。
1.徐州琴書的唱功。徐州琴書以唱為主。琴書的唱,不穿插在書里的獨立聲樂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唱段是根據劇情的需要,根據人物性格、思想、情緒發(fā)展的需要。演員唱的技巧和修養(yǎng)都是決定藝術創(chuàng)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
唱功主要講究讀音準,吐字清晰,聲調高低起伏,節(jié)奏有快慢松緊。還要講究字正腔圓和平仄聲韻、拖腔送韻,以字行腔,擺字準確,字字清楚,有“吐字不清,等于銼刀殺人”的說法。所以,不僅要使觀眾聽起來感到旋律優(yōu)美,還要把故事情節(jié)滴水不落地交待給觀眾,把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通過語言的抑揚頓挫、唱腔旋律變化、音樂伴奏剛柔舒張等藝術處理以及恰當?shù)拿娌勘砬楸磉_給觀眾,從而達到生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2.徐州琴書的說功。“說”在徐州琴書中占到半壁江山的位置,它以徐州地區(qū)方言為基本語調。“說”不是生活中的平口白話,而是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環(huán)境,甚至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情感表達而選用不同的語調、語氣、節(jié)奏等,時念、時吟、時韻(白),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盡在演員的表演中。有時以第一人稱塑造人物;有時以第三人稱講述故事,進行評說;有時一人身兼數(shù)角,跳進跳出。戲曲中的韻白也常常予以借鑒,所謂“生旦凈末丑,皆憑一張口”。說時雖有文言成語、官方語言、詩樣文章,但因徐州琴書更常表現(xiàn)的是老百姓之日常生活及他們喜聞樂見的傳奇、倫理、靈怪、公案等故事,所用曲本多為鄉(xiāng)土文學、民間口頭文學,加之常有即興表述的情況,所以市民俚語、各種諺語、歇后語也都能入書說唱,均為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人們喜怒哀樂的情緒。
3.徐州琴書的做功。戲曲表演的技法統(tǒng)稱為“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做功是四功中的一種。狹義的做功是指舞蹈化得形體動作,即生活中的舉手一投足都要賦予舞蹈的美感;廣義的做功其實包括四功中的“做、打”兩功。
徐州琴書表演中的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形體動作和表情。琴書中的“做”是從戲曲表演中引進,在前輩藝人對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結合琴書表演的特點和局限性提煉、加工而成。
4.徐州琴書伴奏。徐州琴書以“墜琴”“揚琴”“手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輔助伴奏可用笙、笛、三弦、軟弓京胡、二胡、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打擊樂器除手板外,還常用“碰鈴”“小瓷碟”等。演唱聯(lián)曲體唱段時,樂器種類還可根據演奏條件而增加。徐州琴書的傳統(tǒng)伴奏手法有唱時不拉、拉時不唱式伴奏、局部強調式伴奏、齊奏式伴奏、和聲式與復調相結合式伴奏、對比式復調式伴奏、即興式伴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