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茉晴
鼎之傳承山東大學博物館
山東大學地處中華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山東濟南,是一所歷史悠久、人文底韻豐厚的名校。從山東大學博物館的外觀上,便能感知山東大學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強勁實力。
山東大學博物館位于校園南北主軸線上的節(jié)點位置,是整個校園里的主角建筑。建筑整體的外觀如同一個鼎,氣勢恢宏地矗立在校園中心;室外直通二層的大臺階設計為承托整個建筑體塊的臺基,營造出鼎力向上、托古承今的建筑意境。鼎向來被視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同時也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因此無論是從外觀上還是內涵上,這個“鼎”都與山東大學博物館的氣質極其符合。除此之外,博物館的玻璃幕墻設計成竹簡的造型,并在上面篆刻了于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文物上的原版文字,寓意著歷史的傳承。這樣一座如鼎般敦厚、積淀著歷史風韻的建筑,你愛了嗎?
“又紅又磚” 華中科技大學校史館
被“華科人”稱為“又紅又磚”的校史館,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它用磚石與鋼鐵架構出屬于華中科技大學的前世今生。
華中科技大學校史館由機械廠舊廠房改造建成,地處校園中軸線上,由5 棟獨立的廠房圍合而成,組成5000 平方米超大型展館。大門兩旁是兩排房屋,朱紅色的墻面給人以古樸、莊嚴、肅穆的感覺。建筑的正中間做成鐘樓的樣式,在“鐘”的位置掛著華中科技大學的巨型?;眨r艷的紅色在一片綠樹環(huán)繞中顯得格外醒目。鐘樓兩側有6 根鋼架結構體由高到低依次排開,環(huán)繞著整座建筑,猶如一條天梯,象征著“跨越”,寓意希望通過它們展示學校的過去、現在而引領學校未來的跨越式發(fā)展。
在這里,你能感受到從歷史中采擷的微小片段,也能感受到歷史洪流下的波瀾壯闊。
鐘聲的堅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波鐘樓
“你在思園的綠蔭里,遠離喧囂;我在文波的鐘樓上,極目遠眺。如果天黑之前來得及,重播泛黃的回憶……”一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版《南山南》,唱出了莘莘學子的校園情懷。這首歌里的文波鐘樓,正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文波鐘樓矗立在南湖校區(qū)校園之東、曉南湖畔,是供學生自習和活動的場所。文波鐘樓高聳巍峨,與以學校首任校長范文瀾先生之名命名的文瀾樓南北相對,合稱“波瀾交輝”。
站在文波鐘樓樓頂,湖光山色可盡收眼底,曉南湖上的九孔橋與綠樹相映成趣,觀之令人心曠神怡。
文波鐘樓平靜地見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歲月的變遷。每年辭舊迎新之際,文波鐘樓便會敲響鐘聲,與師生們一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霸氣雄偉華中農業(yè)大學“亞跨”
想來有許多同學都聽說過華中農業(yè)大學的校園面積之大,而這個縱長30米、橫長48米的“亞跨”更是彰顯了華中農業(yè)大學的磅礴大氣。
“亞跨”也叫“世界之窗”,是一個連接圖書館與人文社科樓的跨式建筑,因它曾是亞洲最大的跨式建筑,所以被稱為“亞跨”?!皝喛纭边B接著圖書館與人文社科樓的最頂層,每年無數新生從恢宏雄偉的“亞跨”底下穿過,登上幾十級臺階,由此步入大學的新天地?!皝喛纭迸赃吺侨A中農業(yè)大學的試驗田,每年油菜花開的季節(jié),登上“亞跨”,即可俯瞰百畝黃澄澄的油菜花海,順便感受迎面吹來的纏綿的春風。這樣的美景,在全國高校校園內恐怕是找不到第二處的。
聚焦“知識之石” 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心樓
西交利物浦大學坐落于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學校的建筑風格也夾雜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學校的中心樓。
中心樓矗立在郁郁蔥蔥的草坪之上,整座大樓是一個水平分層的大體量立方體,是一個集行政管理、學生活動中心、圖書館及培訓中心四大功能于一體的建筑。中心樓最大的設計亮點在于整體設計借鑒了“太湖石”的結構樣式。太湖石又叫“知識之石”,在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后,太湖石的表面會形成孔洞及裂縫。因此中心樓的建筑外墻上也設計出一連串的不規(guī)則孔洞。這些孔洞既區(qū)分了不同的功能空間,又優(yōu)化了建筑內部的采光和空氣流通,夏季時能夠促進自然風流入建筑內部,起到調節(jié)室內空氣的效果;而西北立面為堅固的實體,能在冬季阻擋寒風進入室內。
“橫看成嶺側成峰” 杭州師范大學“綜合體”大樓
杭州師范大學新倉校區(qū)坐落于杭州西溪濕地西側,附近就是擁有九百年歷史的倉前老街。在自然之美與人文歷史的積淀下,學校整體的建筑風格充滿著古樸的傳統(tǒng)民族風情。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當屬學校的“綜合體”大樓。
“綜合體”是集行政中心、檔案館、圖書館、酒店和接待中心等七大功能在內的大型建筑。建筑整體外觀猶如幾疊高高壘起的書堆,這些“書本”看似隨意堆疊,卻整體高低錯落有致,使得整個外立面格外生動美觀,頗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無論從哪個角度拍照都美得像一幅壁紙。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綜合體”大樓顯得古典莊重,仿佛從古代穿越而來。而到了夜晚,從大樓窗戶上透出的橘色光亮,仿佛在建筑外墻鍍上了一層金光,使其充滿人間煙火氣息。
流動的線條華東師范大學化雨齋
在華東師范大學美麗動人的麗娃河畔,矗立著一座造型浪漫典雅的紅棕色建筑,這就是華東師范大學著名的化雨齋書吧。
化雨齋書吧的原址是1946年民國時期建造的基地內建材科大樓,由于年代久遠,大樓原有的功能已經廢棄,因此學校決定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礎上,將其改造成一個集閱覽、展示、品茶、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書吧?;挲S的外形延續(xù)了原有建筑的坡屋頂,并將坡屋頂的線條元素提取出來,通過鋼構架構成一個露天走廊,延伸至二樓露臺。這不僅彌補了原有建筑空間不足的問題,還增強了入口的識別性。廊架前段還有一個兩層的下沉廣場,空間中央位置種著植株,除了增添了不同尋常的野趣,還讓空間圍合感更強。
選一個晴朗的周末,拿上幾本書,在化雨齋的玻璃房內,靜靜地感受陽光穿越枝葉在書上跳躍的光影,再配上一杯香茗,是不是感覺很愜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