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俗話說北京是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這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指得就是明清時期北京內(nèi)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當時人們用這些城門來代替京城的范圍。
別看這些高大威武的城門,其實它與老百姓家的家門作用別無二致,都起著防御外敵入侵的作用,但北京內(nèi)城的這九座城門除了這一功能外,還承擔著其他的作用。在這些城門中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就是朝陽門了,下面就講講朝陽門的歷史。
提起朝陽門,人們會默認為是位于東二環(huán)朝陽門立交橋附近的那一片地方,此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流密集,一點都看不出曾經(jīng)有過城墻和城樓的樣子。朝陽門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據(jù)《順天府志》記載:“城(大都)方六十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門:……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左曰光熙?!睎|之右的齊化,即今天的朝陽門,至今仍有不少老北京人管朝陽門叫齊化門,“齊化”取自《周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齊化者有齊全化生之義。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將徐達率軍攻打元大都,從齊化門填壕攻入城中,元順帝無力抵抗北逃開平,明取代元朝。明永樂年間修北京城時,國家經(jīng)濟并不富裕,對于北京各個城門只簡單地開了門洞,城樓、箭樓等相關設施都沒有修建。直到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朝廷才“命太監(jiān)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shù)萬人修京城九門城樓”,正統(tǒng)二年(1437年)正月開工,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門的城樓、箭樓、甕城等。工程結(jié)束后,齊化門改稱朝陽門?!俺枴比∽浴对娊?jīng)·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又因其門位于城東南,取“迎賓出日”之意。
清奪取明朝的江山后,依舊以北京城為首都,也基本保持了明北京城的原貌,雖對朝陽門及其他各城門進行過改動和修繕,但仍保持了明朝時各城門的形制與方向。民國初年瑞典人喜仁龍來到北京,他對北京的城門與城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實地走訪調(diào)查,他寫下了《北京的城門與城墻》一書,此書是現(xiàn)今為止有關北京城墻與城門最為翔實的文獻資料。通過喜仁龍的調(diào)查,他認為朝陽門城樓結(jié)構(gòu)普通,形制與其相對的平則門(即阜成門)城樓相同,僅在細部存在著差異。唯一的特點就是寬度較其他城樓要大,各尺寸數(shù)據(jù)也較平則門略大。
朝陽門的具體數(shù)據(jù)是多少呢?據(jù)張先得所著的《明清北京城門和城垣》中記載:“(朝陽門)城樓:城臺基底寬41.10米,臺基厚27.35米,城臺頂寬33.75米,頂進深20.6米,城臺高11.70米。內(nèi)側(cè)券門高8米,寬6.4米,外側(cè)券門高6米,寬3.10米,城臺內(nèi)側(cè)左右馬道寬5米。面闊五間,連廊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19.2米,城樓連城臺通高32米。甕城外側(cè)兩角抹圓,內(nèi)側(cè)與城垣直角相交,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箭樓:城臺高1 2 .5米,面闊七間32. 50米,進深三間18. 5 0米。后出廡座五間,寬2 7米,正面開三個過木方門。廡座進深6 .5 0米.箭樓通進深2 5米,共有箭窗8 2孔。甕城:東西長約6 2米,南北寬約6 8米?!庇纱丝捎^朝陽門真正的大小,要說宏偉朝陽門肯定算不上京城各門中出眾的城門,但它可謂“命運坎坷”。
前文已經(jīng)提到過,明朝大將徐達率領大軍攻打元大都時,陳兵齊化門下,幾次進攻都不能破城而入,最后還是用土將城下的壕溝填平才進入了大都城內(nèi)。齊化門經(jīng)過這一場大戰(zhàn)早已是“傷痕累累”。明代元后,明朝國庫并不充盈,拿不出大筆的銀兩修繕朝陽門及其他各門,只是在城墻上開個門洞繼續(xù)使用,直到明正統(tǒng)年間朝陽門才進行了大修,添加了城樓、箭樓、甕城、吊橋等相關設施。
日月如梭,斗轉(zhuǎn)星移,四百余年后,清末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7000名日軍主攻朝陽門,守城的清軍與日軍進行了殊死的較量,從清晨到黃昏日軍久攻不下,憤怒的侵略者使用大炮轟炸朝陽門城樓,晚上9點清軍戰(zhàn)敗,朝陽門失守,大量日軍涌入京城,北京其他各城門也紛紛失守。各國侵略者攻入京城,燒、殺、搶、掠,一時間京城成為了人間地獄,而朝陽門在這場戰(zhàn)爭中損毀嚴重,只剩下殘缺的墻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出資重新修繕此門。
民國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為了讓貨物直接進入城中,同時也方便旅客換乘,特意新建了一條環(huán)城鐵路,新鐵路打開了朝陽門的甕城,從此朝陽門的甕城消逝了。1950年,朝陽門因嚴重阻礙交通,將城門北側(cè)的城垣打開了個豁口,以利交通;幾年后又因朝陽門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相繼對城樓和箭樓進行了拆除。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被拆除;1958年,箭樓被拆除。1978年為了改善北京交通,在消失的朝陽門原址上建立了朝陽門立交橋。
老人們都說朝陽門內(nèi)的石磚上刻有一束谷穗,這個門徽就是表示朝陽門是專走送糧車的城門。朝陽門為何成為京城的“糧門”,這就要從元朝說起了。元朝建都北京后,為了方便南來的漕糧運入大都城(北京),當時的水利專家郭守敬開鑿了通惠河,運河開鑿后漕糧與貨物非常順利地進入了大都城內(nèi)的積水潭。但并不是所有南來的貨物都通過水路運輸,還有一部分貨物是通過陸路運入京城,這條陸路運輸?shù)穆肪€,就是從通縣碼頭一直向東進齊化門,因此齊化門關廂也成為了大都城經(jīng)濟最繁榮的地區(qū)之一,這里有各種買賣店鋪,還聚集了大量到大都城來的官員和客商。
朝陽門老照片
到了明朝,永樂皇帝重建北京城,這座新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整體向南移動,新建的皇宮又在元皇宮的基礎上向東南移動,原來通惠河上的文明閘至惠和閘段就被包入了新城市之內(nèi)。明宣德年間皇城的北墻、東墻又向外擴,通惠河的部分河道又被圈入皇城之內(nèi),這嚴重影響了通惠河的水量,從此南來送糧的漕船只能停泊于東便門外的大通橋下,然后再由大通橋下?lián)Q船進入護城河將漕糧送到朝陽門、東直門附近的糧倉,陸路運輸?shù)匿罴Z依舊是從朝陽門進入。清朝運送漕糧方法沿用明朝舊法。
據(jù)《元史》記載,元朝在大都城內(nèi)有京倉22座,但由于文獻不足,這些糧倉的具體位置多不可考,只有位于東四十條橋西南處的南新倉,據(jù)專家考證是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元朝北太倉的基礎上改建的。明清兩代有關京倉的文獻就相當豐富了,據(jù)《明會典》記載,明朝有京倉11 座,它們分別是舊太倉、新太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大軍倉、濟陽倉、祿米倉、西新太倉、太平倉、大興左衛(wèi)倉,其中像南新倉,北新倉、海運倉、祿米倉、舊太倉、興平倉就建于朝陽門附近。
到了清朝光緒朝之前,據(jù)《欽定戶部漕運全書》記載,京倉共有13座,其中祿米倉、南新倉、興平倉、舊太倉、海運倉、北新倉、富新倉(由南新倉擴建的)是沿用的明朝舊倉。裕豐倉、儲濟倉、萬安倉、本裕倉、豐益?zhèn)}是清朝新建的。除了本裕倉、豐益?zhèn)}在德勝門外,儲濟倉、裕豐倉在東便門外,其余糧倉也都建于朝陽門、東直門附近。
今天這些糧倉很多都變成了地名,像海運倉、太平倉、北門倉、北新倉等等,只有祿米倉和南新倉還保留了部分糧倉實物。祿米倉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是明清兩朝貯存京官俸米的糧倉。祿米倉現(xiàn)為軍隊干休所,院內(nèi)僅存2 廒,每廒5間,面闊23米,進深17米左右,高約7米,原倉的大門已不存在。南新倉,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其舊址為元代的太倉。今留有9 座倉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新倉曾為北京市百貨公司倉庫。2004年百貨公司改制組建南新倉商貿(mào)有限公司,對南新倉地區(qū)進行改造。2006年南新倉以皇家糧倉及文化休閑一條街的新身份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改建后的南新倉演出過昆曲《牡丹亭》,受到了大眾的熱烈歡迎。除此以外,此地還展出過書法、繪畫、茶藝、古琴、攝影等藝術作品。南新倉的成功轉(zhuǎn)型,讓不少古建找到了新出路,古為今之用,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它為老建筑活化再利用開創(chuàng)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