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二是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破敗不堪的國民經濟。
新中國一成立,就面臨恢復國民經濟的繁重任務。當時,經濟形勢十分糟糕,可以用這樣16 個字來概括:“生產萎縮,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業(yè)眾多?!敝袊伯a黨和人民政府有沒有能力把經濟形勢穩(wěn)定下來,把生產恢復起來,使自己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站住腳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對于這一點,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yè)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失敗?!?/p>
1949 年4 月至1950 年2 月,全國先后出現(xiàn)了四次物價大漲。不到一年的時間,物價長了50 多倍。為制止由于投機資本操縱而加劇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依靠國營經濟的力量和老區(qū)農民的支持,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投機資本作斗爭。
首先是“銀元之戰(zhàn)”。各大城市軍管部門和人民政府,針對當時猖獗的銀元投機,明令嚴禁金條、銀元、外幣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銀行掛牌收兌,規(guī)定人民幣為唯一合法貨幣。投機商對政府法令置若罔聞,繼續(xù)擾亂金融市場。1949 年6 月10日,上海市軍管會果斷查封金融投機的大本營“證券大樓”,沉重地打擊了破壞金融的非法活動。
之后,投機商又轉而囤積糧食、棉紗、棉布和煤炭,哄抬價格,擾亂市場。國民黨特務叫囂,只要控制了兩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為此,人民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糧食、棉花、棉布、煤炭的大規(guī)模調運和集中。當物價上漲最猛的時候,全國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一致行動,敞開拋售,使物價迅速下跌。同時,又收緊銀根,使投機商資金周轉失靈,紛紛破產。
1950 年6 月,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指出,我國在經濟戰(zhàn)線上取得的勝利,表現(xiàn)了財政經濟狀況的開始好轉,但這還不是根本的好轉。要獲得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創(chuàng)造三個條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現(xiàn)有工商業(yè)的合理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jié)減。七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的一次最重要的會議,為三年經濟恢復時期黨的工作規(guī)定了明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
建國之初,為了凈化社會環(huán)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各地普遍開展了禁止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眾賭博等各種丑惡現(xiàn)象的斗爭。經過兩三年的努力,這些在舊中國屢禁不絕、在西方社會也被視為不治之癥的社會病害基本禁絕,不引起全世界的驚奇和贊許。
1950 年5 月1 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家庭生活的一個偉大變革。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 蘇聯(lián)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接著,亞歐一些人民民主國家相繼與新中國建交。到1950 年10 月,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已有17 個。1950 年2 月14 日,中蘇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對于中蘇兩國和當時的國際關系都是一個重大事件,它對于維護遠東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