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月芳,鐘明梁,朱圓月,許 昊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第四人民醫(yī)院針灸科,浙江 杭州 311321)
慢性疲勞綜合征(Ch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疲勞為主要癥狀的癥候群。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疲勞,經充分休息后不能緩解,持續(xù)時間在6個月以上,有的還伴有低熱、頭痛、咽喉痛、肌肉疼痛、關節(jié)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或伴有頸部、腋窩淋巴結輕度腫痛[1]。筆者用腹針配合雷火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64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針灸科就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13例,女19例;年齡35~65歲,平均(41±9)歲;病程6~16個月,平均(10.79±5.04)個月。觀察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38~64歲,平均(41±9)歲;病程6~17個月,平均(10.98±5.1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修訂的診斷標準[2]。①不明原因的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嚴重疲勞持續(xù)6個月或6個月以上,充分休息后癥狀不能緩解,且目前職業(yè)能力,接受教育能力,個人生活及社會能力較患病前明顯下降。②同時或至少具備下例8項中的4項:a.記憶力或注意力下降;b.咽痛;c.頸部僵硬或腋下淋巴結腫大、觸痛;d.肌肉疼痛;e.多發(fā)性關節(jié)疼痛;f.新出現的疼痛;g.睡眠紊亂(失眠或嗜睡);h.勞累后疲勞或肌肉痛持續(xù)。③排除原發(fā)病因可解釋的疲勞如甲狀腺功能減退、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各類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所致的醫(yī)源性疲勞,嚴重肥胖(體重量指數大于45)等。
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出現不明原因導致持續(xù)或反復疲勞6個月以上;②無器質性疾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1個月內未接受其它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以下,65歲以上;②患有可以引起疲勞的原發(fā)疾?。虎酆喜⑿?、肺、肝、腎等嚴重內科疾病者或傳染性疾??;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⑥合并有嚴重皮膚病變或皮膚破損;⑦依從性差。
剔除標準:①基線資料不完整;②未按規(guī)定就診;③私自服用禁用藥物或接受其他治療;④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不能繼續(xù)治療。
兩組均予以腹針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主穴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配穴取滑肉門、外陵、三陰交、太沖、足三里。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取0.25mm×40mm的滅菌一次性毫針,其中中脘、關元深刺,下脘、氣海、滑肉門、外陵中刺,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配以TDP燈照射。三陰交、太沖、足三里以平補平瀉為主。
觀察組在留針期間施以雷火灸(青島灼粹中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將點燃的雷火艾條夾在支架上,點燃的一端對準穴位,距離皮膚3~5cm進行懸灸,每穴灸20~30min至皮膚微微發(fā)紅,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注意避免燙傷。雷火灸穴位:①中脘、氣海、足三里(雙);②下脘、關元、三陰交(雙)。每次選一組施灸,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兩組治療均為1周5次,10次為一療程。共治療4周,2個療程。囑患者飲用1杯溫開水,勿進食辛辣、寒涼的食物。治療期間出現暈針、暈灸、燙傷、過敏等不良反應則立即按正規(guī)方法妥善處理。
疲勞量表評分:采用疲勞嚴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評分[3]對疲勞癥狀進行評價。包括9個項目,每個項目1~7分,總分9~63分,分值越高表示疲勞程度越嚴重。
臨床癥狀積分評價:慢性疲勞綜合征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要求進行。疲勞為主要癥狀,按輕中重分別記2分、4分及6分。其他重要因素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咽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與觸痛、肌肉疼痛、關節(jié)疼痛、睡眠障礙、頭痛、勞累后疲勞,共9項,按輕中重分別記1分、2分及3分。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痊愈:主要癥狀消失,能夠適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改善,基本適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主要癥狀有所緩解。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FS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S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S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1988年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專家組[5](Homles等)首次提出。特指新增的持續(xù)或間斷發(fā)生超過6個月以上非勞累及已知其他疾病引起的以身心疲勞為主的綜合征。休息后不能緩解,除感到疲勞外還可兼見記憶力下降、肌肉關節(jié)疼痛、失眠、頭痛、咽痛等癥狀。我國CFS的發(fā)病率將近2%,而且逐年升高[6]。目前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多認為與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異常、精神心理、遺傳易感性和神經內分泌紊亂等有關[7]。多用抗抑郁、免疫調節(jié)劑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臨床效果不理想,且存在肝腎受損、消化道功能紊亂等長期用藥的毒副作用風險[8]。
CFS屬于中醫(yī)“虛勞”、“虛損”、“百合病”等范疇?!端貑枴な緩娜菡摗分赋觯骸案翁?、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备贯槸煼ㄊ歉鶕共咳⒌姆植继攸c,以神闕為中心,通過針刺腹部穴位來調節(jié)臟腑失衡。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引氣歸元,四穴合用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的功能,可以使脾、腎功能得到調整,恢復內臟的穩(wěn)態(tài)。腹四關(滑肉門、外陵)可以通調氣血、疏理經氣,引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三陰交、太沖、足三里三穴可以和胃建脾,平肝息風,調理氣機?!夺t(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謂“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雷火灸為藥灸的一種,其火力猛,滲透力強,燃燒時藥物成分可隨著熱輻射熱量,經過皮膚、經絡滲透到深部組織細胞和體內循環(huán)中,通過神經內分泌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疲勞狀態(tài)[9]。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為強壯保健要穴。灸氣海、關元、中脘、下脘等穴可以健脾和胃、培補元氣、益腎固精?!夺樉拇蟪伞でЫ鹁姆ā份d“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灸足三里、三陰交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
腹針配合雷火灸治療CFS不僅可以降低FSS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同時還可以提高臨床治愈率,明顯改善疲勞癥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