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農兵
匏頸龍舞,又稱舞龍頭,侗語為“龍國雖”,是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zhèn)一帶侗族群眾開展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匏頸龍舞于2012年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四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侗族自古就有以龍為元素的民間舞蹈。侗族的圖騰以龍為主神,龍是吉祥的象征和避邪的神物。匏頸龍舞是侗族民間特有的龍舞形式,其舞蹈的藝術形式同樣受龍圖騰的影響。
匏頸龍舞為中華舞龍的一種類型。匏頸龍的傳統(tǒng)龍頭別具一格,與一般龍燈不同,這種龍燈造型為“乙”字形,只有一個龍頭和一個龍寶(龍珠),沒有龍身龍尾,由于龍頭頸下有個凸出一個似匏瓜的大圓泡囊(以頂點蠟燭),故稱“匏頸龍”(也有稱為“皰頸龍”)。
匏頸龍相傳源于侗族的起源神話傳說:在遠古的洪荒時代,子年正月為大雨,午年九月雷崩天,雷響崩天下大雨,淹沒天下六國,雨漫山,水漫嶺,天連地,地連天;天上沒有鳥飛,地下沒有人行;而人類只剩姜良和姜妹,躲在匏瓜里沒日沒夜地漂著,雷神瞄著匏瓜打,想把人類也滅掉,龍神為救人類,將匏瓜吞下潛入海里,卻不幸被雷神劈掉身子,只剩龍頭和包裹著匏瓜的頸部,洪水退后,姜良和姜妹得救了,結為夫妻,生的孩兒圓圓一個,像個南瓜,眼也不會開,嘴也不會張。姜良姜妹十分心痛,于是他們用刀把那肉團切成碎片,撒到山谷里,那些碎肉卻神奇地變成了一群娃娃。自此,山谷沸騰有了人,山嶺冒煙有了聲……
姜良、姜妹為感謝龍神舍身救命之恩,把龍當作保護神,用篾子編扎成龍和龍寶,龍的造型只有龍頭和龍頸,直立安在一根木柄上,龍頸向前凸出一個包如匏瓜狀。每年春節(jié)期間,請出龍神走村串寨,祈求龍神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舞匏頸龍久已成俗,是由祭祀舞蹈演變?yōu)閵蕵芳骟w育的舞蹈形式之一,是集技巧、武術、雜技和體操運動為一體的娛樂方式。舞匏頸龍有成套的表演動作,參加“舞龍頭”表演者在7—10人之間,并配有鑼、鼓、鈸等。舞時須由兩個經過專門訓練的青壯年男子分持龍頭、龍寶進行表演。一般在鏗鏘有力有節(jié)奏的鑼鼓聲中開始,一人持龍頭高高揚起,一人持龍珠(神匏瓜)作前導,龍頭隨龍寶翻滾、跳躍。由于舞龍頭有各種造型,再加之燭光明亮的龍頭,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舞場上豎一根高數丈的竹竿,竿頂懸掛封包和彩禮。竿旁置放三張八仙桌,兩人在臺角、臺面豎蜻蜓,跳躍嬉戲,舞至高潮將桌子壘成高臺,舞龍者攀援而上,周圍觀眾不斷鳴炮助威,直至舞龍者在不斷騰越中登上高臺取彩。期間還可加入人員進行武術表演。表演場所,傳統(tǒng)習慣多在寨中鼓樓坪,到外寨出游亦可不受場地限制,甚至還到農戶家中進行表演。
匏頸龍的表演動作相傳有七十二個套路,傳沿至今最典型的有二十多個套路。其表演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兩種,平地套路有左開門、右開門、開四門、小合包、大合包、龍王滾車、鯉魚翻白、鯉魚翻梁、鯉魚上灘、鯉魚下灘、猴子翻梁、雪花蓋頂、麻雀栽花以及龍王成樓等;桌上動作有臺角跳轉、前毛、后毛、高毛、臺角倒立、畫眉跳對門和鯉魚跳龍門等。整個表演過程主要表現匏頸龍戲珠的歡樂景象,加上鑼鼓伴奏,氣氛十分熱烈。特別是場地燈光熄滅,只有少數魚、蝦、蟹等花燈散于場地四周,場內龍頭、龍寶光亮隨著演員表演動作閃動,動作原始古樸,剛里帶柔,不失瀟灑、平穩(wěn)、莊重之風,更為奇麗壯觀。這是舞蹈與雜技的巧妙結合,別具一格,因此,匏頸龍出游表演,觀眾往往傾寨圍觀。
舞匏頸龍活動時間,傳統(tǒng)習慣是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jié),現在當作節(jié)目演出亦不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