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陳曉霞
摘要:教育改革不僅是教育發(fā)展需要,也是促進幼兒園科學合理發(fā)展的最佳途徑。因此,幼師可以適當加強對幼兒園課程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的了解,通過了解不僅能促進實際教學工作不斷優(yōu)化,也能確保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學前教育,并促進幼兒積極發(fā)展。本文將分析研究幼兒園課程的意義,并對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進行分別闡述,希望可以加強對幼兒園課程的全方位了解和認知,并積極促進幼兒園課程不斷優(yōu)化和革新。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適宜性;文化性;生活性
引言
幼兒園課程優(yōu)化不僅是學前教育專家和學者的重點關心話題,也是眾多幼兒教師一直思考和研究的課題。經過實踐研究發(fā)現,幼兒園課程在改革過程中必須保持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才能確保改革的科學化和合理化,也能以此促進幼兒園積極發(fā)展。由此可見,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對幼兒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加強幼兒園課程改革,這樣才能加強對幼兒的尊重,也能為幼兒提供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一、研究幼兒園課程的意義
研究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有利于學前課程本質優(yōu)化,也能為教學革新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隨著幼兒園的不斷擴建,幼兒園的軟性條件和硬性條件都要過關,才能確保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不同,研究幼兒園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可以確保不同地域的幼兒都能得到適宜的文化教育,也能確保幼兒教育中加強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從而為幼兒全面成長奠定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而幼兒教育本身屬于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基礎,也能使幼兒接受分層次的個性化教育,這更有利于加強對教育公平的體現。
二、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
(一)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
幼兒園課程要保持適宜性,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首先,課程內容要符合幼兒發(fā)展需要。但不同幼兒個性特點不同,因此,幼兒教師需要根據幼兒需要,適當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展開分層式教學,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同時,幼兒的實踐活動也要符合幼兒發(fā)展需要。例如,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要有一定挑戰(zhàn)性,也要確保幼兒可以獨立或者是分組完成,這樣才能確保幼兒教學課程可以促進幼兒成長;其次,幼兒園的軟件和硬件設備也要盡量考慮到兒童特點。例如,幼兒園需要根據幼兒發(fā)展需要,積極采購符合幼兒需要的教學設備。一般幼兒年齡較低,身高也較低。因此,從課堂的桌椅到教學設備都要進行特殊定制和特殊采購,這樣才能確保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并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生長空間。但幼兒園在進行基礎設施采購時,也要考慮幼兒教師需要,這樣才能確保相關教學教具可以被全方位利用,也能避免浪費人力、物力;最后,教學模式也要盡量符合幼兒個性特點。例如,幼兒教師可利用游戲化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激發(fā)幼兒學習熱情,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中,能確保幼兒在快樂成長時,掌握應了解的生活常識和基礎知識。幼兒園教學展開過程中必須因人而異,根據幼兒的邏輯思維進行教學,才能有效提升教學趣味性,確保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
(二)幼兒園課程的文化性
雖然目前幼兒園倡導要引導幼兒快樂成長,但仍要為幼兒構建文化環(huán)境,這樣才能使幼兒不斷受到熏陶,從并使幼兒的文化底蘊不斷增強。首先,可以確保對幼兒進行足夠關懷,但不能對幼兒進行過度呵護。過度呵護會使幼兒缺乏對社會文化的敏感性,也不利于幼兒全方位發(fā)展。因此,幼兒課程可以適當融入一些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內容,通過相關文化,不僅能使幼兒在學習初期,便樹立文化自信,也能使幼兒教育課程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可以根據地域特征,適當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地域文化,這樣幼兒才能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其次,幼兒園課程不僅要包含時代文化,也要積極包含歷史文化,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同時,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中包含民族精神、愛國精神,加強對歷史文化的學習,可以使幼兒加強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也能使幼兒在現代文化學習中,提升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幼兒課程中融入地域文化,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而是從小引導學生了解地域文化和地域歷史,通過傳統(tǒng)戲曲、民間美術、革命歌曲等使幼兒提升人文素養(yǎng)。并且,教師可以定期引導幼兒參觀民俗博物館,并強化民族舞教學,以此確保幼兒園課程的文化性。雖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掌握太多知識,但從小熏陶,保持課程的文化性,卻能為幼兒奠定良好根基,助力幼兒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三)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
幼兒園課程要保持生活化特征,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教育。首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要盡量生活化。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刷牙、排泄,也可以引導幼兒保持懂禮貌,講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這不僅能使幼兒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使幼兒在發(fā)展過程中遵守社會守則。而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指可以引導幼兒加強對大自然的親近,并積極為幼兒構建室外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深受幼兒喜愛,也能通過周邊資源,使幼兒快樂成長;其次,幼兒課程教學模式也要盡量生活化。例如,可以引導幼兒加強對生活場景的探索。幼師可以引導幼兒收集瓶、碗、筷等等敲擊可以發(fā)聲的物品,并將物品帶到幼兒園,這樣可以使幼兒了解,敲擊不同材料會發(fā)出不同聲音,也會使幼兒加強對音色的理解;最后,教學內容也要盡量生活化。例如,幼兒園可以積極組織幼兒通過春游、夏令營等形式與大自然進行接觸。摘葡萄、挖紅薯等活動能幫助幼兒釋放精力,也能通過親近大自然,使幼兒感知生活的美好。但想要保證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需要對相關課程進行針對性改革,也需要幼師根據幼兒個性特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才能確保幼兒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結語
本文主要對幼兒園課程進行全方位分析,希望通過分析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分析研究發(fā)現,想要促進幼兒園課程保持適宜性、文化性與生活性,必須積極促進幼兒園課程優(yōu)化,也要不斷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還要幼兒教師不斷的加強自我提升。因此,在促進幼兒園課程發(fā)展的同時,不僅需要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積極努力,也需要教育部門積極制定政策保障,這樣才能促進幼兒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并為幼兒教育優(yōu)化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智慧.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區(qū)幼兒園地方文化課程的行動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1):100-106.
[2]肖華鋒. 濟源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及策略[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0,26(02):86-91.
[3]本刊編輯部. 加強新時期中小幼學校教育科研漫談[J]. 上海教育科研,2020(06):38-47.
作者簡介:
張卓,女(1986.7—),回族,天津人,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蒙臺梭利學前教育學
陳曉霞,女(1999.6--),土家族,湖北宜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課題:4-5歲幼兒戶外大肌肉運動與短期學習效果的相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