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三實驗幼兒園 王迪迪
野探區(qū)中的一切,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都是新鮮有趣的。這天,孩子們正在玩尋寶游戲,突然澤澤發(fā)現(xiàn)了幾個黑黑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孩子們展開了探索。
孩子們四處尋找,這時辰辰在一棵粗壯的樹下看到了一顆一樣的果實,抬頭發(fā)現(xiàn)樹上也掛著一個個黑黑的小果子,尖叫:“快看,是從那里掉下來的!”這時,宇宇也撿到了一顆果子,但是和大家找到的有點不一樣——形狀相同,摸起來也是硬硬的,但顏色不同,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核桃是可以吃的,但是這么硬的殼怎么打開呢?心心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用石頭砸。他找到一塊石頭,把核桃放在假山上敲了起來,“咚咚咚”的聲音讓孩子越敲越起勁。無奈石頭太小,加上力量不夠,孩子們并沒有將核桃敲開。浩浩又找來一塊大一點的石頭,結果也沒有敲開。野探區(qū)中孩子們把能用的石頭都看了,大的根本搬不動,小的又敲不開。
這可怎么辦呢?這時澤澤抱著一個大竹筒跑了過來,說:“看我拿來了什么?”大銳將核桃挪到地上,澤澤用竹筒輕輕一敲,只聽“咔嚓”一聲,核桃被敲開了!孩子們開心地歡呼起來。
澤澤跑去跟其他小朋友分享這個好消息,并邀請小朋友們來開核桃。這時大銳拿起了竹筒,對著核桃重重地砸了下去,核桃碎成了七八瓣兒,散落在地上。大銳拿起沾了泥土的核桃仁,眼圈有些紅了,可還是將碎裂的核桃仁撿到手里,裝進口袋。之后又有幾個小朋友接連將核桃砸得“粉碎”。怎么才能不把核桃砸得那么碎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似乎都覺得自己的辦法才最有道理。
孩子們求助老師,問道:“老師,這是什么?”老師指著樹上的掛牌說:“這是核桃樹,你們手里拿的是它的果子,你們說這是什么?”孩子們瞬間給出答案:“原來是核桃??!”澤澤又問道:“我撿到的核桃為什么是黑的呀?和我媽媽買的不一樣,我媽媽買的是宇宇手里那樣的核桃。”這時負責園藝的叔叔剛好路過,聽到孩子們的討論,說:“你們曬曬看!”于是,大家又撿了一些黑核桃,拿回教室曬在了窗臺上。
孩子們在分享完核桃以后仍意猶未盡,我們便再一次來到野探區(qū),看有沒有遺落的核桃……孩子們紛紛猜測哪里還能找到核桃——冬青樹底下、樹葉下。過了一會兒,小雨撿到了一個核桃,便拿著跑過來跟我炫耀,說:“老師,你看,我找到了!”其他孩子看到后都特別羨慕。
在孩子們到處尋找核桃的時候,我看到睿睿在草地上轉來轉去,過了一會兒,睿睿指著一棵軟棗樹跟我說:“有那么多棗呢?!薄坝泻芏鄺棸?,那你看看能不能摘到?可以的話我們就摘一些?!鳖ni_始了他的探索,先推過去一個帶著洞洞的多面體玩具,抬頭看了看,可能是想到之前采摘核桃的時候有晃一晃小樹的動作,就跑過去開始晃樹干,可是他的力氣太小,樹干一點都沒有動。他發(fā)現(xiàn)樹干沒反應就嘗試踮起腳、跳起來去抓小樹枝??墒沁@一系列的操作都沒能使他摘到軟棗。這時候他發(fā)現(xiàn)一根樹枝上綁著小繩子,便開始用力去拉繩子,想把樹枝拉低一點。可這個時候就他一個人,就算拉低了樹枝也沒法去摘軟棗。
旁邊的孩子們看到這邊的動靜立馬跑了過來,一起參與摘棗大作戰(zhàn),核桃則被暫時放下了。孩子們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多面體玩具,紛紛試著爬上去,可是玩具很難爬,并不適合當作一個爬高的工具。這時候,小瑾送來了摘軟棗的工具——一個大漏勺,琨琨很開心地接了過來,又開始了摘棗大作戰(zhàn)。他們將拉繩子、找各種長長的東西、用東西扔等方法都試了一遍。
在嘗試摘棗時,有些剛參與進來的孩子以為是在摘核桃,一邊敲著樹一邊說“核桃”。小囡說:“這不是核桃,是柿子?!币贿叺你戙憚t說:“這不是柿子,是葡萄?!眱扇四阋谎晕乙徽Z地爭論了起來,越說越激烈。一旁的小雨聽見了趕緊過來勸架:“你們兩個別吵了,這個和柿子是不一樣的,這是棗?!闭f完,小雨拉著小囡又去撿核桃了。
銘銘為了讓大家認可他的觀點,拿起樹上寫著“軟棗”的小牌子叫大家過來看:“你們都過來看,這是葡萄樹,葡萄?!币贿叺溺麆t完全專注于怎么摘棗,因為他想到了摘棗的好辦法,于是拉了拉銘銘的衣服說:“我需要你的幫忙,你拉著這。”他邊說還邊用手指了指拴著小樹枝的那根繩子。銘銘很配合地幫助琨琨把樹枝拉低……琨琨準備去摘棗的時候,像是突然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一樣,跺了跺腳,說:“葡萄,這是葡萄??!”一邊負責拉繩子的銘銘馬上說道:“我已經說葡萄啦?!?/p>
琨琨對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很興奮,轉過身來對我說:“老師,是葡萄?!迸赃叺男∨笥岩哺胶椭约旱陌l(fā)現(xiàn):“哎呀,是葡萄啊?!薄盀槭裁词瞧咸涯??”我問出自己心里的疑惑。琨琨說:“你看它的顏色。”我仔細地看了一下,從外形上來看確實還有一點點像葡萄呢!說著,琨琨讓另一位小朋友幫忙拉著繩子,他用小棍子敲下來一些軟棗。小朋友們趕緊蹲下在一片落葉中找軟棗,琪琪撿到了一顆,她先是自己看了看,又過來對我說:“老師,這個是棗?!比欢?,琨琨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觀點。旁邊有孩子開始討論這是什么,因為看到了實物,更多孩子確定這就是棗,可有的孩子就算已經看到了還依然認為這就是“葡萄”。這個時候,心心自己嘗了一顆說:“這個是小柿子?!?/p>
這到底是什么呢?孩子們都非常好奇,它小小的不像柿子,可味道又跟柿子一樣。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它就是軟棗,而是回教室搜索了一下:原來軟棗跟柿子是親戚,都是屬于柿樹科的,它們的味道很像,所以軟棗也有一個別名叫做“小柿子”。
大自然是神秘的,孩子們對其充滿了好奇。野探區(qū)中,孩子們“野”出了自然天性、“探”出了自然奧秘。孩子們在大自然中搜尋著一切可利用的材料,進行他們的游戲;聽、看、摸、嘗,運用各種感官,探索大自然中的秘密、解決遇到的問題。
小班幼兒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活動中,孩子們在撿到“核桃”后自主研究是什么;在發(fā)現(xiàn)是核桃后又積極獻策找核桃、摘核桃,探索如何打開核桃;在打開核桃后樂意與同伴共同分享美食,在尋找核桃、采摘核桃時樂于動腦、敢于嘗試。在摘軟棗、嘗軟棗、探索軟棗的真實名字等過程中,孩子們尋求幫助、合作探索解決問題,在動手動腦和親身實驗中獲得新經驗,感受成功的快樂。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指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xiàn)事物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的過程,其核心是讓幼兒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師在這個活動中,一直扮演著旁觀者、參與者的身份,并及時給予幼兒充分思考、交流、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維護好孩子們的好奇心。在孩子們的討論進入了白熱化并且都各執(zhí)己見時,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組織了一次討論活動,當然討論的主體依然是孩子,而教師只是幫助孩子們將他們的想法梳理總結,及時給他們普及新知識并且鼓勵、贊許他們的好意見辦法。
就像陳鶴琴先生所說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中孩子們的所到之處就是一個活教材。因為“撿核桃”而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引發(fā)了孩子們對“軟棗樹”的探索,孩子們在交流、嘗試、互助、實踐中得到了新的經驗和知識。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幼兒園中的自然環(huán)境,讓孩子去探討、去發(fā)現(xiàn),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渴望,在孩子的興趣中抓住教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