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在探討日語外來語的定義之前,首先必須明確外來語的定義。關于外來語的定義,詞典中有各種解釋,學者間也是眾說紛紜,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意見。從字面意思來看,外來語即“外來的語言”。但不管在日本還是在我國,像飯店菜單上的“Soft Drink”,廁所入口的指示牌上的“Toilet”這樣的詞,很少有人會認為是外來語。如此看來,外來語是無法簡單地解釋為“外來的語言”的。想要明確外來語的定義,先要明確外來語的性質(zhì)。這里引用楳垣實(1962)、荒川總兵衛(wèi)(1986)、柴田武(1993)這3位研究者對外來語的定義進行分析。
上述三種定義(見表1)的共同點,便是認為外來語有一個從外(他國)到內(nèi)(本國)的移動的方向性。也就是說,外來語是借自他國語言,被引入到本國語言中,在本國被使用的詞。既外來語不僅僅是外來的語言,也是本國的語言。因此,能夠稱為外來語的詞,就必須兼具“他國”和“本國”這兩個國籍。楳垣將外來語的這種性質(zhì)稱為外來語的“雙重國籍”。從這點來看,即便一種語言是來自國外的,也未必能稱為外來語。因為如果不具備“本國”這個身份,那就失去了“雙重國籍”這一特性。因此,荒川和柴田在外來語的定義中,分別加入了“構成國語的一部分”“在(本國)語言的詞匯體系中獲得了一席之地”這樣的規(guī)定,用以將“外來語”和“外國語”進行區(qū)別。這也是之前例舉的“Soft Drink”“Toilet”等英語詞,即便在中國、日本等并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內(nèi)被使用,也不能稱為外來語,只能稱為外國語的原因。
表1:梅垣、荒川、柴田對外來語的定義
在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楳垣在對外來語的定義中,指出外來語的使用具有“全社會習慣化”這一特點。但在日語中,諸如源自葡萄牙語的“グラウリヤ”“テンタサン”等與天主教相關的外來語,在日本鎖國之前,只在日本的天主教徒之間流傳,并沒有在日本的全社會得到普及,被大部分日本人習慣化地使用。另外,諸如“ベスコイト”“レーペル”等源自荷蘭語的外來語,在日本開國后逐漸被源自英語等其他西洋語言的詞所取代,不再被日本人所使用。上述這些在近代以前受容的西洋外來語現(xiàn)在幾乎成了一種“死語”,在現(xiàn)代日語的詞匯體系中早已失去了地位。從這一點來看,外來語的使用是有一定的使用群體的范圍性的,在本國的語言體系中的地位也是有一定的時效性的。
在中文中,“漢語”是指“漢族的語言”,與日語的“漢語”(在日語詞匯學上,是與“和語”相對的一種詞匯系統(tǒng))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為防止發(fā)生歧義,在本論中,將日語的“漢語”稱為漢語詞。漢語詞在日語的詞匯體系中,往往是與外來語區(qū)分開來的。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漢語詞也是屬于外來語。這些研究者根據(jù)詞源,將外來語分為阿伊努語、朝鮮語、梵語、漢語、葡萄牙語、荷蘭語、英語、法語等類別。前田太郎(1922)認為,如果將源自梵語、朝鮮語等語言的詞視為外來語的話,那么將源自漢語的漢語詞排除在外來語之外是不妥當?shù)摹Jd敏雄(2001)將日語外來語分為東洋系和西洋系兩大類,漢語詞被歸在東洋系外來語中。以前田和石綿為代表的研究者是從廣義的角度出發(fā),不考慮外來語借用的年代和日語本身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特殊性,將所有具備“外國”和“日本”這雙重國籍的詞統(tǒng)統(tǒng)歸入外來語的范疇。與此相對,松岡洸司、石野博史等研究者則認為,漢語詞并不屬于外來語,應將其視為日本的固有詞匯。
松岡洸司(1993)立足于外來語的“異質(zhì)性”,從外來語和漢語詞的受容年代、構成要素這兩個角度,闡述了自己將兩者區(qū)別看待的原因。松岡認為,從受容的年代來看,外來語傳入日本是在日語已經(jīng)完全形成之后。在外來語傳入日本之前,漢語詞已借由漢字,與和語詞一同構成了日語的固有詞匯。而外來語作為后來者,是一種異質(zhì)的詞,這種異質(zhì)性至今未能消除。另外,從詞的構成要素來看,漢語詞和很多和語詞都是由漢字構成的,是可以分解的。但外來語的構成要素是不能分解的,這也是外來語的異質(zhì)性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外來語是無法進入由漢語詞和和語詞構成的即成詞匯組織中的。石野博史(1983)則認為,漢語詞的受容年代比起源自西洋語言的外來語的受容年代更為久遠。另外,漢字不但是日語的起源,還因其表意功能而具備很強的造詞功能。因此,漢字構成的漢語詞在日語中的地位很高,應該與外來語區(qū)別看待。
上述兩位研究者者從漢語詞的受容年代、構成要素以及在日語的語言體系中的地位出發(fā),將漢語詞與源自西洋語言的外來語進行對比,將兩者進行了區(qū)別。而之所以進行這種區(qū)別,是因為這些研究者將日語外來語視為源自西洋語言的音譯詞(日本學者將之稱為“音譯借用語”),因此諸如“蒲団”“世間”等源自漢語的漢語詞,或者諸如“哲學”“福祉”等雖源自西洋語言,但借用漢字進行意譯的漢語詞(日本學者稱為“翻譯借用語”)便被排除在日語外來語之外。
提到音譯詞,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上存在“切支丹(キリシタン)”“瓦斯(ガス)”等源自西洋語言,用漢字進行書寫的詞。這類漢語詞便是借用漢字的表音功能,根據(jù)原語的讀音進行書寫的。另,由于漢字是一個音意結合體,除表音外,還具有表意功能。例如“煙草(タバコ)”“麥酒(ビール)”“南瓜(カボチャ)”等詞,在書寫時也會有用漢字來表示該詞的指示對象的概念的情況,但讀音還是遵循原語的發(fā)音。此外,也有“型録(カタログ)”“倶楽部(クラブ)”等音意對應翻譯的情況。上述的這類借用外語的讀音,用漢字進行書寫的詞一般都被視為外來語。
關于漢語詞在外來語中的定位,除上述以兩種觀點外,還有一種觀點便是將日語外來語進行廣義和狹義兩種區(qū)分,漢語詞從廣義上來說屬于外來語的范疇,從狹義上來說則不屬于。諸如《大辭林》《大辭泉》等很多日本國語詞典和鈴木俊二(1999)等研究者都對日語外來語進行了這種定義。從廣義上來說,凡是具備上述的日本和外國的“雙重國籍”的詞都可以稱為日語外來語,因此漢語詞也可納入外來語的范疇。但出于漢字在日語中的特殊地位(參考上述石野的觀點)、日語詞匯學對日語詞匯系統(tǒng)的分類等種種考量,將漢語詞歸入外來語會引發(fā)爭議,于是又將日語外來語進行了狹義的定義。在狹義的定義中,日語外來語一般被認為是主要借自西洋語言的音譯詞,漢語詞便被排除在了日語外來語之外。這是一種比較折中的定義法。
對于對日語外來語的定義,除了觀其是否具有雙重國籍性,以及漢語詞的定位考量之外,書寫形式、受容年代、起源的國家也是影響日語外來語定義的幾個要素。筆者從部分日本國語詞典和研究者對日語外來語的解釋中,對影響日語外來語定義的幾個要素進行了匯總,匯總結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的文獻對日語外來語的定義中,出現(xiàn)該要素的項目用“○”表示。
表2:影響日語外來語定義的要素
從表2來看,關于日語外來語必須具備雙重國籍這一點上,基本是沒有爭議的。規(guī)定了書寫形式的定義有《言語學大辭典》《大辭林》,以及石野(1983)等。上述文獻對于日語外來語的解釋中指出,日語外來語一般是由片假名書寫的。因此,日語外來語也常被被稱為片假名詞(カタカナ語)。21世紀后出版的日語外來語詞典經(jīng)常以“○○片假名詞典”來命名,如三省堂編的《(コンサイス)カタカナ語辭典》等。但是,這里要指出的是,日語外來語中,除了用片假名書寫的外來語,還存在上述的“倶楽部”等用漢字進行書寫的外來語。此外,在日本現(xiàn)存的室町時代、江戶時代、近代的文獻中,也存在用平假名來書寫西洋外來語的情況。
規(guī)定了受容年代的定義有《國語大辭典》《言泉》《言語學大辭典》及鈴木(1999)等。上述詞典認為,日語外來語的受容年代是在室町時代以后。作這項規(guī)定的前提,是將日語外來語認定為主要是源自西洋語言的詞。因為日本人是在16世紀中期開始和西方人進行接觸的,西洋外來語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傳入日本。而鈴木(1999)則認為,日語外來語是在近世以后受容的。但由于日本的近世主要是指江戶時期,而從16世紀40年代開始,源自葡萄牙語的外來語就已經(jīng)傳入日本了。如此看來,“近世以后受容”這種說法顯然是欠妥的。
關于起源國家的規(guī)定,多數(shù)詞典,以及鈴木(1999)、石野(1983)等認為,日語外來語主要是指源西洋語言的詞,有也部分詞典指出,日語外來語是源自漢字文化圈以外的語言的詞。在日語外來語中,除了源自西洋語言的詞外,也有諸如“ラーメン”“キムチ”“トンムヤムクン”等源自漢語、朝鮮語、泰語等西洋語言以外的詞,這些語言有些在漢字文化圈內(nèi),有些在漢字文化圈外。因此,就日語外來語是“源自漢字文化圈以外的語言”這一說法,筆者認為也是欠妥的。
綜合上述的論述可見,無論是對外來語,還是對日語外來語,日本學界并無統(tǒng)一的定義。在本論中,筆者擬參照學界對日語詞匯系統(tǒng)的分類,根據(jù)外來語的性質(zhì),將日語外來語做如下定義:
“所謂日語外來語,是指主要從西洋語言中引入日語的詞匯體系中的,在日本作為本國語言被使用的音譯詞?!?/p>
筆者作的定義對外來語的受容年代和書寫形式不進行特別的規(guī)定。如上所述,因西洋外來語是從16世紀中期開始傳入日本的,所以日語外來語是室町時代以后受容的,包括了自這個時代以后在日本被使用的所有平、片假名和漢字書寫的詞。另,將日語外來語界定為音譯詞,漢語詞便不屬于這個定義的范疇。最后,如前面提到的,在日語外來語中,也存在一部分近代以后從中文、朝鮮語、泰語等語言中引入的詞,因此在“從西洋語言中引入”之前加上“主要”兩字,以表示日語外來語不局限于源自西洋語言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