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江濤 王輝
摘要:學好語文似乎很困難,不僅關乎文字的組合、句子的搭建、篇章結構的組織,還有思想的表達、情感的注入、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升華,需要技法,更需要內涵,缺一項都不行。但語文不是玄學,是與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真實相關的,在身邊,在日常。語文的教和學要立足于大地,用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閱讀、寫作,構建真實的語文世界。
關鍵詞:語文世界;玄學;語文的“標配”;語文的“高配”;語文與人
所有真實的問題,都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結合(當然,其結合度有基礎理論、技術、運用層面之別)、知行合一的問題,是一個事實和邏輯、結構和系統(tǒng)的問題。否則,問題就會很容易變成自我繁殖的、越來越神秘空洞的玄學。
玄學的產(chǎn)生,不外乎兩個原因:(1)知識生產(chǎn)主體與實踐脫節(jié),知識生產(chǎn)不斷內卷。(2)知識生產(chǎn)主體或因為喪失知識生產(chǎn)的能力而固執(zhí)己見,或限于門派觀點而閉目塞聽,竭力維護既有的知識權威和利益。結果必然導致自說自話、同語反復、循環(huán)論證,直至長篇大論、不知所云的立論論證,繞來繞去,就是不接實際世界及其變化的地氣。
“語文”從誕生開始,從其取名到功能和定性,就備受關注與爭議。語文的教材編寫與使用、閱讀與學習、訓練與考試,都沒有特別的標準。學好語文也似乎很困難,不僅關乎文字的組合、句子的搭建、篇章結構的組織,還有思想的表達、情感的注入、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升華,需要技法,更需要內涵,缺一項都不行。
佘江濤,王輝.關于語文,“多余”的幾點想法[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1(12):1315。如此“魔幻”的語文,如何撇清與玄學的關系?
一、構建真實的語文世界
古人沒有那么多學習語文的高論,語文也都不錯。那時人人都知道先過語言基礎關,過字詞句章關;再熟讀基本典籍;然后用語言表達去敘事、抒情、想象、象征、論理。由“標配”到“高配”,有序地構建真實的語文世界,對每個人終身有益。
(一)四大基石是“標配”
字詞句章、傾聽和表達、基礎寫作、博覽群書是學好語文的四大基石。
1.字詞句章。
字詞句章是硬功夫,是語文和母語的功底。如果能在此基礎上,把各類基礎應用文寫得簡潔、緊湊,重點突出,要言不煩,結構清晰,有條有理,那將會受益終身。每每看到周圍許多出自高等學府的人,卻寫不好各類基礎應用文,甚至出現(xiàn)寫作的心理障礙,就感到語文教育和學習似乎不太為稻粱謀,有點好高騖遠。
2.傾聽和表達。
通過各種口語的訓練,實現(xiàn)坦誠、平等、禮貌,清晰、簡潔、有邏輯地說話與表達、交流與演講。不注重傾聽和表達也許是語文教育的一大缺陷,這個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眾多公共場合的話語乏味和無趣。語文教育和學習似乎都是讀寫訓練,僅僅是紙面的文字功夫,而聽說的涵養(yǎng)和能力卻沒有得到重視,以至于沒耐心聽別人說,沒能力總結、概括別人說的,脫稿就不知該怎么說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種狀況還導致了一種“惡性互動”:上面念稿子,下面玩手機。
3.基礎寫作。
能夠用比較嚴密的邏輯、堅實的敘述和描寫講清事實。說明文、記敘文寫作的功底很重要。培養(yǎng)事實—邏輯、結構—系統(tǒng)的表達能力和習慣,可以貫穿一生。語文要培養(yǎng)科學精神,而不僅僅是人文素養(yǎng),更不僅僅是文學素養(yǎng)。
4.博覽群書。
多一點文學、人文、科普的閱讀,培養(yǎng)閱讀的感覺和直覺。閱讀的目的,大致有三:一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二是種植多樣的知識樹,有助于知識的跨界生長、融合、遷移;三是開闊文化視野、積累風格多樣的語言,從而使人見多識廣,播下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種子。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定程度的細讀和剖析,淬煉閱讀的感悟能力。千萬不要認為,無休止泛濫的抒情,細膩綿長、無節(jié)制和無留白的敘述和描寫,言肥意瘦甚至空洞無物的對仗、排比、成語就是文學,就是文章。在文學、文章的教育和學習上,一部分人喜歡在19世紀寫實和抒情的花園中漫步,一部分人偏愛在漢賦和南北朝修辭風格的廣場中徜徉,一部分人則有蘇聯(lián)式的報告情結,偏好宏大而無意義的詞匯和句子。語文的閱讀風氣要疏朗、開闊,否則會是“大家面具”下的“小家之氣”。
(二)文學、議論文的寫作是“高配”
有了上述四大基石的鋪墊,可以進入文學、議論文的寫作嘗試。
文學和議論文的閱讀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但文學和議論文的寫作就屬于“小眾”要求了。比如,詩歌、散文、小說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并非每個人都要走上這條道路;而議論文屬于思想的結構化產(chǎn)物,思想力不充分的時候,最好不要去白費功夫,能夠駕馭的只有少數(shù)人。
我的主張是,寫好讀書筆記、生活隨想,寫出真切的想法,培養(yǎng)愛思考的習慣,而非去寫那些“好高騖遠”的議論文。固化的議論結構加幼稚的議論內容,這樣的議論文只是在為“本本主義”和“黨八股”培養(yǎng)習慣。一篇好的議論文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綜合的結晶,要謹慎“入這個行”。
如果確實想寫文學作品和議論文,我覺得要做到三個“切忌”。
第一,文學敘事和描寫,切忌被鋪陳、沒有想象的時空所綁架。文學不僅僅只有一種寫實風格,文學也不僅僅是寫實。19世紀滿滿的敘事和描寫的寫實風格是可怕的。
第二,散文和詩歌,切忌寫得太抒情。沒有那么多抒情要去沉溺,否則抒情會變成刻意、造作、偽裝、虛假、肉麻,流于淺薄。真實、節(jié)制、飽滿、含蓄更重要。19世紀滿滿流露和宣泄的浪漫主義是可怕的。
第三,議論文,切忌陷入無限度的、深得連自己也把握不住的道理。要控制好議論的邊際。進入自我都感到不知所云、思維失控的世界十分可怕。
總之,如果寫作中充斥了十足的“文學腔”和“師爺腔”,其實是可怕的。
語文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大學之前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只是打下堅實的基礎。文學作品和議論文的寫作最終屬于少數(shù)人,可以嘗試,但不要沉迷。對年輕人而言,在文學和議論文面前,有時,做一個好奇、勤奮的欣賞者、思考者、記錄者更好。
二、語文與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真實相關
生存、生活、生命,構成中華母語的內涵。語文是與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真實相關的,在身邊,在日常。
(一)生存之學
生存之學,是指語文除了把握語言文字這個交流工具之外,還在于規(guī)范、規(guī)律。漢字字形以方正為主,意味著做人之規(guī)。橫平豎直,撇捺有序,收放有度,在練字時就是做人與明理。漢字構造,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構造,既高深也不高深:不高深源于它來自自然、取法自然,如“日”“月”;高深在于它的內在之意會,如“忍”字乃心字頭上一把刀,“思”字為耕耘心上之田。在識字之時,懂萬物之內涵,明生存之規(guī)律。寫好字,識好字,即是打好做人之基,奠定生存之本。過去說“字如其人”,很樸實,不玄乎。
漢語原沒有語法,語法源于西語。漢語講究語感,語感的訓練,來自從小的“童子功”,“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無須解釋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對句或對對子就是規(guī)范與規(guī)律。過多的語法解釋,就玄乎了。
(二)生活之學
生活之學,在于服務我們和生活。語文學習的外顯價值為生活,生活的外顯則是說話。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教會說話,是在母語自然會說話的基礎上的提升,讓語言更加美好和有趣,讓生活更加美好和溫馨。如果母語的自然會說話是“璞玉”,語文教學則是讓“璞玉”變成“和氏璧”。會說話與說對話,會讓生活順暢、豐盈,呈現(xiàn)生活之美好;亂說話與說錯話,說低情商的話,會讓聽話的人遭罪,讓人際關系僵硬,讓自己孤立。正所謂“良言一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十日寒”。
說好話并非易事,一需要言詞之豐富,二需要言語之情感。語文教學、家庭對話,都是語文的生活之源、說話之樣板。能理解語文的一部分任務或功能是說話,語文自然就不玄乎了。能說簡潔、明白、曉暢、讓人舒適的話,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也是一種成功。
目前語文教學的一個缺失,就是缺少應用型言說的訓練。語言訓練遠離生活中所需的簡潔、通順、連貫,只是專注于書面語的達成,勢必導致不會說話、說不好話。
(三)生命之學
生命之學,在于豐盈人的精神世界。語文學習的內在價值,是讓生命更美好、更精彩;生命之美好與精彩,在于攝入與輸出,在于語文教學的閱讀與寫作。
閱讀本應是語文學習的重頭戲,讀什么與怎么讀有章法,系統(tǒng)閱讀與點狀式閱讀、精讀與泛讀都應該成為閱讀指導的重點。單純的解剖性閱讀,達不到文章的美感與深邃。過去所謂的“書香人家”往往有家學相傳,大多較早地進行系統(tǒng)的閱讀分類與指導,從閱讀中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如蘇軾、王羲之等。這也是目前所欠缺或難以達到的,很多時候,我們的閱讀缺少科學性和專業(yè)性的指導。
寫作是表達,根本目的有三:一是基于生活需要,如一些應用文。這個應該為必須,也是信息生產(chǎn)、儲存、傳遞、實現(xiàn)交流的重要工具。二是基于思想需要,如一些議論文章。這是在訓練一個理性的頭腦,不說沒有思想和邏輯的話。三是基于怡情的需要,如記敘與抒情,這是讓精神有所寄托。一旦目的不明,順序出現(xiàn)混亂,訓練過多注重“花拳繡腿”,到了現(xiàn)實中便會發(fā)現(xiàn)不頂用,驀然覺得語文沒學好,便歸罪語文為玄學。將目的與順序弄清,語文一點也不玄乎。
從上述意義上說,語文確實不是玄學。語文的教和學要立足于大地,用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閱讀、寫作,構建真實的語文世界。
(佘江濤,江蘇鳳凰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究偨?jīng)理。編審。王輝,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