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幫香
樂理知識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音樂時必須掌握的理論基礎,與其他知識體系一樣重要。掌握樂理知識,有助于學生在培養(yǎng)音樂技能,更加牢固地掌握音樂理論以及音樂內涵,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對所學音樂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但是,音樂樂理和其他知識體系相比較,顯得有些枯燥,如果不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的疲憊心理。那么,如何靈活教學呢。
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無疑是激勵學習、釋放天性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要提高學習水平,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而游戲教學又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必然要素,在現有的教學水平以及科技水平下,游戲教學是將樂理知識精彩化、促進學生提高樂理水平最有效的方式。而要在班級組織游戲,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還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注意擺脫單一的游戲規(guī)則以及游戲方式,在選擇游戲時,不僅要注意游戲是否符合小學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更要注重游戲的多樣化;其次,一定要設定游戲教學的目的,那就是寓教于樂,不是只有玩,也不是只有學,而是將玩和學緊密結合,在學習中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1]。
例如,為了教會學生們學會哼唱基本的樂譜,可以組織學生玩游戲,游戲名稱就是將小動物送到自己家,小貓咪(mi)、小鴨子(la)、小猴(SOL)。教師要先在黑板上將這三個樂譜畫出來,讓學生根據樂譜的發(fā)音將小動物放在相應的樂譜下面,并且鼓勵學生發(fā)音。這個游戲雖然簡單,但是卻很容易激勵學習興趣,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引導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會了mi、la、SOL三個樂譜的正確發(fā)音。
音樂課存在的意義不是單單讓學生學習唱歌,而是懂得音樂的意蘊,也就是能夠達到靈魂與音樂的高度契合,深刻地體會音樂的美妙。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掌握樂理知識。上文提到,很多學習音樂的學生反映,在學習樂理時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很多樂理知識光靠死記硬背根本就達不到教學目的,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采取聽唱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這一基礎上學習歌曲就輕而易舉了[2]。但是聽唱的方式并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聽幾遍歌曲,再自己練習唱幾遍,而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決定聽和唱的次數。
例如,在教授《五十六朵花》這一歌曲時,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專業(yè)化水平,做到準確掌握切分音和專業(yè)的唱法。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聽幾遍曲子,讓學生先自己體會曲子的特點以及音調、音律等,然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單句學習,在單句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切分音的特點以及內涵,了解切分音對整個音樂的作用以及節(jié)拍不同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可以再次播放音樂,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切分音的特點和內涵,然后再從音樂專業(yè)的角度去分析和評價。如此循環(huán)往復地聽和唱,相信學生對切分音的掌握會更加牢固,理解也更加深刻。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自身,得到教師以及家長的肯定和贊揚。因此,教師可以以競賽為切入點,多在課堂組織一定形式的競賽,滿足學生對勝利的渴望,并且在競賽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們的表現,以激勵學生的昂揚斗志。競賽可以是試卷形式,也可以是現場問答的形式,當然以演唱的形式進行效果更好,對于獲勝者可以進行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提高學生們參與競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類似于“知識之星”的比賽,在課前準備一些樂理知識的搶答題,然后在正式講課之前,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搶答。這樣不僅帶領學生復習了上一節(jié)課的樂理知識,也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樂理知識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懂,并且枯燥乏味。但是,作為一線音樂教師,要積極改變這種現狀,從游戲教學、快樂氛圍中感受樂理知識;聽唱結合、有效實踐中掌握樂理知識;組織競賽、良性競爭中強化樂理知識。以此三種方式,相信樂理知識的難度以及枯燥度都會有所緩解,甚至消失,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墩撜Z》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提高了學習興趣,才有可能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音樂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而是可以與個人靈魂高度契合的一種精神支撐,學生們要學好音樂,首先要學會熱愛音樂,在音樂的陪伴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