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英
作為綜合性、系統(tǒng)化學科之一的小學數學學科,其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與強化。學生學習生涯的起點就是小學階段,該階段學習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知識儲備,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到情境之中,進而基于數學知識脈絡的有效梳理,幫助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等得到切實鍛煉,利用情境引導作用和優(yōu)勢的充分發(fā)揮,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保障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數學知識密切聯系著日常生活,而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掌握知識應用技巧的情況下,能為生活中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幫助,所以教師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可結合實際生活來模擬日常情境,借助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件內容開展課堂教學,不僅利于教學趣味性的提升,同時也能帶領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存在的意義,促使學生學會應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來處理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1]。
例如:學習《認識分數》這部分知識的過程中,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出現需要分東西的場景,如教師出示郊游的情景圖,圖中笑笑、樂樂為郊游準備了哪些食品呢?你愿意幫他們分一分嗎?有蘋果四個,如果要給兩個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幾個?如果給八個人平分,每個人能分到多少?借此探索新知,帶領學生了解平均分是分數意義的關鍵所在,奠定后續(xù)學習的基礎,此時教師就可引出本節(jié)課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這樣的情境教學,能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牢固掌握、深刻理解提供幫助。
借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進行引導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結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自身引導、指導等作用充分發(fā)揮,借助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基于課堂互動的形成,推動學生數學知識結構逐步建立[2]。需注意,教學時在創(chuàng)設問題、促進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出發(fā)點,通過精煉及貼近課堂教學內容等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興趣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學習《面積》這部分知識的過程中,該方面內容在學生應用題練習中經常會出現,本節(jié)課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學會應用面積計算方式,進而解決實際問題,就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逐步實現正確解題思路的建立,如用一條長400cm的細繩圍繞正方形、長方形、圓,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哪個圖形?為什么?正方形邊長擴大2倍的情況下,面積會擴大幾倍?學生面對上述題目中的數量和數量關系時,復雜化特征十分顯著,會陷入困境中,此時教師就可組織小組合作探討,整理具備價值的參數,通過合力和整體學生的集思廣益,降低解題難度,也利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式。
好動是小學生具備的顯著特征,也可以說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在教師教學中巧用教學情景、實現靈動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就應考慮到小學生好動這一特征,進而與學生這一特征充分結合,設置對應的實踐操作情境,讓學生在這一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展示自我,并借助實踐操作和親身探究的方式,深化所學知識的感知,促使學生通過實踐摸索的這一過程,達到深度學習效果[3]。
例如:教學《周長》這一課時,教師可將教學中能夠用到的各種教具準備好,如量尺、紙殼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以自身所理解內容為依據,將長方形、正方形等的圖形裁剪出來,而這一過程不僅能帶領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特征,同時在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具體測量圖形周長的情況下,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形結合思維,促使學生借助具體的圖形來解決實際情況,并且在學生應用轉化思維研究圖形周長的過程中,學生分析及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也能得到切實培養(yǎng),輔助學生有效掌握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和計算技巧,學會不同多邊形面積計算的轉化方式。
學生數學計算及認識圖形、解決問題的重要啟蒙階段就是小學數學,該階段學生在建立和完善數學知識結構的情況下,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更利于靈動課堂的構建,促使學生在這一平臺上實現知識獲取能力的不斷強化,對此,教師應不斷探索數學課堂和情境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