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qū)別。食指的叫法,最初是跟吃有關的。
古人習慣用這根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蘸湯汁送到嘴里吮一下,試味道。古人這樣做并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都是用手直接抓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將這根手指稱作“食指”。
中國古人為什么豎著寫字,而且是由右向左寫呢?有如下幾個說法。
古人最早是在竹簡上寫字,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皟浴弊志褪呛啝┑南笮巫郑蜷_卷冊自然是右手執(zhí)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一個字的筆順是從上至下、從左到右。如果從右往左橫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要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三長兩短”通常用來指意外災禍,民間多將它與“遇難”“死亡”等詞聯(lián)系起來。
“三長兩短”和安放尸體的棺木有關。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湊的。棺蓋、棺底、左梆、右梆這四片是長木材;前頭、后尾這兩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為什么不叫“四長兩短”?因為尸體入棺木后才上棺蓋,所以只稱三長。用“三長兩短”指代“死亡”,流傳的范圍越來越寬,便由俗語轉為成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