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愛知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夠保障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產生興趣,教師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以新課改的思想為指導,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優(yōu)化教學步驟,精心設計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有效的活動吸引學生的目光,促進學生參與其中,主動體驗。學生自主閱讀中會形成對文本的客觀理解,深化認識,主動鑒賞并細細品味,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有效導入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精心設計的情境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投入到閱讀氛圍中,產生濃厚的閱讀欲望,迫不及待地開啟閱讀之旅。教師設計的情境要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借助歌曲導入,悠揚的旋律會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可以借助影視片段來導入,用真實的情境來吸引學生;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濟,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喚醒學生的回憶……不同的情景會使學生精神集中,對閱讀文章躍躍欲試。例如,在學習《肥皂泡》時,教師就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泡泡水和泡泡器,課前以小組的形式發(fā)給學生,課堂上首先讓學生玩一個他們都玩過的“吹泡泡”游戲。游戲是學生喜歡的,當教師飛舞著五彩繽紛的泡泡,學生會非常高興,這時候,教師導入閱讀課文,讓學生看看冰心吹肥皂泡的經歷,學生會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主動閱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深入分析中加工文本材料。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是指導學生探究方向的明燈,它指點著學生探究內容,促進學生主動閱讀。學生會在問題的指導下主動閱讀,提煉所需要的信息,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判斷,在加工和處理中形成對問題的客觀認識。為了找到問題答案,學生會仔細咀嚼字詞含義,體會句子情感,在分析中理解文章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思想主旨和言外之意。例如,在學習《觀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哪些景象?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會仔細閱讀文本,尋找有效語言,探究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內容。仔細閱讀中,學生會看到文章主要描寫了潮來前江面寬闊、平靜,籠罩著薄霧;潮來時有隆隆的響聲,人聲鼎沸,出現白線,白線拉長、變粗等現象;潮過后,漫天卷地,過了好久才平靜的天下奇觀,所以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在尋找問題答案過程中,學生展示了閱讀主體的地位,體現了主人翁的精神,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化認識和理解。
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深度都是有限的,難免會在閱讀中遇到困惑和不接。面對學生的困惑,教師要發(fā)揮課堂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和點撥學生,幫助學生釋疑解難,使學生的閱讀理解更上一層樓。教師要圍繞著閱讀文章的精要部分和難點進行點撥和深入分析,幫助學生找到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教師的點撥應建立在學生自主理解和合作討論之后,結合學生的反饋來幫助學生答疑,針對學生的困惑來解釋,促進學生認識的深化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可以圍繞文章講述的三件事情,從時間、地點和人物上來指導學生,鼓勵學生主動閱讀。教師的點撥會使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對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學生明確了閱讀的重難點和閱讀的方法會提高閱讀的準確程度,體會到文字語言的魅力,更好地對文本進行鑒賞和理解。
當學生理解了閱讀文本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課堂展示的方式來呈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在展示中呈現富有個性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認識。閱讀課堂展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復述課文、表演故事、繪畫或者是即興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能力和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來展示,突出個性,突出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學生能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說明學生形成了深刻認識。課堂展示是學生閱讀文章的總結環(huán)節(jié),會促進學生對文本反思和再加工,通過思維活動內化知識。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主動聯(lián)想和構思,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總之,教師要科學設計,精心引導,把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設計的別出心裁,使學生有閱讀的欲望和探究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在閱讀中深化認識。閱讀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在體驗中理解詞語,在探究中深化認識,把握文本思路,梳理文本框架,體會文本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