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娟
(武漢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教師指令語是教師在課堂上為了組織課堂活動、維持課堂秩序、保障師生溝通以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給學生發(fā)出的指令,一般需通過言語來實現(xiàn)。Ellis認為,“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向?qū)W生輸入語言并使輸入變?yōu)槲盏臋C會,那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具有真實交際目的的指令語就是這樣一個好機會”。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shù)驟然增多,班容量不斷擴大,大學英語的教學質(zhì)量已經(jīng)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語際語用學研究的正是“以第二語言(非母語)為中介語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的特定語境下,如何實施第二語言的行為”。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其交叉學科的特點,將該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語際語用學是一門“研究非母語的第二語言操作者在使用和習得第二語言行為時的模式”的學科。1989年,論文集《跨文化語用學:請求與道歉》(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在美國出版,它首次提出了語際語用學,并集中研究了請求和道歉這兩種跨文化語用行為。1993年,Kasper&Blum-Kulka主編的《語際語用學》(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出版標志著語際語用學的正式誕生。2003年,G.Kasper和K.R.Rose的合著《二語中的語用發(fā)展》(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得以出版,這本書探討非母語人士如何在非主要語言中培養(yǎng)語用能力,重點關(guān)注習得過程、條件和順序模式。2006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了Keneth R.Rose和G.Kasper編著的論文集《語言教學中的語用學》(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這是第一本專門探討課堂環(huán)境下語際語用學問題的學術(shù)文集。
我國近些年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語際語用學研究的成果,它們豐富了語際語用學的研究方法,強調(diào)語際語用學對教學的實用價值。江曉紅的“語際語用學的課堂研究——恭維語與恭維語回應(yīng)的可教性探析”(2005)在跨文化語用學和語際語用研究的基礎(chǔ)上,探討了英語恭維語及回應(yīng)的語用教學對學習者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涂嶸的“語際語用學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2011)強調(diào)了語際語用學對社會文化能力的主張,并從語際語用學的角度對如何改進目前語言教學模式、強化文化教學提供了思路。鄧娟的“國內(nèi)語際語用學近十年研究述評”(2016)回顧了國內(nèi)外語核心期刊2004~2014年發(fā)表的語際語用學研究成果,調(diào)研了語際語用學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并基于這十年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來的語際語用學研究方法。而這些研究中,很少有人基于語際語用學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指令語進行研究,而這正是本課題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是以語際語用學為視角,分析應(yīng)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指令語的類型、特征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本研究將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在武漢某應(yīng)用型本科高校教授大學英語Ⅰ和大學英語Ⅱ的23名英語教師在三次大學英語課堂上所使用的課堂指令語作為研究對象。另外,本研究還在這23名教師所授班級中隨機抽查了282名學生,通過問卷調(diào)查了解他們對課堂指令語的理解以及建議。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為自然調(diào)查法、語料檢索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針對教師,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調(diào)查法和語料檢索法,以課堂錄音的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并將23名教師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指令合并為一個小型語料庫,再結(jié)合該語料庫從語際語用學的視角對大學英語課堂指令語的類型以及特征進行分析。針對學生,本研究以問卷調(diào)查為工具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旨在了解學生對教師課堂指令語的理解程度及其改進意見。
從語際語用學的角度來看,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指令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命令
教師在組織以及指導(dǎo)教學活動時,會使用命令的語氣下達諸如“Be quiet.”“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exercises on Page XX.”“Please discuss in groups.”之類的指令語。
2.請求
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常常會使用請求的語氣發(fā)出如“Can you read this paragraph for us?”“Would you please raise your voice?”這樣的指令語。
3.建議
在引發(fā)個別學生進行課堂活動或?qū)W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時,教師一般會采用建議的語氣下達指令語,如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for you to elaborate on this point.” “I suggest you consider this question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1.詞匯特征
通過HyConc語料處理軟件對本次研究采集的語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排名前五的實詞分別是:you(62 次)、let’s(41 次)、we(31 次)、please(31次)和your(28次)。因此,該校大學英語教師大量使用了“we”“us”這兩個可以同時指代教師和學生的人稱代詞,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更好地調(diào)節(jié)師生關(guān)系。然而,第二人稱“you”使用的頻率也非常高,這一點正是需要改進之處。
2.句法特征
根據(jù)對語料庫的分析,該校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指令中,大部分都是通過祈使句來實現(xiàn)的。其中,“l(fā)et’s”引導(dǎo)的祈使句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鮮有“Could you please...?”這樣的句式。這說明該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偏好“l(fā)et’s”這一表達方式,從而減弱課堂指令語中出現(xiàn)相對頻繁的祈使語氣。
3.語篇特征
從語篇上看,該校大學英語教師的指令語中常常出現(xiàn)“OK”“please”這樣的附加編碼語。此外,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理解指令,該校大學英語教師還會重復(fù)或者翻譯發(fā)出的教學指令,但是相對來說,重復(fù)或者翻譯的教師指令語比例并不大。
1.盡量使用通俗易懂且符合外國人交流習慣的語句,方便學生收到指令
“我們的學生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往往產(chǎn)生很多語用失誤?!薄按髮W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yīng)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币虼耍髮W英語的課堂亟需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注重學生通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還需要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dǎo)向,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英語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真正地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學習和職場等不同領(lǐng)域用對英語、用好英語,達到有效交流。比如,教師在確認學生是否掌握所授內(nèi)容時,經(jīng)常會問學生:“Do you understand?”然而,這個問句明顯帶有上對下的語氣,并不符合英語母語者的說話習慣,建議換成“Have I explained that okay?”“Does that sound okay to you?” 或 “Are you with me?”。
2.豐富指令語形式,并適當調(diào)整指令語的語氣
本次問卷調(diào)查顯示,將近95%的學生認為委婉語氣的指令語比較容易接受。因此,針對個人下達指令時,可盡量采用語氣委婉、表示請求的疑問句式,如“Would you please...?”“Could you please...?”等,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針對整體下達指令時,可用語氣委婉的“Shall we...?”和“Let’s...”等句式,少量使用帶有較強命令語氣的“You are supposed to...”“You should...”句式,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3.適當穿插高級詞匯,對新的知識點可進行解釋與示范
“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和內(nèi)化是相互獨立的,語法能力不能保證語用能力。即使學生的語言功底非常扎實,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他們牢固的語言知識并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和調(diào)用,學生的交際能力無法與他們的語言知識相匹配。”本次問卷調(diào)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學生覺得大學英語教師在布置活動或任務(wù)時,大多數(shù)使用中英文夾雜或英文指令和對應(yīng)中文交替的方式進行,而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為使學生明白教師指令語,英語教師可示范指令給出的任務(wù)完成方式。因此,教師在傳達課堂指令時若遇到新的知識點,不妨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使用語境,多做示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