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明
(福建省建甌市小橋中心小學 福建 建甌 353131)
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可許多學生寫起作文卻困于無話可說,無東西可寫,內容空洞。不管教師布置什么作文題,總有許多學生會目瞪口呆,啃著筆頭,無從著手,規(guī)定時間下來,作文本上還是寥寥數字,不成其文。學生苦惱萬分,教師傷透腦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平時不注意觀察,不懂得觀察,缺少發(fā)現。這樣寫成的作文沒有具體細致的描述,反映不出個性,再現不出特征。因此,教師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按一定的順序就是有系統(tǒng)地、有步驟地進行觀察。作文訓練中,教師可通過寫觀察作文,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條理性。如,觀察靜態(tài)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tài)事件,可按“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镜挠^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
有位教師這樣讓學生按照下面順序進行觀察一個茶葉筒:第一步,敲打茶葉筒,聽聲音,表明它的質地;第二步,遠觀茶葉筒,注意它的形狀、顏色;第三步,近看茶葉筒,指出它上面的圖案;第四步,揭開茶葉筒外蓋、內蓋,嗅茶葉味;第五步,思考觀察前、后應再說些什么。最后教師點明,剛才觀察的順序可以作為作文《茶葉筒》的思路。
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寫作文時就會按觀察的順序有條理地把觀察結果寫下來,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有系統(tǒng)地、有步驟地進行觀察的好習慣,從而為有順序的寫做好鋪墊。
在觀察活動中,抓住諸多事物中有代表意義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個特征的方面進行細致觀察,同時進行分析、思考、比較,進而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在作文中寫好這個“獨特之處”,并合理地將“點”和“面”結合起來,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對事物將目之所及的部分盡收眼底,寫出來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雜燴”。
比如寫一個人的外貌時,如果教師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特征進行觀察描寫的話,那么寫出來的人物外形就會相差不大,甚至會出現描寫這個人或那個人都可以使用的詞句,可謂千人一面。就有可能寫成模型人或是空心人,寫到人物就會這樣:一頭烏黑的頭發(fā),濃濃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同樣是眉毛、眼睛、鼻子,人與人卻長得不一樣。只有讓學生抓住被觀察者的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
我利用農村的教育資源,我們這里每隔5天就有趕集日。為了訓練學生抓住人物的特征,這時,我會交給學生一項特殊的作業(yè)——利用中午的時間去逛街,在逛街的時候注意觀察各種人,然后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人把他們的特征寫下來。學生往往能注意選取典型的人物,把他們的特征表現出來。有個學生這樣寫道:“前面花花綠綠的衣攤上高高地站著一個男人,黝黑的臉龐,身披一件鑲著金邊的女式汗衫,腰間斜斜地挎著個黑色的錢袋,一手拿著小擴音喇叭,一手舉著一件粉色的女式襯衫,聲嘶力竭地叫賣著:虧本賣啦,十元一件,走過路過,不可錯過……”通過對這個小商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刻畫,就把一個賣服裝的寫得生動起來了。
小學生對司空見慣的事情細節(jié)很少注意,常常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如果問他們這個東西這個人怎樣,都會說很可愛,很美麗。要是再追問怎么可愛怎么美麗,恐怕要“啞”了。這就是缺乏細致觀察。針對這一弱點,我們就要在平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細致觀察事物,積極調動各種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觸摸,親口品嘗,用耳傾聽,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與味,聲與色,動與靜等各方面的美。為督促學生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學生觀察前列表格填寫。一次觀察不夠再觀察,直到“細致”為止。
班里一位從外地轉來的女生是這樣寫她的奶奶的:窗外閃過一個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趕緊跑了出去,寒風中的奶奶是那么蒼老,幾縷花白的頭發(fā)被吹到額前,臉上的皮膚就像一片即將干枯的樹葉。她用老樹皮般的手顫顫地解開胸前層層的扣子,從貼身的衣兜里掏出一個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打開,給我兩張帶著奶奶體溫的一元紙幣……正是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了一位貧窮的老人對孫女真摯的愛,也使得我在讀了這段文字后潸然淚下。如果不注意細節(jié)的觀察,寫出來的作文就不會如此的具體生動。
觀察離不開思考,離不開想象更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觀察是有思維活動參與的知覺過程,它總是與想象聯系在一起的。想象是有感情對觀察到的事物在頭腦中進行處理、升華,可以加深觀察的印象,牢記不忘。只有邊觀察邊想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有所發(fā)現、有所收獲。如觀察花,除了對花的形狀、顏色、氣味進行觀察外,還要引導學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樣的人──心靈如花的人、少年兒童等;育花的人──花園中的園丁、辛勤的老師,由花的搖晃想到花兒在風中向人點頭微笑等。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方法,我把學生帶到校園的榕樹下,指著大榕樹問:“榕樹的枝干與別的樹干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回答:“枝干上長著長長的氣根”,“樹的主干粗壯扭曲,布滿皺紋”。我接著問:“你覺得它的氣根跟什么相似?”“像胡須?!薄芭で臉涓赡兀空堖M一步聯想?!睂W生邊看邊想把自己對榕樹的喜愛寫進去。這次練習中出現了許多優(yōu)美的句子體現了學生的個人感情。如:“你看,它多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捋著胡子,慈祥地望著校園的孩子們;那滿頭閃著銀光的小圓葉,層層疊疊,在微風中嘩嘩地響著,似乎在給我們講述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