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西萍 李 麗 邱 磊
(武昌理工學院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202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在該《規(guī)劃》中指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1]。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尤其如藥某鑫案、李某娟案、吳某宇案等刑事案件,此類案件的發(fā)生,既悖逆?zhèn)惱淼赖乱?guī)范,又違反刑事法律,其犯罪手段之殘忍、情節(jié)之惡劣,后果之嚴重,駭人聽聞,令人發(fā)指,尤其引發(fā)對當代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思考。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高校作為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一陣地,要充分利用學科齊全、人才密集的優(yōu)勢,加強法治及其相關領域基礎性問題的研究?!薄扒嗄陼r期是培養(yǎng)和訓練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2]。
高等學校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通過多種途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工作,使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明顯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高等學校對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師資力量薄弱、方式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等。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法治思維培育,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3]。法治素養(yǎng)是指人們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感受法治文化,訓練法治思維,樹立法治精神,堅定法治信仰,依法維護權利和履行義務的修養(yǎng)與能力。
高校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力軍,其法治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
目前大學生的年齡在18-22歲左右。此年齡段正是好奇心、求知欲望最為強烈的時期。隨著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5G網(wǎng)絡技術的應用,大學生獲取的信息量會越來越大,獲取信息的途徑會越來越廣。但由于大多數(shù)大學生心理素質還不成熟,對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受負面信息的影響,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此背景下,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高校應按照《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目標,即建設法治中國,應當實現(xiàn)法律規(guī)范科學完備統(tǒng)一,執(zhí)法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權力運行受到有效制約監(jiān)督,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確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采取各種途徑與方法,積極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切實推動法治中國建設。
高校應根據(jù)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要求和《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確定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目標,即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目標、道路選擇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內容與機制;掌握憲法基本知識,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則、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具體法律規(guī)范;增加法治實踐,提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4]。簡單講,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目標就是使大學生在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礎上,樹立法治理念,養(yǎng)成自覺遵法守法學法用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法律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5]。法國思想家盧梭講道:“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6]。本文作者作為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政法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在多年從事高校法學理論教學和司法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深深體會到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有效途徑,即務必使大學生做到真學、真用和真信。
雖然目前各高校采取各種途徑和方法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調動大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沒有真正掌握法律規(guī)則與領會法治精神。真學應做到如下兩個方面:
1.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大學生準確理解與掌握法律知識,是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前提和基礎。非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可能會問,我以后不從事法律職業(yè),為什么還要學習法律知識呢?我不想進看守所、監(jiān)獄,為什么還要學習法律知識呢?其實這些想法都是極其錯誤的,是與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格格不入的。眾所周知,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它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調整人們的行為;法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它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引作用、評價作用、教育作用、預測作用和強制作用。目前,我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已經(jīng)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僅包括《民法》《刑法》《經(jīng)濟法》等實體法內容,而且還包括《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程序法規(guī)范。事實上,法律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和法律密切相關。當公民出生時,就享有民法所規(guī)定的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等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利;當公民死亡時,關于遺產(chǎn)繼承,就必須按照我國《民法典》財產(chǎn)繼承篇的規(guī)定處理遺產(chǎn)事宜。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涉及法律知識的運用。如超市購物、購(租)房、飯店、酒店接受餐飲服務、美容院接受美容服務、乘坐交通工具接受交通出行服務等,而這些日常活動也與我國《民法典》的內容有關,如物權篇、合同篇等,同時也涉及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guī)定;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必須了解我國《公司法》《合伙企業(yè)法》《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等企業(yè)法的內容,才能使創(chuàng)業(yè)夢成真。總之學習和運用法律知識是人們生存之需。
2.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治精髓
目前各高校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思維,設置了各種法學課程。如設置了公共必修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設置了全校通識選修課《以案說法》《知識產(chǎn)權法》《電子商務法》《網(wǎng)絡法》等課程。同時各專業(yè)也根據(jù)需要,設置了與其專業(yè)相關的法學課程,如經(jīng)管類專業(yè)設置了必修課《經(jīng)濟法》《稅法》;設置了選修課《會計法》《審計法》《旅游法》等;建筑專業(yè)設置選修課《建筑法》等。
同時學校也配備了專任教師擔任授課任務。擔任上述課程授課任務的教師都是從法律院校畢業(yè)的法學碩士及以上人員,雙師型教師占80%以上。同時授課教師在講授上述課程過程中,采取視頻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互動法、法院旁聽案件法、模擬審判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注重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
真用要求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自覺遵守法律,并將掌握的法律規(guī)則踐行到具體的行動中。這既要求大學生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要求自覺履行法定的義務。如在超市購物時,大學生作為買方,應該按照《買賣合同》的約定,履行付款的義務,同時也及時行使收取貨物的權利。假使在購物過程中與賣方發(fā)生爭議時,要勇于采取協(xié)商、調解、仲裁、訴訟的方式解決各類糾紛。
真用要求大學生積極參與法律實踐。大學生法治思維,是不能僅僅依靠習得法律知識而形成,必須反復在法治實踐中培育。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實踐活動,大學生運用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則分析和解決問題,才能養(yǎng)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
高校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知識相關的第二課堂校內外活動,將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進行有效結合。比如,通過“3·?15消費者維權日”“12·?4憲法宣傳日”等組織學生在學校、社區(qū)進行法律知識宣傳、法律知識咨詢活動。同時也可以發(fā)揮法律協(xié)會等學生社團的能動作用,以社團為活動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法律文化活動,如模擬法庭、法律征文、法律知識競賽、演講賽、法庭辯論等,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以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
高校教師還可以積極組織大學生深入學校附近社區(qū),為居民講解《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法律知識,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活動;同時還可以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項目式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如深入農村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婦女權益保護法》,了解農村留守兒童、老年人、婦女權益保護問題等。通過這些項目式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門,了解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引發(fā)更多對社會的法律思考。
真信就是讓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踐行法治而從內心產(chǎn)生的對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法治信仰是大學生對法治的神圣情感,是大學生對法律的價值及其權威性的最高認同,也是大學生自覺守法的升華。正如伯爾曼所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薄胺芍挥惺艿叫湃尾⑶乙蚨⒉灰髲娭屏Φ臅r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統(tǒng)治者無須處處都依賴警察,總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又根植于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7]。不言而喻,這種信仰之下的服從才是法治中國所需。
高校只有通過法律知識教育與法治實踐活動,才能使大學生對法的概念、法的本質、法的作用、法律關系、法律責任等產(chǎn)生信任情感,也才能使大學生敬畏法律,這是形成法律信仰的基礎與源泉。大學生只有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那么法律知識才能內化為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內容,也才能作為大學生日常行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