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威偉 謝儀瑄
【摘要】回首歷史,古有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留下了官家千金杜麗娘與夢中書生柳夢梅的姻緣故事;再看今朝,今有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贊頌了聶政與其阿姊之間的深切情義。事實上中外戲劇都曾有自己的輝煌和黯淡時期,在歷經(jīng)磨難后,幸得那少部分人一直在默默地傳承著各自的文化,才使其流傳至今。其中“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譯界泰斗許淵沖對戲曲劇本的傳播作用不容小覷。本文將以充滿文學色彩的經(jīng)典《桃花扇》許淵沖英譯本為載體,以“三美原則”為理論基礎,探討其英譯特色,以為相關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戲劇;《桃花扇》;三美原則;英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5-0125-02
一、引言
古今中外人們都可以看到戲劇的影子,如古希臘悲劇,從原始的酒神祭祀發(fā)展為一種完整的表演藝術,就是以一批悲劇劇本的出現(xiàn)為根本標志,再如中國的宋元戲文和雜劇劇本都體現(xiàn)了中國戲劇的成熟。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推動了雙方戲劇的發(fā)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周總理曾經(jīng)用中國一部越劇就征服了全世界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得各國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免不了出現(xiàn)一些文化碰撞。如何減少摩擦,加強雙方的文化交流就成了翻譯人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便有了清朝嚴復創(chuàng)立的翻譯“三字標準”:信、達、雅。有了民國時期魯迅先生提出的“信”和“順”。有了近代許淵沖所倡導的詩歌翻譯理論“三美原則”(意境美、音韻美、形式美)。
《桃花扇》作為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長生殿》和《牡丹亭》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它是中國古典戲曲中一顆絢麗奪目的明珠,反映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1]《桃花扇》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其語言富有文采、曲詞亦流暢優(yōu)美,是我國歷史上藝術成就頗高的杰作。初讀《桃花扇》,便被其工整典雅的曲詞吸引,被侯李二人堅貞愛情所感動;再讀《桃花扇》,才略知其意,看出明朝興衰。《桃花扇》以“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與“金陵八艷”之一的李香君之間的愛情悲劇,以小見大,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歷史。一位是俊秀儒生,一位是絕色才女,一見鐘情,彼此傾慕。婚宴之日,秦淮河畔,侯方域親提詩扇贈予香君。宴罷,香君知是魏忠賢余黨阮大鋮所置妝奩,憤慨卻奩。惹阮大鋮大怒,得勢后處處陷害侯方域,惹得一對新婚宴爾天各一方。樓上香君為拒媒以頭撞柱,血染詩扇,真真一女中豪杰。待再遇侯相公,二人已雙雙遁入空門。侯李二人錚錚鐵骨不斷反抗惡勢力,渴望掙脫命運的束縛,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侯李二人的悲劇又何嘗不是明末覆滅的表現(xiàn)。
翻譯這樣一部富有文采又寓意深刻的劇本對譯者而言無疑是一大難題。而許淵沖先生又將如何處理這一難題?本文便以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為理論依據(jù),對《桃花扇》的英譯本進行研究。這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結翻譯方法等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二、“三美原則”概述
魯迅先生《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到“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識并用,一字之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盵2]而許淵沖先生就是在此基礎之上而提出“三美原則”,即意境美、音韻美、形式美。許淵沖先生著譯中、英、法文作品百余部,大都遵循了其提出的“三美原則”。三美原則使得譯文充滿了精、氣、神,尤其在文學翻譯中更為常見。當譯者運用該理論對譯文進行加工處理時會充滿畫面感和美感,譯文自然也如行云流水般曼妙唯美。
三、“三美原則”在《桃花扇》中的應用
對于漢語古詩英譯,許淵沖遵循了“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原則,并為讀者再現(xiàn)了中國的古典和藝術之美。[3]人言《桃花扇》冠絕千古,與《長生殿》在一眾傳奇之中獨領風騷?!短一ㄉ取纷鳛楸砬樾臀谋?,用于表達信息發(fā)送者對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其語言具有美學的特征。[4]面對曲詞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桃花扇》,許老先生將如何運用其“三美原則”,下文將進行詳細探討。
(一)意境美
【錦纏道】
望平康,鳳城東,千門綠楊。一路紫絲韁,引游郎,誰家乳燕雙雙。
譯文:
(Singing to the tune of Silk-Paved Way):
I look up and down. East of Phoenix Town, from door to door stand willow trees.
I flip my violet whip. All the way in my trip, swallows in pair fly in the breeze.
首先來看原文中的“鳳城”一詞,“鳳城”古稱鳳凰城,外文名是Fengcheng City。此“鳳城”指禁城,南京曾一度是明朝的都城,因而稱其為“鳳城”。若將“鳳城”直譯為Fengcheng City,對中國文化不清楚的西方讀者會將其看成是一個普通的地名。而Fengcheng City雖然是鳳城的意思,卻無法表達出鳳城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鳳凰是中國神話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名凰。而Phoenix Town不同,西方讀者一看到Phoenix便能聯(lián)想到中國的神鳥,因而為鳳城添了一縷神話色彩。
再觀“千門綠楊”,此“千”非彼千,這里的“千”運用了夸張手法,描繪了春游的盛大場面。在此,許老先生將“千門”意譯成“From door to door stand willow trees”既沒有改變原意,又省去了讀者們額外去了解數(shù)字在詩詞中的作用這一環(huán)節(jié)。這一段,寥寥幾筆卻唱出了江南春游盛況,可謂是“江南風物盡在此曲中”。
此二者皆為“三美原則”中“意境美”的體現(xiàn)?!耙饩趁馈奔粗阜g時要將源語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及其高深意境和藝術魂魄盡可能巧妙、貼切、到位地用目的語傳神般再現(xiàn)?!癙hoenix Town”中“Phoenix”表現(xiàn)鳳城的莊嚴肅穆以及神話色彩,“Town”則表現(xiàn)出鳳城所承載的歷史感。
(二)音韻美
在感受了“三美原則”中的“意境美”之后,接下來賞析其第二美,即“音韻美”。
【前腔】(合)
笙簫下畫樓,度清謳,迷離燈火如春晝。天臺岫,逢阮劉,真佳偶。重重錦帳香熏透,旁人妒得眉頭皺。酒態(tài)扶人太風流,貪花福分生來有。
譯文:
All(Singing to the Previous Tune)
The lute and flute are played in painted bower. To celebrate the happy hour.
Dim lamplight turns the night into spring day.The lovers on their way,with hand in hand. To the fairy dreamland. Incense permeates the curtained bed. Envy is aroused in green eyes and frowning forehead. Seeing the drunken lovers would intoxicate.Who would not be the beloved mate?
通讀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原文每一行的句末都有共同的韻母“ou”,因而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朗朗上口。眾所周知,漢語是一個富蘊的語種。不管何種文學體裁語言,只要有了韻腳,有了節(jié)律,就會顯得不松散。于是孔尚任在創(chuàng)作《桃花扇》時,就利用了漢語這一特點,使語言更加出彩,令人印象深刻。
中文的詩詞、詩歌要押韻,英語也是如此。而英語的押韻或押韻詞為Rhyme。英文押韻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單詞的元音和與這個元音相連的輔音與另一個單詞的元音和與這個元音相連的輔音發(fā)音相同。再看譯文前兩行最后一個單詞“bower”和“hour”,這兩個單詞最后都是以[a??]發(fā)音結尾。同樣的譯文第三四行最后一個單詞“day”和“way”,這兩個單詞最后都是以[e?]發(fā)音結尾,后面的以此類推。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許老先生在信達雅的基礎之上又添了一筆,即“音韻”美。如此一來,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之美。
(三)形式美
【回行介】
急忙回首,青青遠峰;逍遙尋路,森森亂松。
譯文:
(Going back)
(Singing)
Turning my head,I see green peaks afar. Going back,how lush the pine trees are!
原文中,“回”對“尋”,“青青”對“森森”,“遠峰”對“亂松”。其中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其結構對仗工整,將“形式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譯文中“turning”對“going”,“peaks”對“trees”,基本上達到了與原文相似的結構,且字母數(shù)都為八。體現(xiàn)出了源語包含的那種對仗工整結構,同樣給讀者帶來和閱讀原文一樣的近似美感,即“形式美”。
四、結論
通過對《桃花扇》許淵沖英譯本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翻譯之路,任重而道遠。文學翻譯對譯者的文學素養(yǎng)要求很高,譯者只是掌握源語與目的語的字面意思遠遠不夠,更應該理解其深刻內涵。譯者對雙語文化要有深刻的見解,并懂得如何巧妙地運用寫作技巧將其進行再加工和處理。作為一名譯者,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重要的是文化情感的表達和傳遞,只有這樣才能在保留源語特色的同時,也讓讀者對目的語清晰明了,從而保證翻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咪.視域融合角度下戲劇臺詞英譯本對比探析——
以《桃花扇》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2):86-90.
[2]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3]張珍.從“三美”原則看許淵沖的古詩英譯[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7,(4):73-77.
[4]張美芳.文本類型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9,(5):53-60.
作者簡介:
易威偉,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江西工程學院英語教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
謝儀瑄,江西贛州人,江西工程學院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