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于民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9)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我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促成了許多新型犯罪的發(fā)生,眼下隨著我們移動支付手段的廣泛利用,各地出現(xiàn)以偷換二維碼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該如何定性,作為保護群眾合法利益,懲罰犯罪的刑法又該如何給這種行為給予合理的刑罰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公平正義呢?這就需要我們從刑法的法律規(guī)定出發(fā),以偷換二維碼的法律構成要件為載體,具體分析這種行為。具體而言:
學者針對偷換二維碼的行為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詐騙罪,一種是盜竊罪
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獲取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通過法條我們可以知道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客體要件: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非法公私財物。這兒的非法公私財物主要指可以衡量的財產(chǎn)性利益。
客觀要件:
首先,不法分子實施了詐騙行為,詐騙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詐騙人以虛構事實的行為實施詐騙。另一種是隱瞞事實真相,實施詐騙。
其次,不管是虛構事實還是隱瞞真相都使受害人陷入錯誤認識,做出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這兒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一是受害人在行為上有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另一方面是有處分的意識。
最后,處分行為與財產(chǎn)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主體要件: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自然人。
主觀要件:不法分子存在故意的主觀意思。
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存在三方主體,一是店主,二是不法分子,三是受害人。學界針對他們的三角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店主被騙,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偷換二維碼的行為,使店主陷入錯誤認識,從而處分本該自己獲得的財產(chǎn)性利益。[1]二是,顧客被騙說,不法分子通過偷換店主二維碼的行為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繼而處分自己的財產(chǎn),構成詐騙罪。三是三角詐騙,所謂三角詐騙是受害人與財產(chǎn)處分人不是同一種人,不法分子偷換店主二維碼,受害人是店主,而財產(chǎn)處分人是買方。[2]
盜竊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盜竊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
客體要件:盜竊的財物是公私財物,和詐騙罪一樣都是可以衡量的經(jīng)濟性財產(chǎn)利益。
客觀要件:
秘密竊取他人財物,主觀上故意,且竊取財物與財產(chǎn)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偷換二維碼行為,不法分子在店主不知情的情況下,以偷換二維碼的形式,秘密竊取店主的財產(chǎn),使店主的財產(chǎn)受到損失。
盜竊罪的構成前提以占有為前提,而偷換二維碼行為中店主對財產(chǎn)的占有是未來之占有。不僅如此,而且盜竊罪的占有是對財產(chǎn)的占有,偷換二維碼的行為是對未來財產(chǎn)利益的占有。
詐騙罪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行為實現(xiàn),偷換二維碼是否屬于詐騙行為;其次,偷換二維碼行為中受害人與財產(chǎn)損失人不是同一人;最后,財產(chǎn)損失人在處分財產(chǎn)時是否屬于基于錯誤認識。
第一,構成盜竊罪。偷換二維碼行為構成盜竊罪的焦點在于獲取財產(chǎn)的行為是否屬于秘密竊取,秘密竊取是指以不為人知的行為獲取財產(chǎn),這里的不為人知是指只要不法分子認為被害人不知情就可以。這必然擴大了對秘密獲取財產(chǎn)行為的解釋,但總而言之不管哪種秘密竊取行為都是對轉移財產(chǎn)占有行為的不知情,不法分子偷換二維碼是在受害人和第三者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因此認定構成盜竊罪。但是,這樣的解釋有點牽強,因為不法分子在偷盜二維碼時并沒有直接獲得財產(chǎn)利益,而且這樣對秘密竊取行為的擴大解釋導致了在實踐中對冒用他人債權憑證的行為出現(xiàn)爭議。如果不以不法分子最后是否取得債權來說,那么又不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了,更重要的是單純的二維碼并不具有債權性質,不能參照盜竊信用卡來定性。
因此,我認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定盜竊罪不妥。[3]
第二,構成詐騙罪。詐騙罪在行為表現(xiàn)方式上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虛構事實是指行為人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實,使受害人陷入錯誤認識,隱瞞真相是指行為人以錯誤情況誤導受害人陷入錯誤認識。
偷換二維碼以虛構事實的行為使顧客以及店主陷入錯誤認識,從而獲得財產(chǎn)性利益。首先,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屬于虛構事實,詐騙罪中的虛構事實一般而言是不法分子通過冒充債權人的方式來實現(xiàn),偷換二維碼通過積極行為在店主不知情的情況下冒充店主收取債權,本質上與冒充債權人一致。其次,使顧客和店主陷入錯誤認識。詐騙罪在構成要件上需以受害人陷入錯誤認識,這里的陷入錯誤認識與盜竊罪不同,盜竊罪是完全違背處分意愿,而詐騙罪僅僅是不完全認識到自己的處分行為,那么在偷盜二維碼的行為中,被害人都沒有意識到二維碼被偷換的行為,更談不上處分了,那為什么此處還能定詐騙罪呢?(1)我認為詐騙罪的錯誤認識是對行為本身性質的認識錯誤,即付款人對付款行為的本身認識錯誤,偷換二維碼中付款人錯誤地認為自己將錢轉移至店主的賬號,所以付款人對付款行為有認識,只是認識錯誤。(2)那么在偷換二維碼中到底是付款人還是店主陷入錯誤認識呢?如果是雙方都陷入錯誤認識是否具有兩個處分行為呢?首先,顧客在錯誤認識支配下陷入了錯誤認識。從顧客角度出發(fā),不法分子偷換二維碼,以虛構事實的積極行為使顧客陷入錯誤認識,顧客錯誤地認為自己將錢轉移到店主手中,但是這樣的觀點又引發(fā)一個問題,那就是顧客本身不是受害人又該如何解決。我認為,此處的偷換二維碼行為和信用卡詐騙有著相同的構成要件,信用卡詐騙罪中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使受害人交付財產(chǎn)。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在本質上就是冒充店主的債權人身份。因此,我認為偷換二維碼行為可以和信用卡詐騙一樣歸結為詐騙罪。但是,兩者還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那就是信用卡詐騙中不僅是金融機構還是其他人交付的受害人的財產(chǎn),而在偷換二維碼行為中交付的是顧客自己的財產(chǎn),這是否影響對詐騙罪的定罪呢?我認為不影響,因為銀行金融機構與受害人之間有著以貨幣為基礎的合同關系,而顧客與店主之間有著買賣合同關系,他們之間都通過合同建立聯(lián)系,不論是銀行的付款行為還是顧客的付款行為本質上都是在履行債務。其次,店主陷入錯誤認識,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店主是受害人,那么從店主的角度分析,店主是否也陷入錯誤認識呢?偷換二維碼案中與普通的詐騙罪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有三方主體,受害人與被騙人分離,那么又如何認定詐騙罪呢?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偷換二維碼行為中店主與顧客之間建立的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店主對不法分子偷換二維碼的行為毫不知情,進而錯誤地將自己對顧客的未來債權轉移到不法分子手里,這在本質上與被害人因為錯誤認識而免除詐騙人的債務型詐騙一樣。免除詐騙人債務型詐騙正是詐騙人陷入錯誤認識,從而免除債務人債務的行為,偷換二維碼行為中,不法分子只是借助了顧客這個載體,使自己的債權錯誤的轉移到了不法分子手中,因此,我認為可以構成詐騙罪??傊?,通過上述分析,偷換二維碼行為是在顧客和店主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虛構事實的方式使店主和顧客陷入錯誤認識,顧客錯誤地處分了自己的財物,店主錯誤地處分了自己對顧客的未來債權,構成詐騙罪。[4]
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新型犯罪層出不窮,為了有效保護居民合法權益,有效打擊這類新型犯罪,必須以我國的刑法規(guī)定為依據(jù),嚴格按照不同罪名的構成要件,追究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責任,偷換二維碼行為破壞了國家保護的社會法益,從構成要件上行為人以虛構事實的方式使顧客和店主同時陷入錯誤認識,構成了詐騙罪的犯罪要件,因此,本文認為,定詐騙罪符合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