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怡
摘 要:大衛(wèi)·霍克尼,英國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在藝術創(chuàng)新方面進行了無止盡的探索與嘗試。在早年,對大衛(wèi)·霍克尼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主要是抽象表現(xiàn)主義和波普藝術,而在他晚期的藝術生涯中,他始終圍繞繪畫的主題表現(xiàn)、觀看、形式、空間等問題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結合具體作品,分析繪畫空間和主題在大衛(wèi)·霍克尼作品中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大衛(wèi)·霍克尼;繪畫;空間;主題
大衛(wèi)·霍克尼在當今世界的藝術領域具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在事物快速更迭的當今時代,他一直在藝術創(chuàng)新與形式探索方面不斷發(fā)現(xiàn)與突破,尤其在繪畫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大衛(wèi)·霍克尼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和熱情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他在創(chuàng)作畫面中構建出他特有的、不可復制的繪畫視覺的形式語言符號。在大衛(wèi)·霍克尼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到現(xiàn)實主義、立體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痕跡,人們從他的畫面中可以感受到寧靜而舒適的氛圍。
1937年,大衛(wèi)·霍克尼在英國出生,后來他就讀于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在他讀書期間,正是抽象表現(xiàn)主義在藝術界大肆流行的時候,這也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大衛(wèi)·霍克尼。自文藝復興以來,空間意識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十分成熟和完善,而抽象表現(xiàn)的藝術家們并不注重繪畫的空間表現(xiàn),甚至刻意規(guī)避空間表現(xiàn)。他們主張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主觀的自我意識而不是單純描繪客觀的自然世界。這樣主觀的繪畫表現(xiàn)方式對當時的大衛(wèi)·霍克尼產(chǎn)生了強大的吸引力,他找到了一種全新的、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繪畫表現(xiàn)方式。他開始不再追求繪畫作品中物體的立體感和真實性,而是強調(diào)畫面線條的重要性。同時,他開始發(fā)現(xiàn),繪畫實際上是一個觀察和思考的過程。
大衛(wèi)·霍克尼于1963年訪問美國紐約,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美國的波普主義大師安迪·沃霍爾并經(jīng)常進出沃霍爾的工廠。不久之后他前往了美國的加利福尼亞,那里到處是陽光和沙灘,他渴望體驗洛杉磯“骯臟的地下世界”。在加利福尼亞居住的那幾年,大衛(wèi)·霍克尼開始表現(xiàn)享樂主義,畫面充滿年輕、時尚、自由的氣氛,這從他創(chuàng)作的與游泳池有關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窺見。他的這些創(chuàng)作,風格偏寫實,畫面色彩明亮,節(jié)奏簡潔明快。這些又與反對表現(xiàn)深度情感的波普藝術家拉開了距離。在加州期間,大衛(wèi)·霍克尼的作品以描繪他的私人生活為主,作品的主題也主要是表現(xiàn)性與愛,如《尼克·懷德的肖像》《曬太陽的人》等。這些作品的構圖較之前更為簡潔,畫面的色彩使用也更為明亮?!兑粋€更大的水花》成為了大衛(wèi)·霍克尼在加州生活和他感情經(jīng)歷的具體注腳,同時也形成了屬于大衛(wèi)·霍克尼個人的藝術符號。二維平面的繪畫空間設計,純色的大面積分布使用,明顯的冷暖對比的色調(diào)和垂直的輪廓線,靜態(tài)的背景和動態(tài)的水花,模糊的水和精確的物體,這些都給觀者造成視覺的清晰感和心理層面的困惑,這種種的反差能夠在靜態(tài)畫面中激起觀眾對畫面的動態(tài)的遐想并產(chǎn)生情感的交互體驗。1966年,大衛(wèi)·霍克尼完成了《彼得走出尼克的游泳池》,這一畫作中大面積地運用了純凈的藍色,主人公彼得背對著觀者的視線,這樣的畫面安排輕而易舉地激發(fā)出了觀者的窺探心理。大衛(wèi)·霍克尼享樂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他住處的泳池,這個標志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隨處可見,在這里可以自由地展示裸露的身體,陽光、泳池與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已融為一體,繪畫也成了藝術家宣泄自我感情的一種方式,藝術也與畫家的生活融為一體,不可分離。而大衛(wèi)·霍克尼和他的第一個男友彼得·施萊辛格的分手使這個時期很快地走向結束,此后大衛(wèi)·霍克尼便離開了美國,重新返回歐洲。
大衛(wèi)·霍克尼從未停止過對前人的學習和研究,在他的各種大小訪談中,畢加索是他提及次數(shù)最多的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是現(xiàn)代繪畫的代表人物,也是立體派創(chuàng)始人,是20世紀的天才藝術巨匠。畢加索的一生都致力于探索繪畫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他將野獸派、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融合吸收為己用,他的畫面從來沒有單一固定的模式,不變的是畫面都反映出他的內(nèi)心,畢加索的一生追求一直是藝術上的自由。他開拓了全新的立體主義繪畫流派,大衛(wèi)·霍克尼也選擇了與畢加索同一方向的藝術道路,他的繪畫風格變化多端,產(chǎn)量可觀而又充滿生機。
大衛(wèi)·霍克尼對畢加索的藝術一直有著強烈的興趣,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畢加索畫面中的形,對畢加索畫中夸張變形的形式有著不同的解讀。大衛(wèi)·霍克尼認為不能以平常單一的觀看模式去看畢加索的畫作,而應該結合時間的運動去觀看,這樣他的畫就不是變形了,相反十分真實。觀者可以在畢加索的畫面中看見事物的各個不同的面,不同的角度放置于同一空間,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主義的另一種“寫實主義”。而令大衛(wèi)·霍克尼遺憾的是,畢加索在他旅居巴黎的第一年便去世了,他最終也沒能見到這位天才巨匠。年輕時期的大衛(wèi)·霍克尼在巴黎的兩年期間,曾陷入對自然主義的無盡厭倦與困惑,這與畢加索在巴黎度過了自己的困惑期,迎來立體主義的黃金時期何等相似。大衛(wèi)·霍克尼急切地想擺脫這樣的狀態(tài),他迫切地想找到一種全新的觀看和表達方式,自然,畢加索成為了他研究和學習的最好對象,這從他1974年的蝕刻畫《藝術家與模特》這一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的主體人物是身著標志性條紋衫的畢加索和全身赤裸的大衛(wèi)·霍克尼,大衛(wèi)·霍克尼與偶像相對而坐,仿佛在對話。大衛(wèi)·霍克尼將未能見到畢加索的遺憾表現(xiàn)于自己的畫面中,毫不掩飾,真實而幽默詼諧。畫面的亮點在于線條,背景大面積留白,人物線條密集,整個畫面沒有任何多余復雜的色彩與真實的造型刻畫。這都是藝術家的直覺與本能,藝術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原始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能量,這不是簡單的邏輯和觀念能夠輕易闡釋明白的。
大衛(wèi)·霍克尼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充滿著探索的欲望,同時他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進入21世紀以來,大衛(wèi)·霍克尼一直在尋找和嘗試一種全新的繪畫媒介——在手機和iPad上面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他利用新的工具創(chuàng)造出大衛(wèi)·霍克尼的魔幻世界,他也相信如果凡·高和畢加索還活在當代也會像他一般對新鮮的工具喜歡得發(fā)瘋。大衛(wèi)·霍克尼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充足的自信心,他運用如此方便快捷的新繪畫工具也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他運用iPad創(chuàng)作的作品依舊保持了他原有的風格,明亮的色彩,毫無痕跡的畫面修飾,充分體現(xiàn)了新科技帶來的便捷。大衛(wèi)·霍克尼一直在尋找新的觀看方式,用iPad可以回放繪畫過程,這樣觀者可以觀賞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和細節(jié),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繪畫方式和觀賞方式的又一次革新。
這一時期的大衛(wèi)·霍克尼會將iPad隨身放在口袋,就像隨身帶著一本速寫本,他可以隨時隨地畫身邊的人物、事物和風景。不管是傳統(tǒng)還是新的媒介,大衛(wèi)·霍克尼始終不斷嘗試引導觀者用新的方式去看世界。在他的作品中,觀者可以看到與客觀世界截然不同的、大衛(wèi)·霍克尼自行創(chuàng)造出來的魔幻世界。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大衛(wèi)·霍克尼從未停止過對藝術本質(zhì)的思考和探索,哪怕如今的他已是極受歡迎的藝術家了。在藝術變化的浪潮中,他始終堅持對藝術與人生、人性、社會、情感的思考和探索。在藝術形式上,他堅持尋找、創(chuàng)新、拓展和突破。大衛(wèi)·霍克尼認為:停止了一種風格,并不意味著否定過去所做的,而是從另一個新的角度去尋找更多的可能。在這樣一個技術可以隨意復制的時代,大衛(wèi)·霍克尼用他自己的藝術實踐證明,繪畫不但不會消亡,相反會因為藝術家的不斷探索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鐘敏,郝如冰.大衛(wèi)·霍克尼和他的作品[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100.
[2]高翔.淺析大衛(wèi)·霍克尼的繪畫構成[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9(1):11-15.
[3]荊成義.畫壇巨匠:大衛(wèi)·霍克尼素描[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3.
[4]張韶明.霍克尼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語言解讀[J].美術大觀,2018(11):42-43.
[5]畢振杰.對大衛(wèi)·霍克尼多樣性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探究[J].美術大觀,2016(8):70-71.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