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呂洞賓是“八仙”當中唯一一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宣傳者。同時他還懂劍術(shù)、善詩詞。南宋時,他被道教信眾尊為煉丹派的祖師,金、元時期,全真道的鼎盛時期,呂祖又被封為“五祖”之一,成為南北而宗的祖師,享有“帝君”榮譽。呂洞賓這樣一位全能神以及以多面像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勢必會給人們造成極大影響,尤其是在他的誕生地,也一定會在生產(chǎn)、生活中看到呂祖信仰中所留下的影子。
(一)呂祖仙跡詩中劍仙、酒仙形象對民眾的世俗意義
呂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件物品:一是流傳至今上千首的詩歌,二是他身后背的有暗八仙之稱的佩劍,三是他永不離手的酒??蓪⑵錃w結(jié)為一文一武一風流,呂祖的形象不像其他神仙那樣完美,在他所有的形象當中還給人留下一種酒色之徒的烙印。也許正是他這種不完美的形象,更貼近于老百姓,才能使呂祖的神仙信仰能夠鶴立雞群。
《道教文學史》中將呂洞賓的仙跡詩分為三大類:1.學道感悟之作;2.濟世度人之作;3.云游廣題之作1 這些仙跡詩都是呂祖對世俗生活留戀的作品,他所向往的那種年輕時四處云游,年老后歸隱山林的生活。呂祖被世人稱作“劍仙”和“酒仙”,在他的這些仙跡詩中也體現(xiàn)著他“劍仙”、“酒仙”的形象。比如在《全唐詩》中有這樣兩首詩:華州回道人,來到岳陽城。別我游何處?秋空一劍橫。
這首詩中都突出了一個“劍”字,體現(xiàn)出呂祖不同的一面,這時的他不是普通的神仙形象,也不是飄逸的書生相貌,更不是風流倜儻的酒色之徒,而是一位劍客,體現(xiàn)出他的豪邁與為世人打抱不平的氣概。除了有關(guān)“劍仙”的形象外,呂祖“酒仙”的特征也很突出,好喝酒是他的一大愛好,對外他宣稱“鶴為車駕酒為糧”、“指洞庭為酒,渴時浩飲,君山作枕,醉后高眠”。呂祖“酒仙”的這一稱號,從飲酒到醉酒再到戒酒,體現(xiàn)了呂祖從開始的飲酒取樂到后來的放蕩不羈到最后戒酒以求修身養(yǎng)性的性格變化。
此外,呂祖以劍宣揚道義,以酒泯滅名利之心,他將“劍仙”與“酒仙”做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反映了他做事一個原則,要順應(yīng)自然。
呂祖的仙跡詩中“劍仙”與“酒仙”的形象,如果沒有民眾的迎合,沒有得到世間的普遍共鳴,那也只是虛無的空中樓閣了。呂祖在仙跡詩中的形象被民眾所信仰,其實是他形象的世俗性與情趣性,與其說民眾在欣賞呂祖的詩作,不如說是民眾對于其“仙跡”的熱衷。
呂祖在民間廣受歡迎,信眾眾多,還有一個原因是傳說中他是一個風流瀟灑、喜好女色的道士。這樣的形象好像與呂祖留給世人的印象不合拍,但正是這種不合拍,才使呂祖的形象更具有了大眾性和世俗性。雖然在呂祖的眾多詩作中,多為托名之作,但其詩作的內(nèi)容也確實反映了民眾共同的心理,是我國道教文化的寶貴資料,也是民眾世俗心理的結(jié)晶。
(二)呂祖信仰中所隱含的“修性”與“養(yǎng)命”的丹道思想
呂祖不僅是道教師祖、詩仙、劍仙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具有丹道思想丹經(jīng)詩人。他存世的詩作中,大部分都是他在修煉過程中的各種感觸和性格的流露。不但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超凡脫俗的情調(diào),其中包括了許多修身養(yǎng)性的秘訣。
在呂公祠呂巖堂內(nèi),屹立著兩座碑,一座是“修性百字碑”,一座是“修命百字碑”“性”指心理,“命”指生理,統(tǒng)稱為“性命雙休碑”。這是呂祖在云游四方后回歸九峰山2,修煉了十九年悟出的一些哲理。
“養(yǎng)命”的原碑在抗戰(zhàn)時期遺失,現(xiàn)存的為復(fù)制品,而“修性”的碑為元代時的原碑。“性命雙休碑”屬于五言詩體裁,這兩座碑每個有一百個字,五言一句,共二十句,文字簡潔,說理明了。他把修煉盡性至命的功法,從筑基、修煉已到金液大還丹,自始至終的全過程,盡述無遺。呂祖“性與命”的丹道思想深為修道者歡迎,大多數(shù)信眾都能夠背誦,平時以背誦碑上的詩文而修行。筆者在呂侯祠調(diào)查時,那里的工作人員向筆者邊背誦邊解釋了雙休碑的丹道思想。
呂洞賓和他的“性命雙休碑”在我國的道家丹道思想中有著重要的學術(shù)地位,其中所隱含的“性、命”丹道思想對民眾的信仰也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呂洞賓在“修性百字碑”中對酒、色、財、氣都進行了排斥,有了這樣的心性,就會高人一等。在此,筆者重點介紹一下呂洞賓在“修命百字碑”中關(guān)于“命”的思想,他說到:“養(yǎng)氣忘言守”,修養(yǎng)元氣,要放棄所謂的方法,養(yǎng)氣就是培養(yǎng)積蓄元氣、氣血,同時要在言語和意識上關(guān)注、注意某事物特征。“降心為不為”,做任何事的原則就是放棄貪婪的思想,順其自然?!皠屿o知宗祖”,一個人在心理、心靈與身體方面只會有動與靜兩種狀態(tài)?!盁o事更尋誰”,本來沒有事情,反而尋找什么修行修煉的方法呢?“真常須應(yīng)物”,真正要修行的人,就必須應(yīng)對生活中全部的人和事。隱居、閉關(guān)、出家等是收斂身心活動的形式?!皯?yīng)物要不迷”,“應(yīng)物”包括自我的身心,“不迷”就是對自我、人際關(guān)系、自然環(huán)境不要迷戀、迷惑、執(zhí)著,只要一個人在待人處事方面做到不沉迷,性自住,就會氣自回,丹自結(jié),如果做到這幾點,那么修行和實證生命終極意義的過程,就會變得簡單易行?!安幻孕宰宰 ?,只要做到不迷惑,自然而然人的心理活動就會有條不紊。“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jié)”心理活動穩(wěn)定,元氣自然向自身匯集,元氣圓滿無缺了,內(nèi)丹自然凝結(jié)了。“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覆,普化一聲雷,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身體的陰平陽秘由元氣自然調(diào)配而成,待元氣圓滿后就會使生命調(diào)整到像呂洞賓一樣?!白燥嬮L生酒,逍遙誰得知”,等達到跟呂洞賓一樣的狀態(tài)時,身心的快樂逍遙他人怎能知曉呢!“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到那時,你就悠閑的坐著,聽著沒有琴弦彈奏的樂曲(這里指的是宇宙內(nèi)物體除去特征后的本原)?!岸紒矶洌说蒙咸焯荨?,每個人都讀這二十句,都能登得升仙的梯子。這就是呂洞賓“性命雙修”所體現(xiàn)的丹道思想,也是民眾心理修行成仙的捷徑。
現(xiàn)階段,我們的社會出現(xiàn)了思想危機,人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追求、沒有了慈悲心,也沒有責任感,一切崇尚個人主義,追求金錢利益,而喪失了作為人最原始的本性。而呂洞賓的“修性養(yǎng)命”的丹道思想,把修德和積德放在了重要位置,陳全林曾在《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的序言中這樣說到:“從古到今,善惡教化,宗教文化承擔了大部分的社會教育功能,而呂祖有大量的勸善之作,相信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積極的意義。”3 在此,筆者也希望呂洞賓的丹道思想能夠影響更多的人,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當中。
作者簡介:
姓名:賈迎翠(1997-),女 ,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 ,學生,研究生在讀,西南民族大學民俗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民俗與旅游。
注釋:
參見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P299-309.
2 九峰山在永樂宮西北18 公里處,又稱純陽上宮,相傳呂洞賓在曾在九峰山隱居潛修19 年,鉆研道術(shù),習練劍法,撰著道經(jīng)。
3 董沛文.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上).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9.7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