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秦 王 華
(暨南大學 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632)
涉僑報刊是指刊載有關華僑的新聞報道、評論研究以及其他內容的報刊,包括面向海外華僑發(fā)行的報刊。民國時期是華僑大規(guī)模出國并與祖國頻繁互動的重要歷史時期。該時期國內創(chuàng)建了大量涉僑報刊,記錄了華僑的移民史、創(chuàng)業(yè)史與貢獻史,為社會各界認識、研究海外僑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及珍貴的史料參考。通過對該時期涉僑報刊的出版、編輯與發(fā)行等信息源的考證辨析,本文將民國時期(少量涉及晚清)國內出版的涉僑報刊劃分為政府部門涉僑報刊、涉僑組織與社團報刊、僑校報刊、僑刊鄉(xiāng)訊以及設有涉僑欄目的重要報刊五種類型。
其中,民國時期國內政府部門涉僑報刊現存于上海、南京、北京、廣州、廈門等地檔案館,少部分散見于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涉僑組織與社團報刊、僑校報刊、僑刊鄉(xiāng)訊主要散見于僑鄉(xiāng)各地圖書館、檔案館,如中山圖書館、五邑大學圖書館等收藏的僑刊鄉(xiāng)訊較為豐富。近年來,各類民國文獻數據庫相繼出現,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來源,如上海圖書館開發(fā)的“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開發(fā)的“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國家圖書館開發(fā)的“中國歷史文獻總庫·近代報紙數據庫”等規(guī)模較大,收錄的民國時期國內涉僑報刊較為豐富;商務印書館開發(fā)的“商務印書館民國期刊總輯全文檢索數據庫”收錄有《東方雜志》等重要期刊的全文電子版。
民國時期的各級政府涉僑部門、執(zhí)政黨涉僑機構主辦有各類涉僑報刊,目的是為僑務、黨務或對外工作提供參考,發(fā)行對象既包括僑務工作者,也包括歸僑僑眷、海外華僑、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該類刊物以刊載新聞評論、政策法規(guī)為主,輔以史地類、文學類短文,部分刊物也有一些較有深度的歷史政治類文章。內容大多涉及海外華僑現狀與當時國內外重大涉僑事件,部分以海外華僑為主要讀者的刊物則更多地報道國內及僑鄉(xiāng)的一些時政新聞。從刊物出版的機構來源來看,可細分為中央外交與僑務部門報刊、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報刊以及地方政府涉僑部門報刊三類。
此類報刊包括:第一,民國政府外交部出版的《外交公報》《外交部公報》《外部周刊》《外交部通訊》《外交部參考數據》等。由于早期外交與僑務緊密相連,僑務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隸屬于外交部門,故民國時期外交報刊中包含大量的涉僑內容,稿件多數由中國政府駐外領事館提供,稿件內容涉及中國政府制定的華僑政策法規(guī)、各國政府制定的有關華僑的法規(guī)、領事館與當地政府交涉的情況以及當地華僑社會動態(tài)。以民國政府外交部情報司于1934年創(chuàng)辦的《外部周刊》為例,該刊設有“使領館消息”固定欄目,專門報道海外各地總領事館發(fā)來的一些通訊稿,內容涉及當地華僑舉辦的各類節(jié)慶與文化教育活動等。①通過“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瀏覽該刊出版信息、目錄及部分內容,并予以總結分析。
第二,民國政府僑務委員會出版的《中央僑務月刊》《華僑周報》《僑務月報》等?!度A僑周報》于1932年創(chuàng)刊,由僑務委員會僑民教育處負責,前后共出版44期,于1933年6月停辦,后改稱《僑務月報》繼續(xù)出版。[1]該刊登載了不少海外各地華僑人數統(tǒng)計、華文學校和華人社團資料,還刊登了一系列反映海外各地僑情現狀的文章,如《南非洲僑務之最近觀察》一文,概述了華人移民南非的歷史、規(guī)模與趨勢,詳細羅列了南非英國殖民政府對于華人施行的各種苛例,并提出速派總領事力爭居留權利、特派軍艦及大員前往南非為外交后援的政策建議。[2]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及其重要機關遷至武漢,僑務委員會于1938年3月創(chuàng)辦《華僑動員》,1940年改名為《現代華僑》??锉儆小叭A僑論壇”“華僑動態(tài)”“華僑問題漫談”等欄目,主要報道僑胞愛國救亡運動情況,以官方立場向海外華僑發(fā)布國內抗戰(zhàn)情勢,動員華僑支援祖國抗戰(zhàn)。僑務委員會組織成立的華僑青年社出版有《華僑青年》,主要介紹海外僑情及海內外抗戰(zhàn)形勢、發(fā)布僑務簡訊及僑務工作報告、發(fā)動與指導華僑青年進行抗戰(zhàn)活動。如時任國民政府中央僑委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的陳樹人在該刊創(chuàng)刊號卷首發(fā)表《告華僑青年》一文,對“青年僑胞”提出幾點要求:“要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要有遠大之抱負”“要有高深之學問”“要有革命之人生觀”“要有高尚之人格”,號召華僑青年在抗戰(zhàn)最艱苦的階段團結一致,“發(fā)揚過去僑胞革命之精神,完成抗戰(zhàn)建國之偉業(yè)”。[3]
1924年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主要負責改組海外國民黨黨部、海外宣傳以及組織各種華僑團體保護華僑等工作,先后組建了華僑北伐后援會、華僑協(xié)會等團體。[4]海外部先后編印了《海外月刊》《華僑半月刊》《華僑先鋒》《華僑評論》等系列刊物。1932年創(chuàng)辦的《海外月刊》刊登過一系列國民黨要員的政治性評論,如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有蔣中正、汪兆銘、陳立夫、孔祥熙、吳鐵城、周啟剛、陳學海、劉冷瞧、梁作民、羅文干、褚民誼等民國政界要人的文章,足以說明此刊的份量?!度A僑半月刊》發(fā)刊詞稱:“值此僑務嚴重時期,本刊于焉出世,今后所負使命,有可得而言者:一曰溝通海內外消息,宣傳祖國文化,使遠處國外僑胞,對于國情,永無隔閡之患;二曰摘奸發(fā)覆,使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滅跡潛形,不敢恣意魚肉歸國僑民;三曰督促僑務外交當局,慎選使領,設法解除海外各地苛例;四曰調查統(tǒng)計海外各屬僑胞狀況,擬具改善僑民地位計劃,以備政府采納施行;五曰督促政府開墾實業(yè),獎勵華僑投資,并保障其利益?!保?]說明辦刊者對此刊寄予厚望?!逗M庠驴泛汀度A僑半月刊》主要刊載華僑政策或綜述性文章,內容涉及僑務統(tǒng)計、法規(guī)匯編、年度報告、海外僑情等。1938年6月13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在武漢 創(chuàng)辦《華僑先鋒》,初為半月刊,后改為月刊,并因戰(zhàn)亂遷往香港、重慶等地繼續(xù)出版。[6]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駐外機構也創(chuàng)辦有不少報刊,如《華僑評論》是國民黨海外部駐加拿大支部于1940年1月在溫哥華創(chuàng)辦的月刊,因此類型報刊不在本文探討之列,故不再贅述。
民國時期東南沿海一帶僑鄉(xiāng)的地方政府,如廣東、福建、廣西、浙江等地政府中的僑務、外事、海關和商務等部門與華僑有諸多聯(lián)系,特別是福建與廣東兩大僑務大省設立多處涉僑部門。以福建為例,民國時先后設有福建暨南局、福建僑務委員會、福建人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福建省政府僑務科、福建省僑務促進委員會、福建僑務處、福建省緊急救僑委員會、福建省僑貸指導委員會、廈門僑務局、廈門僑工事務分局等涉僑機構。[7]
上述涉僑部門亦出版有相關報刊。如《福州僑務公報》是福建僑務委員會駐福州辦事處于1928年創(chuàng)辦的地方僑務報刊,主要報道福州和福建的僑務政策、法令、公文以及一些研究類的文章。該報刊載的《福建僑務行政之沿革》一文,對1912年成立的福建暨南局有著詳細的記載。[8]創(chuàng)刊于1946年的《粵僑導報》由廣東省政府轄下的粵僑事業(yè)輔導委員會粵僑文化社編輯發(fā)行,該刊側重于華僑文化建設,是面向海外華僑介紹廣東省經濟建設發(fā)展狀況、省內僑鄉(xiāng)現狀、華僑僑居國概況的官方宣傳刊物。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在創(chuàng)刊號中指出:“生產事業(yè)所需的資本,在僑胞較易措辦,業(yè)務的經營學識而外,尤貴經驗,是又僑胞所夙擅,故企圖生產事業(yè)所需的人力,在僑胞為儲備較豐,所以省內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一寄希望于僑胞,僑胞必首肯而當仁不讓。這樣一來,我們負責行政的,莫急于加以輔導,同仁共喻斯旨,向這目標致力,相信必能取得成果?!保?]
政府部門涉僑報刊不僅面向國內僑務機構以及社會各界,還通過海外華文報館、華人會館、政府駐外機構以及華僑代理向海外華僑發(fā)送報刊。該類刊物的部分出版者或責任人直接在出版信息中標明僑務部門,如華僑周報社社長為僑務委員會僑民教育處處長陳克文,編輯兼發(fā)行者為僑務委員會。此類報刊還不定期地出版各類專號、紀念刊、特刊等,如《僑務月報四周年紀念專號》《廈門僑務局周年紀念刊》等。
涉僑組織與社團報刊是指國內與華僑有聯(lián)系的各類組織、歸僑社會團體等,為了成員交流與對外宣傳溝通的需要創(chuàng)辦的各類報刊。1912年3月,國內最早的全國性歸僑社團組織“南洋華僑聯(lián)合會”在上海成立,該會陸續(xù)出版了《華僑雜志》《華僑旬刊》《華聯(lián)旬刊》《僑友》等多種會刊。[10]據不完全統(tǒng)計,民國期間上海成立的各類型涉僑組織與社團不少于10個,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僑鄉(xiāng)亦設有歸僑社團,數量難以統(tǒng)計。涉僑組織與社團出版了各類報刊,許多刊物在海外各地廣設代售點,委派海外各地特約通訊人采寫稿件,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華僑雜志》與《中南文化》等。
南洋華僑聯(lián)合會于1913年創(chuàng)辦了《華僑雜志》,孫中山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持,他曾捐助200銀元,這也是雜志社收到的數額最高的個人捐贈。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要求“各省遇有舉辦實業(yè),即知照該會刊登《華僑雜志》?!保?1]該刊為月刊,是國內第一種與華僑及僑務問題研究相關的報刊,設有“言論”“南運”“調查”“史編”“實業(yè)以及雜錄”“文苑”“時事一月紀”等欄目,刊登了大量與華僑歷史、海外僑情研究相關的文章和調查資料。同時,該報還積極配合南洋華僑聯(lián)合會開展的各項活動,宣傳聯(lián)合會的宗旨與主張。1934年,國民黨中央委員丁超五、周啟剛等發(fā)起成立中南文化交流協(xié)會,該協(xié)會以宣揚中南文化及促進僑胞在南洋的地位為宗旨,出版發(fā)行刊物《中南文化》,以反映海外華僑與國內的文化交流,宣傳中南文化交流協(xié)會的各項主張。
1931年華僑互助社廣州分社出版的《華互月報》是為推動廣州地區(qū)困難華僑、歸僑僑眷進行合作互助的地方性刊物。如刊物第一期中的“橫在目前的救濟失業(yè)華僑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一文,指出當時華僑的困境并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該報的另一特色是刊載有大量的涉僑照片,這為華僑史研究提供了較為難得的原始客觀資料。1943年5月,福州海外華僑公會在福州創(chuàng)辦會刊《海外歸僑》,郭蔭棠任主編,該報不僅刊載本會會務,也發(fā)表了大量抗戰(zhàn)的評論性文章,如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我們的宣言》《敵掠奪南洋的金融中樞》《沒有歡笑的香港》等文。[12]
除了涉僑組織與社團,一些國內組織或國際組織中國分支機構的出版物也包含部分涉僑內容,如國際勞工局中國分局于1930年7月在南京成立,編輯出版有《國際勞工通訊》月刊。該刊常登載海外各地華工的報道性與評論性文章,部分包含一些重要的涉僑調查統(tǒng)計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1935年第8期的《十年來華僑往返南洋人數統(tǒng)計(1925—1934)》、1936年第4期的《歷年僑美華人統(tǒng)計》、1939年第7期的《民國二十七年進出華僑統(tǒng)計》等文。[13]
為誘使華僑協(xié)助日偽政府、阻止華僑對祖國抗戰(zhàn)的支持,日偽控制的各類涉僑組織創(chuàng)辦了一些反動僑報僑刊,以此渲染南洋各屬殖民當局對華僑的利用與壓迫,挑撥華僑與同盟國的關系,達到瓦解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目的。此類報刊主要有1939年日偽組織的“北京華僑協(xié)會”創(chuàng)辦的《僑聲》、1940年南京汪偽政權出版的《僑務季刊》、1941年廈門海外華僑公會出版的《華僑月刊》等。[14]1940年創(chuàng)辦于南京的《僑務季刊》,今見有7期,每期約12萬字,發(fā)行2000冊,寄往日本、朝鮮、馬來亞、荷印、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以及南北美洲、澳洲各地的華人社團、華僑學校和部分僑領。另有英文版《僑務月刊》3期,大量登載與會務有關的文章、信息以及汪精衛(wèi)、陳公博、陳濟成等人的投降言論。如第2卷第2期載文《為遠東局勢嚴重告泰越華僑》,文中陳述日越簽訂共同防衛(wèi)協(xié)定,要求“僑胞應當立時反對自相殘殺的抗戰(zhàn),斷絕歐美勢力所卵翼下渝政權的供給。立刻參加和平下,在最高領袖汪主席領導把所有力量幫助國民政府。”該文為時任汪偽政權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的陳濟成所寫,試圖勸說泰國、越南華僑認清形勢,停止抗戰(zhàn),投靠汪偽政權,加入所謂的“東亞共榮圈”建設,為日軍侵略美化服務,該文也是漢奸陳濟成投降叛國的罪證。此外,日偽政府還印制一些不定期出版物,如與日本簽訂《中日基本關系條約》時,曾印發(fā)單行本專號1000冊寄發(fā)海外僑社;“還都”周年紀念、籌募浙閩捐款時,印發(fā)《告海外僑胞書》等。[15]
涉僑學校既包括官方創(chuàng)辦的專門招收海外僑生回國就讀的學校,如暨南大學;也包括華僑回國創(chuàng)辦或獲得華僑資助的學校,此類學校一般也招收部分僑生,如廈門大學。涉僑學校報刊是指此類學校所創(chuàng)辦的與華僑相關的報刊,報刊的主辦者多是僑校及其下屬機構或僑生社團等,報刊主要面向僑生或本校師生,部分面向僑務工作者甚至是社會各界。從報刊的辦報主體、宗旨與內容來看,主要分為綜合性校報校刊、僑生社團報刊和華僑研究類報刊三類。
涉僑學校的綜合性校報、???、年報、年刊等除了刊登本校事務以外,還刊登有不少涉僑信息。如民國時期的《暨南校刊》,刊名為校長鄭洪年所題,所載內容多涉及僑生教育和僑情研究,《暨南周刊》與《暨南學報》也刊登類似信息。1941年成立的國立第一僑民師范學校與1942年成立的國立第二僑民師范學校均創(chuàng)辦有校刊,主要刊登校務、校史以及僑生狀況等內容。例如現存一本1947年的《僑二師校刊》,注明編者為國立僑民第二師范學校,地點在廣州,??瘷谀恐饕小罢撝薄耙荒陙碇蘸蜕睢薄耙?guī)章輯要”“師生園地”等,內容涉及華僑教育及教材、教法以及師生文藝作品等。國內文獻機構現存此類報刊數十種,較有代表性有:1929年出版的《廈門閩南華僑女子中學九周年刊》,由陳鼎五題寫刊名;1943年出版的《國立第一僑民師范學校???,出版地在福建長汀,為師范教育運動專號;1946年出版的《南僑???,是僑校廈門南僑中學的校刊。①通過對國家圖書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tǒng)”(CALIS)的公共聯(lián)機目錄查詢與不完全統(tǒng)計。
涉僑學校的僑生社團也創(chuàng)辦有不少報刊。以暨南大學為例,該校在福建建陽期間(1941—1946)先后成立數十個學生社團,如史地學會、未明文藝社、學生自治會、中國文學研究會、經濟學會、太白文藝社、學林文藝社、壁報聯(lián)合會、新聞學會、人文學社等,學生社團大多創(chuàng)辦了各自的會刊刊登師生的各類作品,其中較有影響的是《時與空》《南風》《改造》《藝苑》《鐸聲》《中國明燈》《暨大青年》《微芒》《人言》《太白》《學林》《格非》《南僑》《南星》《暨大女聲》《壁聯(lián)》《未明》《詩墾地》《新聞周報》等。[16]這些以僑生為主的社團組織刊發(fā)了一批時政、文藝類文章,既包括國內方面的內容,也涉及僑生生活學習、海外華人社會的內容,不同報刊各有側重。1920年,集美學校校友會創(chuàng)辦《集美校友會雜志》,1942年2月更名為《集美校友》,至1947年6月,共出版31期。集美學校所屬社團還創(chuàng)辦《校友會旬報》《集美周刊》《集美青年》《廈大集美國專學生會季刊》等報刊,其中創(chuàng)刊于1921年10月1日的《集美周刊》,由陳嘉庚和陳敬賢兄弟兩人創(chuàng)辦、由集美學校消費公社主辦,刊物設有“論著”“文藝”“宣傳資料”“特載”等專欄,至1950年停辦,是福建廈門地區(qū)出版時間最長的期刊之一。[17]1920年6月,廣州私立嶺南大學附設華僑學校學生會編印《附僑學生會期刊》《華僑學生年刊》等。1948年,中山大學海外華僑同學會編輯出版《華僑學報》月刊,現存3期。
涉僑學校還創(chuàng)設華僑研究機構,編輯出版一系列華僑研究、華僑教育類刊物。民國時期,各類院校開始參與華僑研究,出版相關研究性報刊,暨南大學在這一方面尤顯突出。1918年3月,國立暨南學校創(chuàng)辦《中國與南洋》,該刊由學校層面編輯出版,兼有??穆毮?,刊物宗旨為“使華僑明了事情,及國人明了南洋狀況,并宣布在祖國之華僑教育狀況”,其中的“論述”“調查”與“記載”等欄目刊登不少華僑研究的長篇文章,是一種華僑研究的早期刊物。[18]該刊共出版3卷25期,每期都專送南僑各機關要人以及國內關心南洋僑胞的人士,為暨南學校與南洋僑胞之間的聯(lián)系起到了重要作用。1927年,國立暨南大學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業(yè)部,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共出版十余種涉僑報刊,包括《南洋研究》《南洋情報》《中南情報》《海外僑訊》《華僑情報》《中南周報》以及每周分別向國內外發(fā)稿的《國內通訊》與《國外通訊》,其中《南洋研究》(1928年創(chuàng)刊)持續(xù)最久、影響最為廣泛。[19]國立暨南大學師范科同學會還于1932年出版《華僑教育》刊物等。
1923年,廣州嶺南大學附屬華僑學校創(chuàng)辦《南大與華僑》,初為雙月刊,后改為季刊,前后出版10余年,主要刊登海外各地僑情、僑史以及研究類文章。國立海疆學校于1946年創(chuàng)辦兩種校辦學術刊物,一是《海疆學報》(嚴永晃、梁兆康主編),二是《中南研究》(嚴永晃、梁薪善主編)?!吨心涎芯俊酚绕渲匾暷涎笕A僑研究,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梁薪善教授有關南洋地理的研究成果、王新民教授有關南海歷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嚴永晃的《南洋華僑教育的歷史發(fā)展》等華僑歷史研究名篇。[20]國內其他高校也設立相關涉僑研究機構,如1946年地處廣州的勷勤商學院①1932年,陳濟棠為紀念國民黨元老古應芬而創(chuàng)辦勷勤大學,4年后因陳濟棠下臺而解散。勷勤大學在當時頗具規(guī)模,羅致人材眾多,解散后其商學院又組成獨立的勷勤商學院,1938年停辦。勷勤大學被譽稱為“廣東現代高等教育之源泉”,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等均與該校有一定的淵源關系。改組為廣東省立法商學院,增設僑務學系;稚暉大學設有華僑教育研究所。這些機構的涉僑出版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考證。
湖南衡陽人何海鳴于1921年4月1日創(chuàng)辦《僑務旬刊》,創(chuàng)刊時總社位于北京,分社位于上海,同時在東南亞、北美等地設有海外分部。刊物每期發(fā)行1000份,除讀者訂閱及銷售之外,還向海內外華僑機構、學校及團體等免費贈閱,在海外華僑社會中影響較大。[21]該刊欄目主要有“通論”“通信”“僑務新聞”“文藝和附錄”等,除登載有關華僑史的論文外,還轉載了一些較有影響或史料價值的論文,如《開吧歷代史記》和《南洋華僑史略》等。1926年2月,《僑務旬刊》停刊,共出版141期。該刊雖然是以私人的身份獨立經營的一份報刊,但因其所刊發(fā)的學術論著數量較為豐富,影響較大,故成為這個階段中最有代表性的涉僑學術性報刊之一,是現代華僑研究史的一個里程碑。姚楠先生將《僑務旬刊》稱為“研究東南亞史和海外華人史的先驅”。[22]
僑刊鄉(xiāng)訊有“鄉(xiāng)刊鄉(xiāng)訊”“鄉(xiāng)訊”“僑刊”等多種稱謂。僑刊鄉(xiāng)訊是指為了滿足海外僑胞了解鄉(xiāng)情、思念鄉(xiāng)親的感情需要,由僑鄉(xiāng)民間編輯出版并向海內外發(fā)行或贈送的報紙和刊物。僑刊鄉(xiāng)訊被譽為“集體家書”,是僑鄉(xiāng)所特有的新聞現象和文化現象,是“溝通海內外聯(lián)系的橋梁”,被認為“在世界新聞史上是絕無僅有的”。[23]在內容上,僑刊鄉(xiāng)訊具有鮮明的“鄉(xiāng)”字和“僑”字特色,具有新聞本土性、文化地域性和風格鄉(xiāng)情性等特征,具有地緣、血緣、親緣的優(yōu)勢,深受海外僑胞歡迎。在功能上,僑刊鄉(xiāng)訊增強了海外僑胞與祖國和僑鄉(xiāng)之間的聯(lián)系,為爭取海外僑胞支持國內革命斗爭、支持僑鄉(xiāng)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僑刊鄉(xiāng)訊中記載有大量的僑鄉(xiāng)信息,也為僑鄉(xiāng)歷史文化研究留存了豐富的史地資料。
1908年8月21日,愛國革命志士鄭岸父②鄭岸父(1879—1975),廣東中山人,又名彼岸,號伯瑜。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廣東光復后,被委任為香山縣縣長,辭不赴任。1921年在舊金山創(chuàng)辦《平等》雜志。1936年回國,抗戰(zhàn)勝利后任中山縣圖書館館長,建國后任廣東省文史副館長。在香山(今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創(chuàng)辦《香山旬報》,是當前所見最早的僑刊鄉(xiāng)訊。該報是香山同盟會的機關報,以“監(jiān)督地方行政,改良社會風俗,提倡實業(yè),網羅文獻”為宗旨。創(chuàng)刊時為旬刊,后應華僑要求,從1911年2月7日第84期起更改為周刊,并易名為《香山循報》,后曾改名為《香山新報》,1911年11月???,共刊行123期。辦刊人員除革命黨人,還有歸僑、僑眷和留學歸國人員等。[24]該報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國內本土新聞,也有海外香山華僑聚居地新聞,欄目包括“論著”“時評”“中外要聞”“本邑新聞”“小說”“文苑”“雜錄”“調查錄”“香山文獻錄”等,附有大量圖畫、漫畫。其發(fā)行范圍包括香山縣各鄉(xiāng)及廣州、香港、澳門、上海、漢口、北京等地,還定時向北美洲和南洋等香山華僑聚居地發(fā)行,在海外華僑中尤受歡迎,以致檀香山、舊金山、溫哥華、紐約以及南洋各地華僑團體和個人紛紛慷慨捐款,資助該刊的出版。
另一份較早出版的僑刊鄉(xiāng)訊是創(chuàng)刊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的《新寧雜志》。《新寧雜志》是在開明的新寧知縣覃壽堃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晚清末年,以劉小云等為代表的廣東新寧(1914年后改稱臺山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感到“無報紙以詳核之文詞紀之,則散而無紀,過而不存。又使無報紙以嚴正之議論繩之,則阻撓者悠肆,而畏蔥者不前,其遺憾將何如耶……遂謀所以興利革弊,改良教育為更始之方,其造端雖微,而愿力甚大也”。[25]《新寧雜志》廣受海外僑胞歡迎,帶動了包括臺山以及鄰近的開平、新會、恩平和鶴山在內的五邑僑鄉(xiāng)刊物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并在廣東、福建等地的僑鄉(xiāng)遍地開花。該刊主要以訂閱費、廣告費和向海內外鄉(xiāng)親招股份等作為運作經費來源,歷經多次停辦、復辦,至今仍在編輯出版。宣統(tǒng)元年(1909)春正月十五日發(fā)行的“創(chuàng)刊號”作為“鎮(zhèn)館之寶”珍藏在臺山市檔案館。[26]
民國時期的僑刊鄉(xiāng)訊主辦方多為青年會、校友會、宗親會等社團組織,社址通常設在華僑捐資興辦的學校、圖書館、祠堂內,如余氏宗親會創(chuàng)辦的《風采月刊》①創(chuàng)刊號現珍藏于荻海風采堂余氏歷史室。、司徒氏宗親會創(chuàng)辦的《教倫月報》、梅氏宗親會創(chuàng)辦的《端芬雜志》等。僑刊鄉(xiāng)訊幾乎都是自籌經費、自辦發(fā)行、自負盈虧,辦刊經費主要來自海外鄉(xiāng)親的捐助。創(chuàng)辦之初,多為月刊,所以冠以“月報”“月刊”名稱的較多,后因經費困難,不少報刊改為季刊或半年刊,甚至是不定期出版,但刊名依舊,目的在于保持歷史原貌,爭取海外僑胞的廣泛支持。公開出版的僑刊鄉(xiāng)訊也需登記并取得許可證,如1925年出版的《岡州星期報》封面上注明“新聞紙第六百三十號”;1927年出版的《儒良月報》印有:“中華郵政特準掛號認為新聞紙類,準廣東郵務管理局發(fā)給第五百三十四號執(zhí)據”;1933年出版的《新寧雜志》封面印有“中華郵政掛號認為新聞紙類,發(fā)給第三五號執(zhí)據”;1947年出版的《大享雜志》封面印有“內政部發(fā)給警字第七三七〇號登記證”,但很大一部分僑刊鄉(xiāng)訊未經登記。
廣東是民國時期出版發(fā)行僑刊鄉(xiāng)訊數量最多的省份,而江門地區(qū)則是廣東僑刊鄉(xiāng)訊最為集中的地區(qū),該地區(qū)民國時期僑刊鄉(xiāng)訊的發(fā)展主要經歷四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1909—1920年),該階段以《新寧雜志》的誕生為標志,這一時期五邑地區(qū)共創(chuàng)辦15種僑刊鄉(xiāng)訊。二是迅速發(fā)展階段(1921年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前),該時期五邑地區(qū)僑刊鄉(xiāng)訊發(fā)展迅速,最高峰時達150種以上,僅臺山一地即達110種。三是動蕩階段(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至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期間),期間少部分僑刊移至香港繼續(xù)刊行,其余大部分被迫???,同時也有一些專門向海外僑胞宣傳抗日救國的僑刊鄉(xiāng)訊出版,如《臺山青年》《時代》《戰(zhàn)時萃村》等近20種。四是高潮階段(抗戰(zhàn)勝利后至新中國成立前),外遷的僑刊鄉(xiāng)訊社紛紛回遷,??娂姀娃k,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該時期江門地區(qū)僑刊鄉(xiāng)訊總數達200種以上,僅臺山一地即達122種,可見發(fā)展勢頭之迅猛。由于戰(zhàn)爭等原因,僑刊鄉(xiāng)訊多次停辦、復辦,如1932年創(chuàng)刊的《臺山華僑雜志》,后停辦,直至1946年復刊,后又停辦。部分刊物的出版地點也常有變動,特別是抗戰(zhàn)期間許多僑刊鄉(xiāng)訊被迫轉移到香港或海外繼續(xù)出版,如《新寧雜志》因1941年日寇侵占臺山而被迫遷往香港印刷發(fā)行。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即江門地區(qū)的僑刊鄉(xiāng)訊在外鄉(xiāng)創(chuàng)辦,如《開平華僑月刊》于1947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四邑僑報》于1947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
廣東另一個重要僑鄉(xiāng)汕頭也出版了不少僑刊鄉(xiāng)訊,部分報刊是由華僑回國創(chuàng)辦,內容以華僑為主并面向海外華僑發(fā)行,如《新中華報》《中華新報》《鮀江潮》《星華日報》《南潮日報》《泰斗報》《泰斗日報》《僑聲報》《華僑新聞報》《華僑日報》等。
除廣東之外,福建僑鄉(xiāng)同樣興辦有不少僑刊鄉(xiāng)訊。1931年出版的《廈門指南》一書中所載蘇眇公所著《廈門報界變遷述概》一文,收錄了1916創(chuàng)刊于福建廈門、許卓然與林翰仙主編的《民鐘日報》;1918年創(chuàng)刊于福建廈門、許卓然和周彬川主編的《江聲報》;1935年創(chuàng)刊于福建廈門、胡文虎主辦的《星光日報》;1939年創(chuàng)刊于福建石獅、黃振志主編的《民生報》等報刊。此外,還有福建晉江的《民眾報》、石獅鎮(zhèn)的《民聲報》、安海鎮(zhèn)的《安海新報》、東石鎮(zhèn)的《僑聲報》等。廣西、海南等僑鄉(xiāng)也興辦有不少類似的僑刊鄉(xiāng)訊,報刊的主編或創(chuàng)辦者大多是歸國華僑或頻繁往來于居住國和僑鄉(xiāng)的華僑,刊物既面向海外華僑,也面向僑鄉(xiāng)民眾。1913年,泰國華僑林文英奉孫中山之命,回國后創(chuàng)辦海南第一張報紙《瓊島日報》,宣傳民主共和思想,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1923年,樂會縣南洋華僑盧鴻慈等人發(fā)起組織“樂會自治研究會”,并以研究會的名義出版《良心月刊》。[27]
民國時期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時政類和綜合性報刊,常開辟有涉僑欄目,發(fā)表有關華僑的信息。下面列舉幾種報刊,其涉僑欄目設立時間較長,涉僑內容篇幅較多,影響較大,值得探討。
時政類報刊是以報道新聞、刊載時評為主的報刊。民國時期此類報刊設有涉僑欄目的主要有《中央時事周報》中的“僑訊”,《政治成績統(tǒng)計》中的“僑務”,《時事月報》中的“一月來之僑務”“一月來之僑情”“僑情”“僑情零訊”等以及《中央周刊》中的“海外代表話僑情”等。
以《時事月報》為例,該刊于1929年11月在南京創(chuàng)刊,1937年12月報社遷至漢口,1938年初遷至重慶,為月刊,曾一度改為半月刊,于1944年??T搱笫敲駠鴷r期的大型時政類期刊,它每期均聘請國內知名學者和國民政府相關部門官員撰寫專文,分析國內外時事熱點問題及其前因后果。該刊雖有官方背景,但所刊專文大多學術性較強,并不空洞。同時,每期還轉載當月國內外時事、科技新聞等幫助國人開拓視野,并刊載有大量涉僑新聞報道與評論。該報1933年第9卷第2期之前,長期以“一月來之僑務”報道僑務及僑情,從該期開始至1937年第17卷第3期,開辟“一月來之僑情”“僑情”“僑情零訊”等欄目報道海外僑情,并刊載一些調研報告與評論性、研究性文章,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如1934年第11卷第3期“一月來之僑情”欄目刊載《我國海外華僑總數之調查》《古巴取消現行外僑登記條例》等;“僑情零訊”欄目刊載《檳榔嶼華僑投資開辦南京電車事業(yè)》《新加坡華僑籌辦國貨展覽會》《華僑學校、報紙、各團體、失業(yè)人數之調查》等。
民國時期出版發(fā)行的有一定影響力的綜合性報刊中也包含大量涉僑內容,《申報》和《東方雜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報刊。
《申報》原稱《申江新報》,是中國近代發(fā)行時間最長、影響較為廣泛的一種綜合性報紙,前后出版2萬余期,長達78年之久,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28]《申報》最初由英商美查與伍華特、普萊亞、麥洛基等人合資創(chuàng)辦,主要面向華人發(fā)行,以刊登政論文章與文藝作品見長,主筆者多為華人,許多華人主編和文章作者都有過海外留學的經歷,如留法回國的黎烈文曾任主編,對海外華僑的現狀以及國家對待華僑的政策多有記述評論。其中晚清期間涉僑文章約有數百篇,多數是一些政府公告、政論性和報道性文章,間雜一些條約法規(guī)。最早的一篇是1874年12月26日第819期第1版上署名為“客閩蓮塘生”的《中國當宜自強為本論》一文,文章中稱“中華僑寓于泰西各國者,約略數十萬之眾,其間有才干、有志氣之士固不乏人”,指出當時在西方國家的華僑大約有幾十萬,其中不少人有才能、有志氣,不輸于外族;1907年2月24日第4版刊登《荷蘭虐待華僑之慘狀》報道與揭露海外華僑的悲慘境遇;1907年4月12日第11版的《商部設法保護華僑》、1907年4月12日第11版的《美國修改華人入美章程》等文均為當時重要的涉僑政策報道;1911年5月6日開始連載《殖民小說華僑淚》小說,至1911年7月19日共刊出75期,在當時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該報在民國期間所載涉僑文章數量明顯增多,且廣泛涉及華僑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教育等多個領域。民國建立之初,該報多日頻繁報道海外各地華僑祝賀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的電文、踴躍捐輸的義舉等信息,如1912年1月2日的“溫哥華埠電孫大總統(tǒng)鑒:聞公被選為中華大總統(tǒng),闔境華僑歡極慶國得人,齊祝萬歲”。1912年1月20日的“昨復有巴達維亞華僑匯寄國民捐款一萬元”等。之后,《申報》長篇刊載海外各地華僑回國投資興業(yè)、聲援討袁、支持祖國抗戰(zhàn)等言論,成為海外華僑關注國內局勢、表達立場的一個重要平臺。
《東方雜志》由商務印書館于1904年創(chuàng)辦,是我國報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雜志,初為月刊,后改為半月刊,1948年12月停刊,共出版44卷819期(號),發(fā)文達2萬多篇、圖片有1萬多幅,先后有8位主編。[29]《東方雜志》是中國研究國際問題的重鎮(zhèn),記載了大量有關華僑的歷史事件與相關研究性文章。從涉僑信息分布欄目來看,《東方雜志》先后開辟有“各省游學匯志”“僑民興學”“僑民商業(yè)”“僑民商業(yè)志要”“僑商自治”“華僑商務匯志”“各地華僑近狀”“各埠華僑近聞”等十多個涉僑專欄;外交、商務、教育、鐵路等相關欄目,如“中外交涉匯志”“各省商務匯志”“各省教育匯志”“各省鐵路匯志”等欄目中也有部分涉僑信息;一些綜合類欄目也常刊載涉僑信息,如“雜俎”(后改為“記載”)、“中外近事述要”“中國大事記”“時事日志”以及“東方論壇”等。
此外,《大公報》、《民國日報》、耶穌教會在上海成立的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中西教會報》以及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時務報》等也時??d有關華僑的報道與研究。
除上述全國性的綜合性報刊之外,一些地方綜合性報刊也專門開辟專欄報道海外僑情,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等地的僑鄉(xiāng)。如廣東汕頭的幾種綜合性報刊?!稁X東日報》①《嶺東日報》創(chuàng)辦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創(chuàng)辦人為維新愛國人士楊季岳,發(fā)行所設于汕頭育善街,為汕頭第一家報紙。該報于1911年??F零散收藏于汕頭檔案館、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及中山大學歷史系資料室等機構。自1905年始開設“南洋通信”專欄;《大嶺東日報》開設有“華僑近聞”專欄;《汕頭晨報》開設有“華僑近訊”專欄;《汕報》開設有“僑務指導”等欄目;《南聲報》第三版基本是涉僑版面,設有“華僑人物連載”“華僑經濟介紹”“俚人俚語”等欄目。其中一些報刊的綜合性欄目也刊有大量涉僑內容,如《嶺東日報》中的“潮嘉新聞”是一個專門刊登潮州府和嘉應州各地新聞的綜合性欄目,欄目中對張榕軒等僑商在僑鄉(xiāng)捐資公益、開辦實業(yè)、興修潮汕鐵路等活動進行了報道。
中國香港當時為英國殖民地,除了本地出版以及內地一些遷往香港出版的僑刊鄉(xiāng)訊之外,一些革命組織、僑商組織也在香港出版了涉僑報刊。如1931年創(chuàng)刊的《華商月刊》(月刊,香港華商總會出版)、1938年創(chuàng)辦的《抗戰(zhàn)華僑》(旬刊,抗戰(zhàn)華僑社出版,彭澤民②彭澤民(1877—1956),廣東四會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1906年加入中華革命同盟會,是吉隆坡分會負責人之一。1924年回到廣州參加民主革命活動,并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海外部部長,國民政府委員。1947年當選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題寫刊名)、1947年創(chuàng)辦的《現代華僑》(月刊,后改為半月刊)、1948年創(chuàng)辦的《華僑工商導報》(半月刊,華僑工商導報社主編)等。
民國時期國內政府部門涉僑報刊、涉僑組織與社團報刊、僑校報刊、僑刊鄉(xiāng)訊以及設有涉僑欄目的其他報刊構成了該時期涉僑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大類型報刊具有較高的史料保存與學術研究價值:其一,政府部門涉僑報刊發(fā)布的涉僑政策法規(guī)、重要人物的評論以及重大事件的評述代表官方立場,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其二,涉僑組織與社團報刊、僑校報刊、僑刊鄉(xiāng)訊作為民間涉僑文獻的主要來源,數量豐富、類型多樣,且富含正史中鮮有的記述,特別是對一些機構、人物、事件的詳細記載以及相關的照片、題字資料尤顯珍稀,是對官方文獻的一項重要補充。其三,設有涉僑欄目的報刊可為相關研究提供多種渠道的信息參考,例如對同一事件的報道與評論,由于各報刊的立場、信息獲取來源等不盡相同,所刊內容可能有所不同,但正是因為這種差異,為相關史實的互證與辨析提供更多的證據與支撐。
民國時期國內涉僑報刊作為華僑歷史研究的一項重要文獻參考來源,尚需深入研究與系統(tǒng)整理。當前,學界僅對少數報刊中的涉僑史料進行研究與出版,且多為影印輯錄形式,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文獻機構對于此類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亦相當欠缺。此外,民國時期的報刊大多采用酸性較大的紙張,脆化現象嚴重,而部分報刊又散落于民間,保存條件堪憂。為此,期盼華僑研究學界、文獻機構、僑務部門以及社會各界予以充分重視,廣泛開展聯(lián)系與合作,加強數字化建設力度,全面系統(tǒng)地收集、整理、開發(fā)與研究國內涉僑報刊資源。
[注釋]
[1]鄭民等:《華僑華人史書刊目錄》,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4年,第126頁。
[2]何長祺:《南非洲僑務之最近觀察》,《華僑周報》1932年第1卷第2期。
[3]陳樹人:《告華僑青年》,《華僑青年》1944年第1期。
[4]施宣岑、趙銘忠:《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簡明指南》,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87年,第150頁。
[5]《發(fā)刊詞》,《華僑半月刊》1932年第1期。
[6]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武漢市志·新聞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26頁。
[7]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華僑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3~276頁。
[8]黃科西:《福建僑務行政之沿革》,《福建僑務公報》1928年第1期。
[9]羅卓英:《輔導工作的開始》,《粵僑導報》1946年第1期。
[10]劉琳:《辛亥革命時期福建華僑報人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181~183頁。
[11]夏斯云:《民初華僑聯(lián)合會述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2]李瑞良:《福建省志·出版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6~277頁。
[13]池子華:《紅十字運動研究評論集》,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87頁。
[14]李安山:《中華民國時期華僑研究述評》,《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5]黃小堅:《海峽兩岸“華僑與抗日戰(zhàn)爭”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0年,第105~107頁。
[16]張曉輝、夏泉:《暨南大學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53頁。
[17]董立功:《陳嘉庚研究新史料的拓展:原則與路徑》,《關東學刊》2020年第6期。
[18]黃炎培:《中國與南洋·發(fā)刊詞》,《中國與南洋》1918年第1期。
[19]李潔容:《暨南大學南洋文化教育事業(yè)部的歷史成就與貢獻》,《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20]嚴永晃:《海疆教育:華僑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海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21]趙燦鵬:《中國現代華僑研究的發(fā)端:何海鳴與〈僑務旬刊〉述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年第2期。
[22]姚楠:《南天余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頁。
[23]楊潔:《地方高校圖書館在五邑僑刊鄉(xiāng)訊資源建設中的作用》,《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年第4期。
[24]政協(xié)廣州文史委員會:《廣州文史資料(第25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37頁。
[25]劉小云:《新寧雜志序》,《新寧雜志》1909年第1期。
[26]全國民國檔案通覽編委會:《全國民國檔案通覽(7)》,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第96頁。
[27]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瓊??h志》,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646頁。
[28]鮑計國:《史量才對〈申報〉的改革及其思想價值》,《青年記者》2014年第32期。
[29]楊海軍:《中外廣告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