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陽
(赤峰市松山區(qū)安慶中學,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引言:近些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在大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其對學生群體與教師群體所帶來的改變也更為深遠,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發(fā)展?jié)摿?,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動力,教師需將教學放在關注學生發(fā)展層面,將學生作為真正鮮活的個體,充分融合新課程理念。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師生互動與交往過程,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參與感悟,擺脫傳統(tǒng)課堂帶來的束縛,將原本機械重復且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變成更具生命力的課堂授課模式。
近些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改革工作不斷深入,多數(shù)教師已對新課程教學思維與教學策略擁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課堂活躍度得到明顯改善,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質量也在不斷提升。但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依舊是主流,教師強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要求學生對各類知識點進行強制記憶,并將應付考試作為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的核心要點,這對于我國初中歷史教學發(fā)展極為不利。分析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課堂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歷史不是一段段蒼白無感情的文字記載,而是一次次社會變革與思想碰撞,是一次次生產力與人文精神的轉變,每一段歷史時期都擁有獨特的魅力與特性。但當前初中歷史教學課程設置中,很多教師將原本生動復雜的歷史畫面固定在狹隘的認知框架內部,學生根本無法感受每一段歷史時期在精神層面的沖擊,而是成為知識記憶的工具。這種不重視學生情感與思想的教學活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學生排斥歷史教學,教師忽視學生的感受,最終導致歷史課程教學成為一項應付考試的知識灌輸,而不是真正的“以古為鏡”“以人為鏡”。
現(xiàn)階段,多數(shù)初中歷史教師依舊將教書與育人分割開,教師將教學活動看做成獲取經(jīng)濟利益的任務,將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作為課堂主體,忽視學生在實際教學活動的情感與道德養(yǎng)成。新課程改革工作中,德育教學成為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歷史教師卻對其不夠重視,德育教學被簡單化,甚至一筆帶過,政治思想教育也變成更為單純的灌輸與說教,而這種教學工作,不僅無法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讓歷史教學失去其本質價值。
1.注重教材觀念的轉變
首先,歷史教學需舍棄傳統(tǒng)思維理念影響下形成的“歷史教材就是歷史知識倉庫”的錯誤看法。傳統(tǒng)初中歷史課堂將教材看作是教學活動的核心與知識點,歷史教材就是各類歷史知識倉庫。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課程教學工作,其重點應放在課程與教材的合理規(guī)劃層面,樹立全新的教學論點,讓歷史教材不單純涵蓋歷史知識,也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片段的學習與獲取手段,并為學生設計各類針對性的互動課堂,進而讓歷史教材與新課程思想下的全新課堂有機融合,充分展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與個性情感。教師在編制歷史教材時,也要將目光放在更長遠的位置,不能單純依靠教材內容去教學,而是讓教材成為一個引子,進而充分拓展課堂的豐富性與感染力。
2.教材結構的轉變
新課程理念影響下,教材編制過程可采用主題式單元結構,讓內容與形式更為豐富,讓教材內容更顯層次,賦予學生更為開放的思想抒發(fā)空間,而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合理引導學生參與到各類活動當中。
1.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
生命價值在于對知識的探索,在于對時間與空間的自主支配,而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其在歷史課堂的中的表現(xiàn),應成為情感與氛圍的主體,而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初中歷史教師應綜合分析不同類別學生與不同階段學生對知識與情感的需求,精心設計各類教學活動,在給予學生足夠自由空間的同時,也要讓學生養(yǎng)成對知識主動獲取的激情,主動動腦、動手、動口去參與各類活動,進而釋放歷史課程自身的內在價值,發(fā)揮學生自主能力。
2.關注每一位學生生活與情感世界
知識的特殊性在對于語言符號世界的展現(xiàn),在于對生活方方面面情感的總結,而傳統(tǒng)課堂的授課模式讓歷史內涵被掩蓋,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杯徹底割裂。對此,教師應從書本資源與在線教學資源兩個層面入手,讓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價值,進而強化學習興趣與動機。
3.注重學生生命的尊嚴,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學生擁有獨立的人格與尊嚴,歷史授課過程中,教師需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重視,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身份去教導學生,而是應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與協(xié)作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真正的學習氛圍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獲取知識,主動尋求未來發(fā)展。
4.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針對性創(chuàng)造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
學生智慧活動的創(chuàng)建,不僅僅要考量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能力,也要不斷刺激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探尋知識的真諦,主動去解決各類問題。對此,教師可通過問題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建,讓學生在各類問題中擁抱成就感與獲得感,進而塑造其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5.關注學生獨有文化,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
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與成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而成人的價值與生活態(tài)度需要學生去揣摩,而學生的熱情與對知識的渴望,也要每一位教師對其進行探索,因此,在空間塑造層面,教師需不斷為學生打造獨有文化的展示空間,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有效活動,進而實現(xiàn)師生共同發(fā)展。
初中歷史課程不僅僅是歷史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教師也要向學生認識到課堂的基本任務,注重基礎性與綜合性的全面融合。所謂基礎性,是指在分析學生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的基礎上,注重對歷史常識的普及,進而引導學生不斷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為其未來學習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基礎。所謂綜合性,是指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注重發(fā)散與拓展,并同時控制課程難度,讓學生掌握各類基本常識以及學習歷史的基本技巧。
首先,歷史教師需要對新課程標準進行有效解讀,加強自身學習,了解相關課程的本質,加強基礎理念學習、設計思路學習、課程內容學習以及實施建議學習,只有將這些知識與內容同步掌握,才能真正擁有更為良好的課程實施方式。其次,教師也要對新課程標準的各項要點進行分析,轉變自身的教學習慣,加大對各類全新教學手段的有效應用,讓學生了解到課程實施的重要性與意義,讓學生感受歷史課程的影響力。
初中歷史教師可采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進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與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也要加大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培養(yǎng),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主動了解各類歷史場景,找到歷史進程中的糾紛與矛盾,并使用更貼合學生特性的方式,提高其對各類活動與課堂互動的參與能力。
依照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特征,初中歷史教師應靈活運用各類教學策略與機制,采用啟發(fā)式與互動式教學,積極拓展教學途徑,注重教學內容的多彩性與多樣性。例如,教師可充分收集各類歷史資料,收集各類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在情景中感悟歷史,進而實現(xiàn)思想與情感層面的共鳴。這種來自歷史文化精神層面的引導,可讓教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被無限縮短,讓各類問題展現(xiàn)更為全面,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斷加深,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
初中歷史教學發(fā)展困境的形成,其根本因素在于傳統(tǒng)知識課堂,教師關注的是知識,而不是學生這一教學核心主體,歷史教師將課程視作為向學生灌輸知識點以及反復記憶強化的場所,學生被動接受各類知識點,卻沒有真正感受到歷史場景魅力,興趣、情感與個性得不到發(fā)展,學生失去生命個體的特性,最終導致文化與時代精神脫軌,情感教學與知識教學脫軌?,F(xiàn)階段,造成初中歷史教學發(fā)展困境的核心要素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課堂中的人即包括教師,也同樣覆蓋學生,其精神層面的共鳴以及情感互通,是實現(xiàn)歷史知識普及以及歷史場景常見的根本點。但是,初中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其擁有的課堂主體地位被徹底剝奪,教師教學工作缺少主觀性與創(chuàng)造性,缺少人性思考,學生的情感被徹底扼殺,教師成為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載體與工具。在此背景下,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失去情感,學生也不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歷史文化喪失生命已經(jīng),歷史失去靈活,學生厭倦,教師厭煩,教學工作陷入停滯。
歷史是人類情感的進化過程,失去情感的歷史教育,將會失去其本質意義與價值,這對于我國教育體系建設工作十分不利。傳統(tǒng)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會采用相對固定的模式去傳授歷史知識,而這種僵化的教學體系,讓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場面與知識變成一種整齊劃一的知識點,學生的個性被束縛,課堂缺少情感與靈性的碰撞。在此背景下,教師與學生都將無法看到歷史在生命價值層面的體現(xiàn),情感層面缺少交融,最終導致歷史無法展現(xiàn)真正的歷史,而是單純需要記憶的文字。行業(yè)科研人員曾做出一份調查,多數(shù)學生對老師板著臉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十分反感,更向往可主動參與、色彩飛揚且充滿生活氣息與濃郁情感色彩的活動體驗式教學。
所謂課堂的靈魂,是指對知識與歷史的深度觀察,是一種來自文化層面的境界,需要每一位學習者與參與者帶著思辨的眼睛與思想去審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去探索生命與情感、過去與未來的真正智慧。對于歷史教學工作而言,想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就需要達到這種智慧的境界,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靈魂,在共鳴中找到真正的思想價值。這種課堂靈魂是當前歷史課堂最為欠缺的。在此影響下,我國很多青少年對祖國歷史知識的了解極為匱乏,雖然在學習過程可對相關知識點形成記憶,但考試過后又很快忘記。
結束語: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應重視歷史的情感與靈活,注重學生個體的獨立性與尊嚴,加強對學生心理與特征的分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師生之間形成良好活動,進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