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可風停了之后呢?誰也沒想到,不到兩年,被投資人寄予厚望、“坡長雪厚”的新消費賽道就迎來了殘酷的生存考驗——熱鬧地燒了一兩年錢,只燒出了一成的回頭客。
一些未經公開的數字正在消費投資人之間流傳:“以一己之力定義品類”的食品品牌曾經號稱“數月間線上銷售額3億元”,據悉其真實數據已經掉到了2000萬元以下;去年還“一年賣出6個億”的食品品牌,近幾個月銷售額徘徊在兩三千萬元;在炙手可熱的低度酒行業(yè),幾乎所有品牌3個月內的復購率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更可怕的是,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還被綁在流量的擔架上下不來,投資者卻已經心照不宣地按下了暫停鍵。
大熱之后的大冷,仿佛讓新消費賽道來到了崩盤的前夕,就像幾年前共享單車經歷過的那樣。
摩拜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王曉峰在回憶共享單車創(chuàng)業(yè)時提到了一種名為侏儒蝦虎魚的生物。研究表明,這種魚是世界上成熟最快的魚,在出生后三個星期就能在珊瑚礁中覓食,兩個星期就可以性成熟。
然而,快速生長意味著快速死亡。侏儒蝦虎魚性成熟之后最多三個半星期就會逐漸死去,經測算,它們的壽命最多只有59天。
速生速朽的共享單車企業(yè)成了侏儒蝦虎魚在互聯網行業(yè)的映射,新消費市場速生的一眾網紅品牌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命運?
消費品是一個大賽道,這一點毋庸置疑。人生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每一件事都是一個萬億大行業(yè),每一件事都能成就一個千億乃至萬億的大公司。比如農夫山泉靠賣水每年營收200多億元,茅臺成了市值2.5萬億元的公司。
然而,消費品領域的土壤雖然肥沃,也不是每顆種子都能發(fā)芽。
這一波消費品創(chuàng)業(yè)的大背景是,上游的供應鏈已經非常完善,直播帶貨、短視頻等平臺又提供了新的渠道流量,這改變了創(chuàng)業(yè)者打造新品牌的邏輯。以前一般是先做工廠,等工廠出貨了才開始鋪貨。現在創(chuàng)業(yè)者找到上游代工廠,換個牌子,做好設計,直接就能線上賣。
過去打造一個品牌平均需要30年,現在是3年。
但如果創(chuàng)業(yè)者以為,做出好產品、定位品牌的調性風格,就能做好品牌,那就大錯特錯。這只是跑出了品牌長征的第一步。后端的供應鏈不在自己手里,就意味著很難有壁壘,很難有核心競爭力。
我們看到,這一輪資本對新消費“拔苗助長”的結果是,新品牌們不由自主地卷了起來。創(chuàng)業(yè)者們用著相似的配方,批量“炮制”網紅消費品牌。做飲料的,搬出“零糖零脂”的概念,之前是元氣森林氣泡水,現在是各種低度酒;做食品的,主打健康養(yǎng)生概念,就連薯片這種“垃圾食品”現在也是“健康零食”了;做彩妝的,只要跟國潮扯上關系,瞬間就“高大上”起來,以至于炸串都包裝成了國潮風。
現在國內的新消費品牌,少數人在乎創(chuàng)新,多數人抄襲,所有人都更在乎資本。尤其是被人神化的互聯網打法,讓人相信神話也可以在實體消費品中實現。
當一家做實業(yè)的品牌創(chuàng)始人,最在乎的事情不是修煉內功,而是起盤、買量的時候,危險就已經來到了身邊。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也經歷過這樣的浪潮,索尼、松下、本田、無印良品等一批本土品牌在英美品牌的合圍中崛起,最后成為世界級品牌。這些品牌的成功,靠的是設計、精工以及對本土消費者的深刻洞察等。
不要用戰(zhàn)術上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新消費領域的真正戰(zhàn)爭,才剛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