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采訪是一項“社會活動”,需要和各行各業(yè)不同類型的群體打交道。有效獲取信息,是新聞采訪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筆者在實踐中深有體會的是,“表達力”貫穿新聞采訪始末。錘煉“表達力”,和被采訪者“打成一片”便于及時有效展開工作。
搞調(diào)查研究,只有多問,才能獲得豐富信息;想明辨是非,只有多問,才能求證是非對錯;欲深入思考,只有多問,才能保證所思所想,不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筆下見真章,只有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保證所用的語言,被群眾所接受??梢哉f“表達力”貫穿采訪的全過程,是一項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基本能力。筆者認為,“表達力”是評價媒體人職業(yè)素養(yǎng)高低的標準,也是新聞人擁有的一項銳利武器。
有人說媒體人是“社會活動家”,在我國古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有“縱橫家”之稱,代表人物是張儀和蘇秦,在國與國之間縱橫捭闔,史學家評論他們是“舌提三尺劍,猶抵百萬兵”。筆者認為,媒體人也應(yīng)該如此,出良言、獻良策、揚正義、有擔當。
所謂“內(nèi)功”,就是要有正確的意識、無畏的勇氣和為民的情懷。
要深入研究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知道黨要引導什么,國家要實施什么戰(zhàn)略。只有跟黨和國家一個步調(diào),才能把握主流,引導輿論、服務(wù)大局。做好新聞輿論工作,主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我們以人民為中心,同時要有“政治家辦報”意識,圍繞中心、服務(wù)大局。什么是趨勢,什么是個別;什么是本質(zhì),什么是現(xiàn)象,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畏而不戰(zhàn)者敗,勇而無謀者蠢。黨的新聞工作者要敢于亮劍、敢于把新聞人的武器亮出來,知道自己說什么,更知道該怎么說。該回避的回避,該提出重點的要提出,該調(diào)查的新聞要素一個也不能落下。還要多方打聽,多方印證,確保事實準確無誤。作為記者,我們?yōu)榱诵侣劺硐胍啊翱缫徊健?,打破砂鍋問到底。不逃避、不退縮、不怯懦,這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勇氣和擔當。
看人下菜,趨炎附勢,不是一個媒體人該有的胸襟。我們的光環(huán)是人民給的,就應(yīng)該為民發(fā)聲。面對弱勢群體,要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我們要呵護弱者的自尊,不能因為他們貧弱就另眼相待。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做好事,取得人民的信賴,媒體的品牌就樹立起來了。
筆者曾接到來自臨汾、長治的兩位農(nóng)民朋友的求助電話,一個是殘疾人,要求發(fā)表作品,另一個要求政府解決自來水管防護問題。通過努力,筆者幫他們解決了問題,贏得了他們的信賴。他們隔三岔五,就會給筆者打電話問候。所以要堅信,做了好事,人民不會忘記!
只有“接地氣”,寫出來的稿子才會冒熱氣、有靈氣,才能在生動的實踐中體察新時代的變遷,才能不斷從國家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中汲取正能量,記錄好、講述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出新時代記者的職業(yè)榮光。
所謂“外功”,就是要錘煉表達技巧,學會提問,避開忌諱。
一些關(guān)鍵信息,必須精準無誤。比如時間、地點、姓名、數(shù)字,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這個時候就要求記者提出閉合問題,單刀直入,甚至一問到底。記者聽不清楚、問不明白的,就讓對方寫下來。
還有一些關(guān)鍵信息,必須對照法律、法規(guī)、公文、公函進行核實,不能怕麻煩。要多次求證,死咬關(guān)鍵信息,多方詢問、印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針對政策出臺、會議宣講等進行的提問,問題開口要大,不能讓發(fā)言人無話可講。更不能讓他們?nèi)詢烧Z,草草收尾。記者提的問題涉及面要廣,包括政策或會議的意義、具體的實施步驟、完成的情況、后續(xù)的影響等。信息搜集得多了,稿件就好寫了。
采訪一個當事人,一定要打開其話匣子。問一問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從業(yè)背景、子女情況、希望愿景,拉拉家常。采訪一個企業(yè),要弄清公司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包括產(chǎn)品銷路、經(jīng)營困惑、發(fā)展瓶頸、未來規(guī)劃。問題越寬廣越好,了解得多了,可供提純的信息就多了。
人家心里的傷疤不要揭,人家的短盡量不要提。采訪談話,最忌諱的就是非要提及人家的隱私。這就觸碰了底線,給被采訪者留下了壞印象,也使新聞人的形象受損。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體恤弱勢群體的心情。避開雷區(qū),引導他們走出心理誤區(qū),釋放出對弱者的理解和關(guān)愛。只有被他們信賴,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樹立媒體人的良好形象。
總之,做一個稱職的新聞工作者、合格的媒體從業(yè)人,一定要錘煉表達力,我們要在采訪路上,多聽、多看、多練;在書本上,多學、多思、多用。相信只要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大家的表達力一定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