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 王雅蘭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導任務下,要求小學美術教師轉變美術課堂教學方式,全面落實美術核心素養(yǎng),強調家國情懷,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自主學習,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原有的單一性教學觀念,縱觀全局,整體把握教材。在同一主題下設計不同類型的教學側重點,使每部分既相互聯系統(tǒng)一完整又具有獨立特色。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
例如:在上四年級《莊嚴的牌樓》、《畫牌樓》兩課時,教師以學生為本位,以牌樓為主題,對兩課內容進行重組,設計總體目標和重難點,并以四個分支共建這一主題,在第一課時賞牌樓、第二課時游覽牌樓基礎上,進行第三課時建牌樓,第四課繪牌樓。分別設立目標和重難點,把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造型表現等環(huán)節(jié)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多元的教學整體。
本主題設計以美術課程標準為依托,總體三維教學目標是了解牌樓的相關知識,學會表達自我感受,學會用粗細、疏密的線描方式概括、取舍的表現牌樓。運用任務驅動、實踐觀摩等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演示等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保護文物、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具體如下:
一、第一課時——欣賞評述品牌樓
本節(jié)課重點:認識不同的牌樓,了解其功能、結構、材質、美感。難點:學會牌樓的欣賞方法,能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對牌樓的感受與認識。
教師以任務驅動方式讓學生搜集牌樓的相關資料,豐富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觀察、理解、對比過程中既增強了興趣,開闊視野。學生根據搜集的牌樓的相關知識,認識牌樓的結構特征、各部位的名稱、作用、材質等。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6組,下發(fā)任務記錄單,以拼擺磁力拼圖的形式,在黑板上拼出不同牌樓,探究牌樓各部位名稱,分享搜集的資料及討論結果。通過拼一拼、認一認、數一數、說一說、找一找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完成探知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感知能力。學生逐步養(yǎng)成從整體觀察的觀念和習慣,以對比分析的方式觀察牌樓的整體和各個局部和細節(jié);通過視覺體驗,感受牌樓的造型、樣式、色彩、材質等特征,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后作業(yè),搜集昌平十三陵牌樓資料,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
二、第二課時——名勝游覽賞牌樓
本課時重點:了解十三陵石牌坊的歷史,認知石牌坊的造型、材質。難點:觀察十三陵牌樓的樣式、結構、雕飾,體會十三陵石牌坊的美。增強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
本課設計結合昌平地域特色資源,感悟牌樓凝聚中華古建筑精華 提高保護文物的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組織學生到十三陵牌樓進行實地考察,進行觀察、拍照、討論等活動。在參觀實踐活動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運用相機、iPad、手機、望遠鏡等設備記錄下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并通過網絡進行分享,把拍攝的素材發(fā)到班級群中。師生和家長進行及時溝通作品點評、知識補充等,給予學生一個開放的平臺。學生站在莊嚴、壯麗、穩(wěn)重、精美的十三陵牌樓前,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拍一拍,初步感知牌樓,自主探究家鄉(xiāng)的特色建筑,同時感悟中國古建筑文化魅力,既提升了同學的審美品味與文化自信又激發(fā)學生熱愛自己家鄉(xiāng)文化遺產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學生填寫“參觀十三陵牌樓實踐活動考察表”記錄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并談一談自己對于這一建筑的保護建議或感受。
三、第三課時——動手實踐插牌樓
本課時目的:增強學生對牌樓的認識,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提高學生參與度。難點:合理分工,圖例分析。首先以小組為單位領取本組的不同種類模型,有木質和KT板材質的兩種模型,根據不同種類的材料參考拼裝圖紙進行思考分析,合理分工,拼插牌樓。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長和意愿自主分配,學生體會到小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鍛煉了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視動統(tǒng)合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增強了自信心,體驗到動手實踐的樂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第四課時——造型表現繪牌樓
本課時重點:運用線描寫生或手抄報的形式表現牌樓。學習分析表現牌樓整體結構和細節(jié)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造型表現能力。難點:合理運用線條的粗細、疏密變化有意識的進行概括、取舍,在線造型中表現對牌樓的美感體驗。本單元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通過多媒體演示繪畫步驟,出示對比圖片結合教師示范,解決學生從真實的牌樓抽象成線描作品的步驟與方法。學生通過觀看、討論分析、對比等方法,了解牌樓的整體與局部,學會用不同線條進行整體和細節(jié)進行描繪。最后學生以牌樓線描作品和手抄報形式呈現作品,并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網絡評價等方式展示成果,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鍛煉了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理解。
主題單元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根據學生需求合理運用,與本校、本地區(qū)的實際狀況,巧妙設計安排自己的教學內容。在精心設計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教學的設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輔助者;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查找資料、合作學習、自評與互評等能力和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批判反思能力。整體策劃單元教學、著力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教學活動的整體性、開放性、探究性、主體性和綜合性、安全性。使學生從單一的課本信息來源變?yōu)槎嗲?、全方位的感知?/p>
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體現著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學生為中心,以單元教學模式為手段,促進學生的圖像識讀、搜集整理資料、相互溝通合作、動手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最大效用的提高教學效果,服務于學生,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