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恩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城市選址是影響城市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區(qū)位、地形、水系條件等是其中最基本的自然因素,城市位置的確定要考慮城市核心位置的地形特征和城市擴展的地形條件,以及水文、氣候、資源等自然因素,同時結合交通、軍事、政治、經濟等人文因素。中國城市選址實踐中,古人積累了一些豐富的經驗和基本理論。
一是“擇中”思想。地理中心易發(fā)揮政治經濟文化的輻射作用,因此“擇中”不僅是古代都城也是春秋以來商業(yè)城市選址的重要原則。從古人方位尊卑觀念看,古人以居中為尊,左右次之,“中央”方位是最高統(tǒng)治權威的象征?!皳裉煜轮卸?,擇國之中而立宮”,中國古代都城布局往往以宮殿為中心,以其南北中軸線為全城主軸線。此外,司馬遷補充和發(fā)展了前人的擇中觀念,他在《史記 貨殖列傳》云“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說明能否制定正確的政策促進地方科技發(fā)展,經濟繁榮,也是區(qū)域中心城市形成的關鍵因素。二是形勝原則?!秴问洗呵铩分姓f古人“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防衛(wèi)是古代城邑首要的功能,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形勝概念,自西漢時候起發(fā)展成為古代城址選擇的基本原則。除了城墻濠溝等城防修筑,還可利用高山大河等自然條件,建設更大范圍的防衛(wèi)體系。三是堪輿理論,即風水思想。秦漢時期堪輿家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受到帝王的重視,漢代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風水理論,言陰陽五行吉兇禍福以及山川自然形勢的評價與選擇,對古代村鎮(zhèn)、城市選址規(guī)劃產生重要影響。
貴陽地處黔中,宋代始有貴州之名。元代更名順元城,明代改名貴陽。其地古為西南夷地,漢唐時皆未入中國。宋為羈縻蠻地,嘉定中移大萬谷樂總管府治于此。元設八番順元軍民宣慰司,明朝洪武六年置貴州宣慰使司,并于永樂十一年隸貴州布政司,隆慶六年,移程番府治于省城,改為貴陽府。元代順元城始建有城垣,明清以后城市逐漸擴展,貴陽古城選址在區(qū)位、地形、交通、軍事政治等多種自然與人文地理因素作用下,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看具有以下特點:
宏觀上看,貴州處云貴高原東部,地勢西部高中部略低,并從中部向東、北、南三面逐漸降低,山川險峻,地貌崎嶇。不僅萬山叢簇,延袤數(shù)千里,且多深谷大箐。清人張澍《續(xù)黔書》載:“黔之地,跬步皆山,上則層霄,下則九淵,其驛站之苦,有萬倍于他省者”,“所至峰巒絡繹,巉巖連云插漢,眾水之行懸崖穴地,橫斜詰曲如龍蛇,狹處巉容獨木舟,而深或至十余丈”,無舟楫和灌溉之利。由此古人感嘆道“天下山川之險,貴州為最”。但貴州的宏觀區(qū)位形勢非常重要,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貴州方輿紀要序》曰:“常考貴州之地,雖偏隅逼窄,然驛道所經,自平溪、清浪而西,回環(huán)達于西北,幾千六百余里。貴陽猶人之有胸腹也。東西諸府衛(wèi),猶人之兩臂然。守偏橋、銅鼓以當沅、靖之沖,則沅、靖未敢爭也;據(jù)普安、烏撒以臨滇、粵之郊,則滇、粵不能難也;扼平越、永寧以拒川、蜀之師,則川、蜀未敢爭也。所謂以守則固矣。命一軍出沾益以壓云南之口,而以一軍東指辰、沅,聲言下湖南而卷甲以趨湖北,武陵、澧陽不知其所守。膺擊荊南,垂頭襄陽,而天下之腰膂已為吾所制矣。一軍北出思、黔,下重慶,敵疑我之有意成都,而不疑我之飆馳葭萌也。問途沔北,顧盼長安,而天下之噤吭且為我所搤矣。所謂以攻則強矣。如是而曰貴州蕞爾之地也”。貴州處于西南腹心和長江、珠江流域中上游,東連湖廣,南接廣西,西與云南相通,北與四川重慶為鄰,是西南地區(qū)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無論是對于溝通西北,還是聯(lián)系華南和華中,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理中心,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因此,乾隆《貴州通志》卷四《地理志》“形勝”條下“貴州布政使司”云:“貴州居天下之西南,東阻五滛,西控六詔,南連百粵,北距三巴。上則盤江旋遶,下則?溪順流。關雄虎踞,路繞羊腸。窮地之險,極天之峻。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坤位雄都,邊陸扼塞。滇楚鎻鑰,蜀粵藩屏”。
貴陽地處黔中,為“黔之胸腹”,是貴州乃至整個西南的地理中樞,但在驛道開通之前,因為山高水險,交通梗阻,黔中地區(qū)的開發(fā)不如黔西北、黔東、思州、播州等地。元代修筑了滇黔、湘黔、川黔、川滇黔和黔桂五條驛道,除川滇黔驛道外,其余四條均在貴陽交匯,貴陽是聯(lián)系湖廣、四川、云南三行省驛道交通的重要樞紐。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云:“明時幅員滇洱,置驛四川,不如取途湖廣為徑。云南、湖廣之間,惟恃貴陽一線”;卷一百二十一《貴州二》又曰“貴陽府當四達之郊,控百蠻之會。所轄夷種非一,習俗各異。一旦有警,則滇南隔絕,便成異域。故議者每以貴陽為滇南之門戶,欲得滇南未有不先從事貴陽者也,蓋應援要途控臨重地矣”。滇黔、湘黔驛道在貴陽銜接形成湖廣與云南相通的驛道干線,這條從昆明至貴陽再到湖南常德的滇黔湘干道,也稱“通京大道”,是明清時期云南通往京師及其內地諸省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時也是連通緬甸、泰國、老撾的國際通道,貴陽成為“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要害之地,進一步凸顯了貴州的戰(zhàn)略地位,貴陽一躍成為西南地區(qū)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
貴陽為西南喀斯特地區(qū)典型的臨水平壩型高原山地城市,古城址擇于群山環(huán)抱的黔中丘原盆地中心,溪流眾多,間有平緩臺地。道光《貴陽府志·序》云:“貴州之山脈發(fā)乎黔中,高□峻嶺,旁薄□積,至是始豁然開朗,山有黔靈扶風之勝,水有涵碧芳壯之觀”?!顿F州通志》卷之四《地理》“形勝”條載:貴陽其地“富水繞前,貴山擁后,復嶺環(huán)列,四塞崇岡,雄峙兩關。為據(jù)荊楚之上游,為滇南之門戶”。城內及城周有翠屏山、藏甲巖、東山、貴山、黔靈山等大小山巒數(shù)十座。貫城河由東北向西南穿城而過,成為城市內河。市西河自西北蜿蜒而來,均在城西南匯入南明河,南明河環(huán)繞城南。元代順元城起,城址便擇于河流交匯之處,即貴陽老城,此地靠山臨水,便于軍事防御。此后貴陽城市沿貫城河東西兩岸向北擴展,由于山水俱佳,地勢平緩,城市北向發(fā)展有較多用地空間,形態(tài)較為規(guī)整,元順元城略呈方形,明代北向擴展后,漸成橢圓形。
從城址地理環(huán)境看,黔中盆地地勢較低且相對平坦,是貴州農業(yè)、商業(yè)等區(qū)域經濟條件最好的地區(qū),貴陽擇城址于黔中平壩河流交匯之處,又處于主要驛道交通干線交匯點,是貴州省較發(fā)達的農業(yè)和重要的商業(yè)和貨物集散中心,交通極為便利,區(qū)域經濟條件優(yōu)越,因此其選址科學合理,成為貴陽城市的興起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