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龍
古代中國,雕塑功能主要服務于宗教與祭祀,其中“雕”與“塑” 分屬兩種不同的行業(yè),從事的匠人社會地位較低,整體尚無系統(tǒng)的學術梳理。
近代中國,引進西式藝術教學,百多年來,雕塑業(yè)也形成多元化狀態(tài)。不過長期以來因西學強勢而過于照搬,致使在文化傳統(tǒng)的審視與揚棄方面有所絕對或偏頗,對于本土傳統(tǒng)藝術精粹的承繼還有缺憾,尤其是涉及土木造物藝術,其文化資源的汲取尚有潛在空間。
當下,國家崛起,文化復興是一方面。復興,表明曾經衰落過,之所以復興,原來定有輝煌之處,前提是認可,分析輝煌究竟在哪。不可能全面皆是,否則就不至于衰敗,先前應是輝煌與黯淡夾雜。復興不等于一切回到傳統(tǒng),去原樣照搬古代。復興哪些?這就亟待專業(yè)人做專業(yè)事,分門別類地剔除糟粕,整理出菁華來。讓世代流傳的精髓被認同活化,再融入當代運行,有血脈根基地助推社會良性發(fā)展。大道正理漸行,在此時代背景與要求下,急需各類學者專心治學,深入考究先祖文作,精確彰顯其華彩部分。
雕塑學科作為中國當代文化之一,在公共空間中運用頗為廣泛,我們更應重塑文化自信,回溯文化母體,體現中國特有的精神風貌、時代風尚與民族氣魄,以此增強國家軟實力。
在中華文明進程中,山水、詩詞、玉、竹是獨特而鮮明的文化因子,孕育與影響了諸多藝術樣式,“雕”與“塑”之作也不例外。選其等作為重點,先從學術切入,從理論層面深入探討,希冀再生傳統(tǒng)文化資源,在開放的國際文化舞臺上,助推中國當代雕塑有根地彰顯,此選題定為應時與必要。
山水,一直是國人熱衷的文藝創(chuàng)作題材。山水文化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文化觀念,體現出濃厚的家園情感。王冬冬以此為視角,審視了山水與早期中國人居選址之間的聯系。從文學、繪畫、園林等領域對山水創(chuàng)作的歷史進路進行了梳理,以此對接當下雕塑創(chuàng)作現象。文章從地區(qū)、符號、情感三個面向對相關案例展開評述,提出當代“山水雕塑”是對山水家園記憶的延展和致敬,映射出古老中國的文化底色,反映出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的文化自信。
詩,作為民族文化精髓的體現,影響了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藝術審美范式,中國雕塑在形態(tài)和內涵上有與詩相通的審美意識。孟祥軻以關聯比較的方式談論雕塑與詩的新發(fā)展和新聯系,認為當代雕塑“造型方式到審美體驗”、“情感”寫意與物質性承載、“想象”中的時間與空間性拓展、“意境”的現場感和場域化呈現,構成了新的詩性意味。
玉,從美石到琢而成器后具有美德、美意。玉雕乃造型藝術之一,歷來佳作頻現。其中,象征隱喻、憫人惜物、因材施藝、巧奪天工,潛藏東方文化動人魅力的經典理念,值得今日藝術從業(yè)者深挖與承繼。錢亮通過他參與策劃的三個“玉·見”展覽,梳理探究中國傳統(tǒng)玉文化資源和當代雕塑的互融互通,祈盼在新時代的學術與產業(yè)層面,兩者能再度融合歸類,走向“和自然、合藝術”的文化愿景。
竹,高尚人格的象征,文藝創(chuàng)作的素材,歷來被國人推崇。張巧伶梳理出竹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兩方面的發(fā)展演變,重點探索竹在當代雕塑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分析其中蘊含的東方美學與精神。當代藝術家對“竹”的使用從側重精神文化的表達,到對于竹材料本身的探索,再到生態(tài)和科技對“竹”雕塑未來方向的拓展。竹在雕塑領域的運用對建立民族共同審美乃至民族身份的認同感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