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磊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公共教學部,杭州 311231)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研究(cultural research),是將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現象和事物,對文化所蘊含的永恒價值進行探討,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西文化對比研究等都屬于此類;而以英國伯明翰學派為典型代表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則關注社會文化現象本身,用問題意識和責任意識,致力于文化現象背后的理論解讀和問題處理,如新興的城市文化研究、性別文化研究等〔1〕。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自述是一本精選文化研究理論、思潮、傳統(tǒng)文化及歷史、各地文化建設、中外文化比較與交流等方面的優(yōu)秀論文〔2〕,集腋成裘,引領門徑的文摘類學術期刊。從其介紹可以看出它兼具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研究(cultural research)和現代性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兩個方向,是一本兼容并蓄的刊物,從1995年創(chuàng)辦至今,延續(xù)20多年,見證了大陸文化研究的轉型和發(fā)展。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作為二次轉載文獻,具有學術評價和學術引領的雙重功能〔3〕,《文化研究》作為其唯一一本文化信息傳播類文化理論方向的復印刊物,對國內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評價作用,通過對近五年(2015—2019)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轉載學術論文的研判分析,能夠洞悉國內文化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脈絡,在文化研究傳統(tǒng)和現代的紛爭中,準確把握本領域發(fā)展的邏輯演進和理論前沿。
通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官方網站,仔細整理2015年至2019年共六十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在剔除論點摘編后,共收集748篇全文轉載的學術論文。之后,運用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準確檢索樣本文獻,并將樣本文獻的作者、題名、文獻來源、出版日期、關鍵詞、作者機構、摘要和中圖分類號等相關信息導出到Excel進行保存,同時還導出Refworks格式用作CiteSpace軟件的數據處理。
為了更加準確全面地掌握樣本文獻的詳細分布特征,本文將借助電腦軟件,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將以Excel為主要工具,對樣本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主要用于獲取樣本文獻高頻作者、高頻關鍵詞、學科分布和主要機構來源等數據信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掌握國內近五年文化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者分布和強勢機構來源等。同時本研究還會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樣本文獻進行聚類分析,通過質性研究方法獲取文獻摘要的主要語義聚類,用作文獻主體敘述意向分析,以便找出近五年文化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進而分析掌握其突破和不足之處,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參考借鑒。
對樣本文獻的作者分布進行分析,能有效呈現在文化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專注度、扎實研究功底、敏銳問題意識和豐碩研究成果的研究群體畫像,是發(fā)掘近五年在該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專家學者的有效途徑。同時,通過分析這一群體的學術研究背景和人生成長道路,能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文化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生成路徑,為致力于該領域的廣大青年學者提供學術發(fā)展的邏輯演進圖譜。
通過統(tǒng)計分析,廣州大學人文學院陶東風以11篇樣本文獻位居近五年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轉載作者第一位。在他獨著和合作的轉載論文中,不但與國內專家學者合作,還和國外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有著密切合作。他關注中國本土社會急速發(fā)展過程中暴露的文化問題,主張文化研究必須對我國本土文化問題做出理論上的回應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4〕。在致力于文化研究中國化的同時,他還關注全球化背景下國外最新文化研究理論前沿的傳播和推廣,與外國學者合作推進理論前沿研究。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作為國外文化記憶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知名學者,他的5篇文章在和國內學者合作譯為中文發(fā)表后,都被全文轉載,這既是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對前沿理論的關注和肯定,同時又是其作為文化研究領域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重要載體的價值體現。
樣本文獻機構來源分析是探索文化研究領域國內強勢機構的有效辦法,通過機構分析,能簡單勾勒出國內該領域的學科分布和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通過對機構來源分析,發(fā)現文化研究領域的主體研究機構依舊以“文學院”為主,雖然文化研究在國內已經有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并且不斷有學者進行文化研究學科化、專業(yè)化的呼吁,但是它還是難以擺脫文學這個一級學科的籠罩。首都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雖然成立了作為專門二級機構的文化研究院或者附屬于文學院的文化研究系,但文化研究的主體機構力量依舊顯得單薄。隨著近些年學者們對文化研究領域的關注,社會學和傳播學等相關機構的學者也開始轉向文化研究領域,用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去解答本學科面對的實踐難題。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位列被轉載數量最多的二級機構,可見成立文化研究領域的專門研究機構,的確能有效促進文化研究的發(fā)展和繁榮。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作為智庫型文化研究機構,不但為首都北京和國家文化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政策咨詢服務〔5〕,還針對文化研究、文化產業(yè)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等文化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其他類似的文化研究專門機構可以借鑒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的發(fā)展思路,超脫以教育教學為目標的學科發(fā)展藩籬,向新型智庫轉型,關注社會文化熱點問題,為政府和各類社會機構提供智力支持,這樣才能讓文化研究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文化研究是一個問題意識極強的研究領域,除基礎理論研究外,它更多關注社會文化問題,從文化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文化研究這種問題意識特性,使它能快速融入社會實踐,用文化研究的前沿理論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文化難題。
國內文化研究的學科爭論和獨立發(fā)展之路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這種夾縫中求發(fā)展的弱勢狀態(tài),讓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聲音和力量都較為薄弱,導致很多學者并沒有文化研究的自覺意識。學者們在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研究領域學術成果很多時候并不會自覺歸入該領域。通過對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轉載論文學科歸屬的分析,能粗略判斷文化研究領域的學科發(fā)展意識和研究方向差別。
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每一篇文獻均含有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進行標注的中圖分類號,利用樣本文獻自帶的中圖分類號,不但能發(fā)現樣本文獻的學科分布,而且還能細化至研究領域的差別。在樣本文獻學科分布中,G122中國文化專題研究以82篇位居第1,分列2~10位的中圖分類號分別為:G112世界各國文化與文化事業(yè)專題研究、G02文化哲學、G05文化與其他學科的關系、G206傳播理論、C912.81城市社會學、K890民俗學、K203文化史、G120方針政策及其闡述、G127地方文化與文化事業(yè)。
通過中圖分類號發(fā)現,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雖然是一本文化研究領域專業(yè)期刊,但是它所轉載的論文并不全具有清晰的文化研究意識。中圖分類號代表作者或編輯對于文章學科分類的自我判斷,在前十位的中圖分類號中社會學分支下的城市社會學、中國史中的文化史、傳播學中的傳播理論等非文化研究領域的中圖分類號都出現其中。雖然大部分轉載論文具有文化研究的理論自覺,但因為文化自身具有廣義和狹義的爭論存在,跨學科依舊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研究只要能夠堅守以社會文化問題為導向的問題意識,就能隨著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文化問題認識的深入而由各學科逐漸聚攏至文化研究領域,形成理論發(fā)展的學科向心力。
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的能夠反映全文主題內容的單詞或術語〔6〕,它是論文中集中反映文章主題思想的核心詞匯。經過對748篇樣本文獻的數據處理,共得出2 287個關鍵詞,其中最少出現1次的關鍵詞有1 751個,關鍵詞重復率約為23.43%,篇均約3.06個關鍵詞。對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能挖掘出研究熱點的分布特征,方便對近五年來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的總體特征和聚焦熱點進行研究。
利用Excel自帶的數據透視表功能,對2 287個關鍵詞進行合并同類項處理,并進行降序排列后,能夠得到一個按照詞頻數量從高往低排列的關鍵詞列表。為了使研究更加聚焦,表1選取了詞頻位列前22位的關鍵詞。
新文化運動位列關鍵詞第二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新文化運動至今已逾百年,但是它作為中國文化由古代至近現代、由東方至東西雜糅的重要轉折期的載體,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在。自新文化運動以來,西方價值觀開始在中國落地,但圍繞著西方價值觀念的爭議也一直不斷,因此新文化運動給國人提出的理解和回應西方文化的嚴峻課題,至今遠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7〕。在文化研究領域,學者們在對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的深入思考過程中,必然遇到對新文化運動的總結和反思,因此新文化運動作為中華文化轉型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成為文化研究領域不可回避的一個熱點關鍵詞也理所應該。
相關學者通過對近年來我國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當前文化研究領域正圍繞視聽文化研究、數字與媒介文化研究、文化記憶問題研究以及亞文化和后亞文化研究等前沿議題開展豐富多樣的學術思考和研究〔8〕。表1所反映出來的高頻關鍵詞也基本和該學者的觀點吻合。文化記憶以及記憶、視覺文化、媒介都在表1中有所體現。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遺產代表著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全球化、現代性和多元文化主義代表著文化研究總體發(fā)展態(tài)勢;文化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是從文化事業(yè)管理的角度進行思考;大眾文化和知識分子則凸顯出普通民眾和精英階層的二元文化對立。
文化研究是一個中西合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研究堅守弘揚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場;而以伯明翰學派為典型代表的文化研究則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積極譯介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前沿,關注國外文化發(fā)展,注重中西文化對比和交流,探索文化研究的中國化和本土化發(fā)展方向。研究理論和實踐方法上的中西交融所帶來的國際化視野,是近五年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國際化還體現在作者隊伍的國際化上。在全部836位作者中,共有81位外國作者,占總作者數的9.69%。外國作者所參與的論文既有對國外理論的翻譯介紹,如對斯圖亞特·霍爾相關文化研究理論、阿萊達·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的研究介紹等;還有借助國外學者的他者視野和不在場的旁觀立場進行的中國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甚至學者們已經通過國內外合作的模式,關注到了文化研究領域跨國合作的可能性和發(fā)展趨勢,通過對歐洲文化政策和管理研究機構的運作模式研究,探討跨國性的比較文化研究項目運作模式,并認為在公共文化政策領域,項目研究與文獻的跨國聯系協(xié)作,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式〔9〕。
國際化更體現在研究內容上。在表1中,關鍵詞“全球化”位列第11位,證明了國際化研究視野下對全球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高度關注。同時,通過對樣本文獻的中圖分類號梳理,僅世界各國文化與文化事業(yè)類目下就有61篇文獻,占樣本文獻總量的8.16%,可見國際化的研究視野是作者的一種研究自覺,其在進行文獻內容分類時,已自覺地將自己的論文劃入中圖分類號“G1”所代表的世界各國文化研究中。
傳統(tǒng)和現代的激蕩廣泛存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近五年轉載文獻上不但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間的激蕩,同時還體現了本土化和西方化的相互沖擊。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母體,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10〕。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間的激蕩是社會發(fā)展不可回避的文化問題,隨著社會發(fā)展進步,越來越多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文化現象涌現出來,亟待文化研究學者帶著問題意識去解答現實文化難題。富含問題意識的文化研究積極主動關注現實問題,使得文化研究對現代文化的關注多于傳統(tǒng)文化。在樣本文獻中,涉及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論文,多集中在經典文本、文化遺產、文化復興、國學和民俗研究領域,但是學者們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以及其現代性的改造上從未停止思考,如何尊重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同時怎樣結合時代需要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超越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文化問題。
以網絡文化、城市文化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為研究焦點的現代文化研究明顯多于傳統(tǒng)文化研究。在樣本文獻中,以網絡文化為主題的文獻有31篇,所關注的文化問題涉及網絡游戲、社交、媒體、音頻和視頻傳播等各類網絡亞文化。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們利用敏銳的問題意識,通過對細小的網絡亞文化進行分析和解構,去探索網絡世界中不同族群的文化行為特征,并努力以小見大,勾勒網絡世界文化行為習慣和行為特征圖譜,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隱藏在網民群體背后的社會文化問題。無論傳統(tǒng)文化還是現代文化,他們都是根植于中華大地的文化行為,現代文化所代表的現代性富含傳統(tǒng)性和民族性,當今社會的現代文化同樣也會成為未來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
文化研究從1990年代末開始在國內興起,至今已經形成了注重“本土性”的政治品格〔11〕,學者們在面對西方化以及現代性的沖擊中,始終保持冷靜思考,本土化成為國內文化研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斷追問的一個問題。本土化體現在學者們對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的持續(xù)關注上,廣場舞、流行文化、粉絲文化、城市文化、公共文化治理等緊密貼合社會現實的文化問題成為文化研究學者們持續(xù)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本土現實文化問題研究,不但能激發(fā)研究者的熱情,用細致入微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一切文化現象,進而運用文化研究理論去解釋文化現象行為;同時對于本土問題深入研究也是將國外文化研究理論進行本土化改造的必經之路。國外文化研究理論所產生的土壤未必適合用來詮釋國內文化現象,本土性文化問題是運用實踐去檢驗理論有效性的最佳途徑。正如陶東風教授所言,本土化文化理論和方法的建構,需要轉向當代中國文化的歷史語境與發(fā)生現場,對之進行發(fā)生學的研究,這是建構中國本土化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徑〔12〕。
西方化并不等同于國際化,它是與本土化相對的另一維度。相對于文化研究本土化的諸多努力,西方化是在研究理論上對西方理論的照搬,死板地將西方理論套用來解釋中國問題;同時在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上也單一模仿西方經典文獻,缺乏對中國國情的關注理解。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本就發(fā)源于西方,并且現代社會學科中的諸多理論也起源于西方,文化研究理論的這種西方化態(tài)勢可以理解。文化研究在國內學術界的興起和發(fā)展本就短暫且孱弱,學習西方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是一條迅速成長的捷徑。但西方化應具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思想,西方理論是解釋中國問題的一個視角,但并不是唯一可能,文化研究領域應該形成解決中國文化問題的中國方案。西方化更應體現在對西方社會文化問題的高度關注上,形成一種智庫思維。西方社會和我們一樣具有紛繁復雜的社會文化問題,對于國外文化問題現狀、態(tài)勢以及解決方案的研究與關注,能讓我們在文化復興的道路上知己知彼,不用總是摸著石頭過河。
大眾文化一直是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但是在中西方文化語境和社會結構的巨大差異下,大眾文化的具體含義和指向人群是不同的,使得“大眾”這一大眾文化的載體有著巨大的階層差異,進而造成了國內文化語境下研究的大眾文化和實際的社會大眾群體間存在階層錯位。本應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就變成了一種披著大眾外殼的精英主義文化。學者們雖然已經關注到了這種社會階層分化對大眾文化分層的重要影響〔13〕,但在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所反映出的實際研究過程中缺少對大眾文化的全方位關注。
這種偽大眾文化傾向首先表現在對于性別文化研究特別是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的缺失上。在樣本文獻中,以性別為主題的研究論文僅有4篇,其中女性主義文化研究2篇。當我們在進行文化研究過程中,無視研究群體的社會性別或將性別這一變量同一化,就難以準確描繪研究對象背后所代表的階級、經濟、區(qū)域、民族、年齡和代際等社會問題的差別。而在英國,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學者們對性別意識形態(tài)、階級、大眾文化、種族和性的文化建構與批判性理解,形成了豐富的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理論,例如羅博瑟姆的工人階級女性意識理論、默克羅比的青年工人階級女性亞文化理論、卡比的黑人女性主義批判理論等〔14〕。通過對樣本文獻梳理,還發(fā)現文化研究領域不但缺少對于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的理論探討,同樣缺少對國內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女性主義文化問題的現實關注。
這種傾向還表現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鄉(xiāng)簡單二元對立上。在樣本文獻的關鍵詞匯總表中,對“城市”一詞進行檢索,共得到60個檢索結果,以“都市”為檢索詞匯,共得到18個檢索結果。而以“鄉(xiāng)村”為檢索詞匯,共得到13個檢索結果,以“農村”為檢索詞匯,共得到4個檢索結果,以“城鎮(zhèn)”為檢索詞匯,共得到6個檢索結果。二者檢索結果的差異,正是以城市文化為中心在文化研究領域的一種表現。隨著社會進程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城市以其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成為人口集聚中心。在文化研究領域,眾多以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為視角的大眾文化研究是否能真正代表整個社會總體的文化脈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這種對立除了表現在以城市文化為中心文化外,還體現在簡單的城鄉(xiāng)二元劃分上,這不但忽略了二者的過渡階段小城鎮(zhèn)以及城市外圍的城鄉(xiāng)結合部文化,還生硬地將城市和鄉(xiāng)村割裂,制造人為對立。城市社會學位居樣本文獻所屬學科的第6位,其作為一個發(fā)展較為成熟的社會學分支,采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去關注城市文化問題,是文化研究領域跨界融合的一種體現。但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城市社會學產生于城市化率較高的美國,其社會結構特征和國內有著巨大差別,對其一味地模仿并不能真正解決中國城市文化問題。即使是在芝加哥學派內部,伯吉斯的同心環(huán)模式也注意到同一城市內部不同的文化圈層問題,并不會將城市看作是一個文化整體去對待。
最后這種傾向還表現在所見即所得的狹隘研究視野上。文化研究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學者們研究的邏輯起點往往來源于身邊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基于對問題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思考,去尋求解決文化問題的答案。這種問題意識有著強烈的現實關照,但這也導致所見即所得的狹隘研究視野。在學者們無法接觸的社會文化問題上,研究薄弱。通過對樣本文獻摘要匯總數據檢索,“少年”一詞共得到7個檢索結果,“青年”一詞共得到36個檢索結果,“中年”一詞檢索結果為1個,“老年”一詞檢索結果為0,這體現了青年群體是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不但青年群體成為研究關注焦點,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同樣是研究焦點,以“網絡”為檢索詞,在樣本文獻摘要數據匯總中共檢索得到81個結果。對個體學者而言,研究聚焦是一種良好的科研行為習慣,但是對于整個研究領域而言,過于集中在熱點文化問題上,就會使得所謂的大眾文化具有“偽大眾”的研究傾向。在社會中占據重要位置卻不能熟練使用互聯網的中老年群體和社會底層作為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文化現象、文化問題和文化行為同樣值得關注。文化研究領域對于這些階層和群體的研究缺失,很容易造成其他學科占領該領域,進一步擠壓文化研究的學科生存空間和學科價值。社會學之所以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就是源于它對社會各階層以及各種社會問題的全面關注,文化研究領域應該形成一種占領研究陣地的緊迫感,來保障學科發(fā)展空間。
通過對近五年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所刊載文獻的計量分析和述評,可以大致勾勒出文化研究領域在過去五年的發(fā)展動態(tài),結合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趨勢,文化研究領域在未來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創(chuàng)新突破。
第一,傳統(tǒng)文化研究和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應形成文化研究共同體。二者對于“文化研究”這一詞匯歸屬權的論爭一直存在,雖然近些年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在冠名權爭奪上逐步占據上風,但是從繁榮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角度上,二者應該摒棄前嫌,協(xié)同并進,共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言獻策。在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中二者的并存態(tài)勢就為我們帶來諸多啟發(fā)。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研究在學科研究的前沿理論、實踐方法與問題意識上稍微欠缺,但是在學科認同度以及學科的深度與廣度上占有巨大優(yōu)勢,而這些也正是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的缺點。二者之間能夠形成天然互補,如果二者秉持共同體態(tài)度,放棄對文化研究冠名權爭奪,共同進步,不但能夠擴大文化研究的影響力,而且能加速推動文化研究和文化學的學科化進程。
第二,拓寬研究視野,廣泛關注各個社會階層不同文化類型,走出最具廣泛代表性和最大公約數的大眾文化之路。大眾文化不應成為一種脫離社會實際的概念,而應真正具備中國社會文化特征,能廣泛反映出大多數中國人民所普遍具有或普遍接觸的文化。我國人口眾多,社會階層分化和城鄉(xiāng)差別巨大,這就要求文化研究的研究者們走出書房,去認真調研、仔細梳理各種社會文化特征,這是一個脫離研究者自身社會階層和視野領域,真正發(fā)揮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特征,去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文化問題的艱辛過程。但是一旦文化研究學者能夠關注到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大眾文化,其研究成果的社會認可度和學術評價效果會十分優(yōu)秀,并且文化研究的學科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也將提升。
第三,加大對國外優(yōu)秀文化研究理論的轉化運用力度,將前沿理論運用到實踐研究中。文化研究領域應該將對理論前沿的高度關注轉化為實踐研究的發(fā)展動力,用中國實踐去檢驗研究理論,實現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最大價值。文化生態(tài)、文化資本、文化記憶、文化基因等國外較為成熟的文化研究理論從不同維度去揭示社會文化運行結構,為我們認識文化的結構形態(tài)提供了它者視角。國內在理論研究和轉化運用過程中可以通過這些理論的不同視角去審視社會文化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維模式。
第四,關注涉及文化的交叉學科領域,積極從文化角度去闡釋各個相關交叉學科的重大發(fā)展浪潮。文化研究的交叉屬性使其天生具有融合發(fā)展能力,因此不但要以文化視角在社會學、藝術學、文學等基本領域建言獻策,保持其在文化社會學、藝術學理論等方向上的影響力;同時還應關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建設、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等“文化學”領域,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積極介入,努力擴大“文化學”的社會影響力。
最后,應形成繁榮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理念。傳統(tǒng)文化研究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思考;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則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和揭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問題;而雜糅在管理學中的公共文化服務、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則是從文化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社會文化問題。它們的起點不同,但是應形成繁榮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最終目標。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5〕。文化研究應扎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借用前沿理論和方法,以中國現實文化問題為導向,解決中國文化難題,形成發(fā)展中華文化的中國方案。